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放眼全國,沒有哪個地方能像沙縣一樣,透過街頭巷尾飄香的小吃,干出連鎖經營的伙計。
福建中部的群山環抱間,沙溪河蜿蜒穿城而過,沙縣就坐落在河的下游,這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像一個被小吃碗沿輕輕托起的盆地。
而從中走出的各色小吃,看似尋常,卻碰撞出了千百年來中原與南方飲食文化的遷徙軌跡。在一次次社會轉型中,憑借普通人的雙手,把自己毫無保留地推向世界。
這是一個聲名遠揚、開疆拓土的奇跡,這是一場關于向外探索與本土記憶的勝利。可能,沙縣人的生存辯證法是:凡是有城市的地方,就必定有沙縣小吃。
![]()
如果把沙縣小吃比作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那ta大概是背著行囊、走南闖北的旅行者。從閩西的山間小城出發,先在全國的街頭巷尾安營扎寨,再穿越陸地海洋,把腳印落在世界各個角落。一路上,ta一邊觀察,一邊靈活應對,悄悄換掉不合時宜的配料,學會使用新的調味技術和招攬生意的口音。
沙縣來到敦倫唐人街的時候,就已經脫胎換骨了。
木匾招牌刻著金子,頭頂懸著中式燈籠,木桌鋪上紅色綢布,小吃定價動輒8.8、9.8、13.8英鎊。在保留沙縣招牌小吃的前提下,還加入了很多中式硬菜,小吃店儼然一副“大酒樓”的姿態。
![]()
▌國外華人街的中餐廳,相較于一些很早就立足于海外的中餐廳來說,沙縣并不占優勢的,但它卻以在國內的強知名度和適口性迅速吸引眾多海外華人,甚至逐漸影響到外國人。
說到海外版的招牌,那還得是沙縣小吃里的的“四大金剛”——扁肉、蒸餃、燉罐、拌面,其中扁肉和拌面更是食客心中的經典組合。
講究的廚師做扁肉,會將新鮮的豬肉反復敲打至細膩如泥,用薄如蟬翼的面皮包裹,后入沸水輕燙,再澆上熬足數小時的高湯,和家鄉的扁肉嘗起來別無二致。
蒸餃皮薄而柔韌,咬開時,熱氣帶著肉香味撲面而來,餡心鮮嫩多汁,再配上花生醬或辣椒醬,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燉罐更不用說,五花八門的滋補組合隨你挑選,食材在小陶罐里慢慢煨著,雞湯清亮,排骨酥爛,蓮子、枸杞和香菇的香氣彼此交織,是適合慢慢品的溫暖滋味。
![]()
▌開在澳大利亞的沙縣小吃店,不少當地華人都趕來一嘗家鄉味。
相比之下,拌面則是另一種性格。筋道的面條過水后迅速拌上蔥油、花生醬,再來點醬油味精調味,簡潔直接,濃厚的咸香氣里還帶著一絲回甘,卻總讓人欲罷不能。
就是這些看似平凡的味道,讓喜歡中華料理的本地食客爭相捧場。對于他們來說,高于原產國定價兩三倍的食物在當地依舊算得上平易近人。更難得的是,在一家連鎖小吃的招牌保證下,能真正嘗到原汁原味的中國味,自然值得一試。
![]()
▌在法國開設的沙縣門店,設計風格簡約輕奢,與國內大相徑庭。
而對許多海外華人來說,這碗小吃裝的不只是味道,還有滿滿的鄉愁。
沙縣小吃是不少人高中、大學時期食堂之外最常光顧的地方,幾塊錢的組合餐,數不清填飽過多少卻囊中羞澀的年輕人。有人笑稱它是“中國的麥當勞”,不僅是因為它方便、穩定、價格親民,更因為它讓人想起那些在家鄉的歲月。
如今,全球79個國家和地區,229家海外門店,沙縣小吃宛如一本中華美食的行走指南,收割了無數為之傾倒的食客。
![]()
▌生意火熱的小吃攤前,隨著沙縣小吃離家鄉的距離越來越遠,沙縣小吃所涵蓋的美食種類和口味也隨之變化。
當然了,經典菜式的出品穩定并非海外版沙縣小吃留住客人的唯一原因。
在海外,沙縣小吃的概念其實更為寬泛:不僅保留了福建特色的傳統小吃,還囊括了店主和廚師擅長的一切中國美食——蓋飯、燒烤、干鍋、湯面......應有盡有。
遠在坦桑尼亞的一間沙縣小吃店內,菜單上既有扁肉、拌面,也有讓當地人心動的“麻辣系列”。來自福建和新疆的老板和老板娘曾在成都經營餐館近十年,把一東一西兩種風味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于是,這里的沙縣小吃帶著一種罕見的“混合氣質”,也讓當地食客有了更多中餐選擇。
![]()
▌頗具地方特色的沙縣小吃,以其方便快捷、經濟實惠、開設門檻低的特點迅速贏得了市場。
除此之外,聰明的沙縣小吃經營者還學會了什么叫“因地制宜”。
第一家沙縣小吃落戶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時,除了選擇“四大金剛”撐門面,還特別把小吃中的豬肉餡料用雞肉、蝦仁、牛肉或羊肉替換。味道沒怎么變化,配方卻巧妙適配了本地習俗,不僅贏得了清真食客的認可,也讓老板收獲了實打實的好生意。
豐富的經營策略加上對傳統口味的堅守,夯實了沙縣小吃品牌,更守住了那跨越千里的文化紐帶。這口怎么也吃不膩的食物,能讓人隔著半個地球,也嘗到家門口的味道。
![]()
沙縣得名于當地的母親河沙溪。沙溪是閩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蜿蜒流經建寧、寧化、清流、永安,最終匯入南平閩江。這里山清水秀,河谷縱橫,土地肥沃。
單一個“沙”字,盡彰顯出這片山水與沙縣的情感羈絆。這片沃土不僅養育了人,也孕育出一派小吃的獨特風味。
![]()
▌沙縣火車站,沙縣人會吃也會做,伴隨著外出經商的離鄉人潮,家鄉的美食也被發揚到了全球。
晉朝末年,永嘉之亂爆發,中原離失所之人只得背起行囊南下,大規模涌入這處地勢低緩、臨水通路的小地方安家。隨著他們一同而來的,是中原的飲食文化:濃郁的麥香與筋道的面食,擅用蔥蒜調味的習慣,以及蒸、煮、炸、烤、腌等多樣的烹飪技藝。
數百年后,唐末五代戰亂再起,中原人第二次大規模南渡,再次加深了北方各地的食材與烹飪傳統的在地化。
與此同時,沙縣本地口味早就兼具閩南的清鮮淡甜與客家的咸辣酸爽、口味多變,再加上本地閩越族、畬族的食材傳統,像是筍菇、野菜、地瓜、米漿與海味干貨,尤其講究清鮮原味。一南一北風味融匯,逐漸造就了今日沙縣之味。
![]()
▌古時,沙縣是南北商賈的必經之路,南遷帶來的中原文化與閩地山水的滋養,催生出了兼容并蓄的飲食基因。
在電影《走出廊橋》中,阿林家祖傳的扁肉以選料和工藝聞名全鎮。每天清晨,人們都會聚集在大榕樹下,為的就是這一口鮮美。直到孫女阿桃的出現,改變了原本的經營模式。她不滿傳統規矩的束縛,帶著自己的手藝,勇敢地走出廊橋,最終將沙縣小吃帶向全國。
阿桃的創業路,交織著鄉愁與時代發展之聲,正是現實中沙縣小吃走出這座小城真實的寫照。
![]()
▌沙縣成堆晾起的風干板鴨,色澤鮮艷,路過便忍不住捎上幾只。
1992年,標會崩盤給沙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經濟壓力如山倒,逼得千余人背井離鄉。諸多沙縣人負著十幾萬的債務,連夜搭上了前往全國各地的綠皮火車。
一張塑料布、兩個煤爐、一口扁肉鍋,一家家沙縣小吃攤就這樣在廈門街頭誕生了。在那個年代,“一元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的理念支撐了無數異鄉打拼者的致富夢,也成為他們奮斗歲月中最珍貴的記憶。
![]()
▌福建多山,交通上的阻隔以及地貌、氣候的不同形成閩北辣、閩東酸辣、閩中酸甜、閩西咸、閩南融合東南亞風味這樣不同的特色。
這一路走來的,不只是用舊的鍋碗瓢盆,還有親戚、鄉鄰、朋友組成的密密麻麻的“關系網”。沙縣小吃就這樣靠著“連而不鎖”、家庭作坊的模式,手把手將一代又一代人拉入這場突圍的征程。
從最初的為生存奔波,到經濟春風吹起后的全國擴張,沙縣小吃在不斷變化。
上海、北京這些大城市,成了沙縣人開疆拓土的第一站。協會成立了,品牌標志設計了,中央廚房投入運營,夫妻店慢慢被更系統化的模式所取代。
![]()
▌沙縣傳統燉罐,一磚一瓦,一食一事,“小吃之都”這個名號不足以定義沙縣。
在不斷前行的過程中,沙縣小吃也經歷了味道的“篩選”。那些帶著濃烈地方色彩的福建風味,或因制作工序復雜、或因不易被全國口味接受而逐漸退出舞臺。
最終留下的,可以說是真正歷經反復打磨和顧客反饋后沉淀出的“明星菜”。足夠簡單、快速,又帶著濃厚的家的溫度,滿足了都市里無數打工者與學子的需求。
這是一場由市場和老顧客主導的味覺重塑,讓沙縣味道終于在全國城市的喧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翻開沙縣縣志,你會發現其中對當地小吃的普遍列舉是:扁肉、豆腐丸、年糕、仙草凍等食物,唯獨不見長青招牌“四大金剛”的身影。
那是因為,快餐不等于小吃。像是燉罐和蒸餃,其實歸屬沙縣小吃品牌的代表,而真正的本土小吃繁多且各具特色,像是佳蘭燒賣、羅蘭燒餅、廟門扁肉、李記小吃.....
它們沒跟著沙縣小吃連鎖店的步伐走出家門,卻承擔起守住家鄉小吃歷史和情懷的責任。
![]()
▌真正的沙縣小吃品類豐富,我們在連鎖店見到的已經是改良多版的結果。
在沙縣,美味的小吃店從不大張旗鼓地擺弄招牌和廣告,越是不起眼的門臉越是暗藏玄機。有的店家干脆將灶臺擺在門口,當街烹飪,中年阿姨、叔叔圍著案臺忙碌,熱氣氤氳中透著家的味道。木質桌子塑料凳,各種調料罐直白地擺在桌子上。只要看到本地人圍坐成席,你就知道,這家店可以放心選擇。
雖然沙縣人從不遮掩自己做小吃的絕活,但小吃的工藝也絕非外地人想象中那般簡單。
在沙縣本地,蒸餃從不是餐桌上的靈魂角色,芋餃才是真正的頭牌。這款用新鮮芋泥、蕨根粉和筍干瘦肉精心捏制成三角形的點心,晶瑩剔透,宛如一塊塊金銀寶錠。
![]()
▌沙縣芋餃,作為沙縣小吃中的經典之作,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若你想在這時候喝上一碗湯,燉罐或許不易尋到,但沙縣的豆腐湯絕對值得一試。雖說豆腐的發明權不歸沙縣所有,但這里的豆腐卻自成一派。
點豆腐時,聰明的沙縣人不用市面常見的鹽鹵或石膏,而是以隔夜老漿水為引,為的是令成品更加細膩嫩滑。
在所有跟豆腐有關的菜式中,“燙嘴豆腐”堪稱一絕——將鮮嫩豆腐與干黃花菜、花蛤干等海味同鍋慢燉,湯色清亮,鮮香四溢,入口即化,是不少本地人餐桌上繞不開的鄉愁滋味。
![]()
![]()
▌沙縣豆腐湯和燉罐,通常只加入鹽和料酒調味,湯色鮮亮。
至于沙縣燒麥,如果你以為它只是尋常的肉餡包,那就大錯特錯了。
真正的沙縣燒麥別具一格,用高筋面粉摻入薯粉搟皮,包入粉絲、肉丁、竹筍丁、蘑菇丁等餡料,收口朝下,形似倒扣的石榴,質樸中透著靈動。吃時,必須配一碟本地特有的豆豉油。它味淡卻不寡,鮮香爽滑,能將燒麥的馥郁鮮美襯托得恰到好處。這份滋味,唯有深入當地,才能遇見它的真身。
因此,在沙縣燒賣店里總是聚滿了慕名而來的食客。幾個阿姨圍坐在木桌周圍,雙手靈巧翻飛,面皮與餡料在手指的簇擁下合二為一。游客站在一旁,看著一只只燒麥快速成形、又被快速送入蒸籠,轉瞬之間就在熱氣的包裹下被端上上桌。這樣的景象,誰也不能說它普通。
![]()
▌沙縣佳蘭燒麥,模樣剔透晶瑩,里面一根根粉絲都看得分明。
不止是沙縣燒賣,有些小吃藏得深,要拐過七八個彎,鉆進個安靜的院落才能找到。
石圍巷這個不大的院子里,卻熱鬧的像個集市,擠滿了十家小吃攤。攤主們個個熱情滿滿,變著花樣招呼著顧客,俏皮話和招牌小吃一來一回,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香味和人情味。
從巷子走出來,漫步在沙縣的街道上,依舊能和繁忙溫暖的景象撞個滿懷。簡易的木桌和塑料凳擠滿了各色食客,攤主和灶臺一起從早忙到晚,一波食客吃完,另一波還在店外排著長隊,廚師重復著小吃的操作步驟,等待下一輪熱騰騰的美味出鍋。
![]()
▌在沙縣,攤主和灶臺一起從早忙到晚。
而沙縣的新地標——東門古街,則呈現另一種氣派。
走進一家三進院式的店鋪,古樸的門臉訴說著本地的歷史韻味。來到檔口,眼前的菜品琳瑯滿目,店員們分工明確,動作干脆利落,顧客們也配合著節奏,取餐時排隊小心緊湊,讓整個空間都充滿了活力。
![]()
![]()
▌熟悉的沙縣小吃和美食檔口,舌尖上縈繞的,是最樸素的鄉情。
仔細想想,沙縣小吃究竟有什么神通廣大,足以讓全世界的人都見識到這個縣城小吃的魅力?或許,還是沙縣的故事吧。
從一對夫妻一口鍋開始,再到被全國、全世界熟知,它用了足足三十多年時間。它也許比不上許多現代品牌的發展速度,但還是一步一腳印,把家常味道深深刻在每個人的記憶中。
而對許多食客而言,日新月異的經濟環境造就了他們隨時需要應對變化的生活模式,事物迭代速度不斷加快,而在“非常態”中尋找某些穩定、永恒的存在成為了人們心底的最本能渴望。
沙縣小吃,正是這樣的存在。
編輯/cici、Tasia
文/阿一
圖/視覺中國、沙縣文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