![]()
來源:東哥解讀電商
作者:金珊
外賣大戰后,京東交出了首份成績單,大超預期。
美東時間8月14日盤前,京東發布了業績公告。2025年Q2京東營收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
這比市場預期的15.1%增速還要高出不少。京東交出了近三年多來,增長最快的成績單。上次這么快的增長還是在疫情期間。當然京東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利潤腰斬。歸屬于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2億元,同比下滑50.8%,非會計準則下凈利潤下滑也高達49.0%。
為什么京東的業績突然暴增?利潤大幅下滑是因為外賣業務嗎?京東未來的業績還會持續增長嗎?
![]()
曾經的京東又回來了
在今年6月的內部分享會上,劉強東談到,“很遺憾,最近五年是京東失落的五年、走下坡路的五年。這是京東沒有創新,沒有成長,沒有進步的五年。”
可以看到,劉強東回歸之后,帶領京東四處出擊,開放POP商家、打過價格戰、做外賣、投入AI、國際化上買入海外公司。在今年Q2的成績單上,可以看到京東業績有了明顯變化。
![]()
總營收達到3567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2.4%。可以說,這是近3年多,14個季度里面最快的增速,大幅超過了市場15.1%的預期。上次京東有這么高的增長,還是口罩期間,大家依賴互聯網消費的時候。曾經的京東終于又回來了。
京東的幾大業務板塊都有大幅增長。最核心的驅動力還是帶電品類,京東一直是國補最大的受益者。
商品收入2824億元,同比增長20.7%。其中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收入1790億元,同比增長23.4%;日用百貨商品收入1034億元,同比增長16%。
服務收入742億元,同比增加29.1%。平臺及廣告服務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21.7%;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457億元,同比增長34.3%。
在京東原有的供應鏈基礎下,成本端增加的并不多,和業務的增速是匹配的。營業成本3000億元,同比增加22.2%。
![]()
費用端暴漲是這次利潤大幅下滑的罪魁禍首。最典型的是營銷開支翻了一倍多,主要還是外賣大戰進行宣傳補貼。
履約費用221億元,同比增加28.6%。營銷開支270億元,同比增加127.6%,該增加主要是由于用于新業務推廣活動的支出增加。研發費用53億元,同比增加25.7%。一般及行政費用33億元,同比增加53.2%,該增加主要是由于股權激勵費用增加。
最終經營利潤層面,京東直接進入虧損。經營損失為9億元,去年同期經營利潤為105億元。經營利潤率為負0.2%,去年同期為3.6%。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經營利潤率為0.3%,去年同期為4.0%。
![]()
歸屬于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2億元,去年同期為126億元,同比下滑50.8%。歸屬于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率為1.7%,去年同期為4.3%。
好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保持凈利潤,為74億元,去年同期為145億元,同比下滑49.0%。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歸屬于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率為2.1%,去年同期為5.0%。
過去幾個季度,大廠一直都是“利潤暴漲,營收微增”的狀態。核心還是找不到新的增長點,花錢也買不來增長。現在京東的業績重回高速增長,至少外賣這場仗帶來了流量和人氣,疊加國補紅利,盤活了電商基本盤,京東找回了曾經的狀態。
重點是Q2之后,當國補趨近尾聲,外賣補貼也趨于理性,今年后半段,京東又該怎么應對呢?
![]()
外賣:虧148億換用戶,值不值?
先看京東的今年主攻的外賣業務。外賣這場仗打的究竟值不值?
結論是,外賣在用戶增長方面的效果太好了,這招比京喜、價格戰、POP商家好用多了,甚至大于去年國補紅利。
數據上,Q2季度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超過40%,用戶購物頻次同比提升超過40%,明顯高于前幾個季度。
從幾大維度上去比,京東的流量在Q2都是一個新高峰,去年同期國補實施的時候,管理層表示用戶是雙位數增長,不明確披露具體數據,潛臺詞就是10%以上。今年Q1的時候,管理層口徑是增長20%,連續6個季度的雙位數增長。
![]()
今年用戶情況明顯高于以往。京東一直在找新的流量來源,曾經的京喜、POP、價格戰大多是傾向于從下沉端挖用戶。但這次外賣大戰帶來的是全用戶群,畢竟人人都要干飯。值得注意的是,Q2京東的Plus會員購買頻次增速更快,同比超過50%。品質類的老用戶也在回歸,因為外賣開始打開京東的APP。
外賣是京東流量的增長引擎,正在成為核心流量入口。據Questmobile數據,5月京東秒送MAU已達 1.65億,占京東APP整體流量的26.6%。意味著現在用戶打開京東,有近三成是為了外賣。
但是京東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和去年同期沒做外賣的時候比,京東多虧了一百多億。
包含外賣在內的新業務,營收139億元,成本144億元,費用144億元,虧損148億元。幾乎相當于,賣多少就虧多少。這讓原本戰略收縮的新業務,又重新回到巨額虧損。京東外賣雖然帶來了用戶暴漲。僅從現在的財務情況來看,京東外賣本身不是一個很好的生意模式。
![]()
現在是外賣業務初期,如果后續外賣逐漸完成規模化的布局。有了用戶數據,在營銷上進行優化,后續虧損有希望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內。
其他數據上,京東618期間外賣業務日單量突破2500萬。截至Q2末,京東外賣全職騎手規模已突破15萬人。入駐的品質商家已超過150萬。七鮮小廚首店上線一周日均訂單超1,000單,復購率高于行業220%,帶動周邊3公里商圈數千餐廳總體訂單環比增長12%。
在外賣市場上,京東占據的份額短期不會很高。摩根士丹利預測,外賣上美團占66%的訂單份額,阿里占29%的訂單份額,京東僅占5%,即時零售美團占58%,阿里占38%,京東維持4%。
作為流量的增長引擎,外賣完成了戰略使命。
![]()
電商主站:被“盤活”的基本盤
京東的電商主站被盤活了。
今年618大促期間,購買用戶總數同比翻倍,訂單量超過22億單。京東零售板塊的收入3101億元,同比增長20.6%。在外賣流量的引入下,利潤也改善了,經營利潤率4.5%,去年同期為3.9%。
歸結原因,還是帶電品類吃到了國補的紅利。今年1月和4月國家分別下達了兩批1620億元的中央資金,后續有1380億元中央資金在三四季度分批下達。Q2是國補帶來的增速高點。
![]()
加上iPhone的“降價大甩賣”。今年iPhone的降價力度史無前例,根據統計iPhone 16 Pro 128GB版本比首發直降2500元。降價直接讓蘋果公司在中國業務重回正向增長。
國補利好整個消費大盤,京東能持續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靠的還是供應鏈基礎和本地化團隊。
首先是強大的供應鏈體系,確保商品供應穩定,并提供可靠的履約和配送服務。
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品類是電視,在國補利好下,電視加速向大尺寸買進。數據顯示,75英寸及以上的電視在618期間占據了行業48.2%的份額,有高能效和大尺寸的Mini LED電視今年銷量預計同比增長高達142%。
這是一片新增的市場,但是大尺寸也讓運輸和安裝變得更加困難。京東自營的安裝人員能保證時效,也可以提供專業的安裝服務,所以能穩定地吃到利好。
其次是線上線下的運營協同能力,能夠快速與地方政府對接,推動各地項目快速落地。國補需要平臺方先墊資后結算,需要有強大的現金流實力。
點外賣的用戶和主站買3C及家電的消費者不是完全重合的。用戶的畫像也有差別。Q2的日百品類也在增長,很可能是受益外賣大戰。有數據顯示,京東京喜自營官方店內寵物涼席銷量環比增長12倍。被外賣吸引來的新用戶,也會購買更加的日常品類。管理層也表示,用戶在外賣和商超兩個業務之間有交叉購買。
![]()
一場不能只算財務賬的戰役
對京東來說,外賣這場流量仗打贏了。短期利潤腰斬換季度40%的強勁增長還是很值得的。
后續的雙線作戰壓力也不小。
首先是明年國補政策有不確定性。今年部分省份的國補政策也出現過暫停的現象。這兩年的國補也會透支用戶的消費力,后續京東的帶電品類缺少新的推動力。特別是國補帶來了現金流的壓力,國補下,京東過去十二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為100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為560億元。這只是短期的,后續結算后,京東的現金流也會回歸正常。外賣同樣需要投入,對現金流是個挑戰。
![]()
京東管理層在電話會議中表示,目標是建立一個可持續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商業模式,而非追求短期成績。如果外賣能持續保持三足鼎立的趨勢,反哺電商,京東的流量或許真能自給自足,穿越周期。
當互聯網進入存量時代,京東用虧損換來的不只是用戶數據,更是一個高頻打低頻的生存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