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3005字,閱讀時間6分鐘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大街上跑著的車有一半都是新能源了。
伴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持續激增,各地正在加緊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重慶計劃年底前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超充樁4000個以上;深圳則宣布下半年全面啟動“超充之城2.0”建設,目標是讓超充樁數量和加油站一樣多。
在此背景下,一場以“超級充電”為名的基建競賽正席卷全國。
然而,光鮮口號的背后,現實與愿景卻存在一定落差。
重慶某園區的超充示范站,雖靈活配置了16把快充槍和4把液冷超充槍,但充電站利用率遠不及預期,有時甚至半天只有兩三輛車來充電。場站運營經理翻著后臺數據苦笑,“單樁一天充電量不足50度,連設備折舊費都不夠。”
![]()
圖/重慶某園區超充示范站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并非孤例。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公共充電樁平均利用率僅為7.8%,大量充電樁處于閑置狀態。
更離譜的是,深圳部分超充站,為滿足補貼要求,雇“充電黃牛”刷單——開著空貨車接上充電槍,制造虛假繁忙數據。
1.算法規劃與多維現實的錯配
驅動超充樁快速擴張的核心動力,是地方政府依賴的“三張地圖”:熱力圖、政策圖、招商圖。某智能規劃平臺顯示,超充站選址高度依賴三個數據維度: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密度(權重40%)、主干道車流量(30%)、商業體人流量(30%)。
但,這套算出來的選址方案看似科學,實則卻與現實場景脫節。
以深圳龍華區某商圈的8臺超充樁為例,按照算法來看,該區域的日均客流量在10萬人次以上,是建設超充站的黃金地段。可當實際運營時,卻發現,該商圈75%顧客為地鐵通勤族,自駕新能源車占比不足3%。
![]()
圖/深圳某超充站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之前有次開車來這兒,結果光找車位就繞著周邊三條街轉了快40分鐘,太折騰了,后來就再也不開車來這兒了,事實證明地鐵確實方便很多。”
“這周圍地鐵線路多,幾站地就到了,所以我平時來這商圈都是坐地鐵,又快又方便,根本沒必要開車。”
除了建在商圈附近,還有部分超充站則建在居民區附近,但這部分消費者似乎對于超充站也不太“感冒”。
比如家住重慶某小區的李先生,駕駛的是一輛2023款智己LS6超長續航版,CLTC純電續航里程760公里。“我就上下班開,一周充一次慢充完全夠用,超充是快,但價格比慢充貴不少,長期下來不劃算。”
![]()
圖/2023款智己LS6超長續航版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特斯拉Model Y王女士坦言,她家安了家充樁,晚上谷電的時候充,一度電才幾毛錢,比外面超充便宜一半還多。“使用下來,家充樁對我來說是最經濟、便利的,不用刻意出去,只需晚上插上電,早上起來就滿了,超充樁再快不也得在那兒等待充電完成嗎?”
![]()
圖/Model Y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些消費者的心聲,恰恰戳中了算法規劃的盲區。算法只看到了冰冷的數字,卻沒考慮到人們的出行習慣、消費觀念以及實際需求。其以為人流量大的地方就需要超充樁,卻沒搞清楚這些人是怎么來的;以為居民區新能源車多就該建超充站,卻忽略了家用充電樁的普及和人們對充電成本的敏感。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車樁不匹配”。據不完全數據統計,目前市面上支持800V高壓快充的車型占比不足15%,但超充樁建設比例已超30%。
“付著更貴的超充錢,享受的卻是‘打折’服務,這感覺像買了高鐵票,結果坐的卻是綠皮車。”小鵬MONA M03車主張先生一語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
![]()
圖/小鵬MONA M03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張先生表示,自己所駕駛的這輛車只支持400V電壓平臺,插在超充樁上,充電功率就只有60kW。“這功率跟普通快充沒什么區別。”
2.潰堤的連鎖反應
需要注意一點,超充樁建設的盲目推進,是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的。
具體分析來看,供應商建一個超充站,設備、場地、建設等成本加起來不是個小數目,本想著靠運營收回成本,可現實卻是超充站利用率遠低于預期。
某超充設備供應商的負責人透露,單個超充站含電力增容的建設成本約300萬元,按1.5元/度電費計算,需日均充電4000度才能十年回本,但現實是,其旗下12個站點單站日均充電量僅521度。
![]()
圖/超充站建設成本解析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我們投了大筆錢研發和生產超充設備,本以為能借著這股超充熱潮賺回來,結果現在很多超充站都沒人用,運營商付不起設備款,我們的資金鏈都快斷了。”
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超充技術更新迭代很快,今天剛投入使用的設備,可能過不了多久就落后了。供應商為了跟上技術潮流,還得不斷投入研發,成本更是居高不下。可市場需求疲軟,讓這些投入難以收回,供應商承受的壓力也會隨之加劇。
更糟糕的是,低利用率往往導致維護投入不足。很多消費者真正需要充電時才發現,超充槍是壞的,根本充不上電。
![]()
圖/超充槍損壞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上周跑高速想補個電,結果四個超充樁三個是壞的,剩下那個插上沒反應。”北京車主李女士提起上個月的經歷仍有些惱火。
她特意繞路20公里到標稱“超充集群”的服務區,最終卻還是在普通充電樁排隊超40分鐘才充上電。“當初就是沖著這個超充功能才加預算買的這款車,結果到真正需要的時候卻成了擺設,這和我那輛400V的老款電車有什么區別。”
90后陳先生的遭遇更具代表性。他去年換車時特意選了支持4C超充的車型,想著“一杯咖啡時間充滿電”,可實際使用中卻屢屢碰壁。“公司附近的超充站倒是沒壞,但電壓總不穩定,600kW的超級快充,實際上功率得打折一半不止。”
![]()
圖/某車主實測600kW超充樁功率298kW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陳先生表示,充電時間翻了幾倍不說,超充比普通快充每度電還貴0.8元,“這么算下來,還不如安安穩穩用普通快充劃算。”
還有些超充站因為長期虧損,被供應商關停。
多名新能源車主透露,小區附近的超充站不知何時悄然關閉,上面寫著“設備維護,暫停運營”。“之前偶爾還會去那充個電,現在關了,想找個近點的超充站都難。”
3.破局之道:重構人本主義補能生態
面對超充樁建設帶來的種種困境,破局的關鍵在于構建以用戶真實需求為核心的補能體系,讓基礎設施切實服務于實際需求。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搞清楚消費者什么時候需要超充樁,應該把超充樁建在什么地方。
部分經常需要跑高速的消費者坦言,部分服務站的充電樁有的時候需要等很久才能充滿,但開長途本來時間就緊,每次等待充滿的過程中都很焦慮。“希望高速服務區多建些超充樁,而且能保證設備好用,不會出現充不上的情況。”

圖/某高速服務區充電排隊情況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同樣需要長途出行的自駕游愛好者對此深有同感,但他們更強調景點周邊超充樁的普及。“有時候開新能源車去郊外的景點,路程不近,到了景點附近充電要排隊很久,要是景點周邊能多建些超充站,將顯著提高大家的充電效率,縮短排隊時間。”
除了高速和景點,一些交通樞紐也是超充樁的好去處。比如機場、火車站附近,很多人開車來這里,可能需要短暫停留,超充樁能快速滿足他們的充電需求。
![]()
圖/浦東機場-奧特能超充站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另外,還得考慮不同人群的充電習慣。對于那些有家用充電樁的用戶,超充樁可能只是應急時才用,所以居民區附近的超充站沒必要建那么多,反而應該多建一些慢充樁,滿足那些沒有家用充電樁用戶的日常需求。
而對于商圈,不能只看人流量,得分析清楚來這里的人是自駕還是公共交通出行。如果自駕的人少,就沒必要盲目建超充站,以免造成資源浪費。
部分城市已然意識到這一點。比如,上海目前就以“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為原則完善充電補能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智能快充樁占比60%以滿足大多數主力車型需要,慢充多布局在居民區,占比30%,以實現削峰填谷,超充樁布局占比控制在10%以內,主要滿足應急需求。
海南則將“度電服務收益”作為補貼核心指標,運營商每度電可獲得0.1元激勵金。
除了政府優化引導外,企業間也應加強合作,共享數據和資源,避免重復建設。比如不同超充運營商可以聯合規劃超充站位置,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只有真正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超充樁才能擺脫“數字鬼城”命運,發揮應有作用。這場超充基建競賽不應該是盲目追求數量,而應該是質量和實用性的比拼,讓新能源汽車用戶充電不再焦慮,讓超充樁真正成為方便民眾出行的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