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3日18點15分,現代出版社在上海書展第三活動區成功舉辦了“一個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遇見徐熙春:在江南與上海之間》(陸軼雋)、《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十年砍柴)、《歸來徐家良:貴州到上海有多遠》(十年砍柴)——新書分享會,活動圍繞“在徐氏家族史中看見上海150年”的主題展開。與此同時,值此“八一三”事變(第二次淞滬抗戰)88周年之際,分享會首先播放了紀錄片《不忘徐熙春》(上海電視臺導演王韌拍攝),以此向以徐熙春為代表的曾經為淞滬抗戰以及抗日戰爭做出貢獻的前輩們致敬。
在活動現場,我們不僅邀請到了“一個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的作者——文史作家十年砍柴、上海師范大學博士陸軼雋,還特別邀請到了多位重量級嘉賓聯袂出席——東華大學教授、原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祖恩,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天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嚴鋒,畫家、“一個家族的百年回望”文獻畫作者李斌,更特別邀請到了律師、前媒體人石扉客擔任活動的主持人。同時,徐氏家族的第四代代表徐建新先生也攜親朋、同人光臨現場,與讀者們共同聆聽了這場精彩的分享會,并為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提供了特別支持。
![]()
“一個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通過徐熙春、徐傳賢、徐家良祖孫三代完整地構成了徐氏家族史150年的全貌,也呈現了上海從近世開埠以來的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在活動現場,作者陸軼雋、十年砍柴介紹了“一個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三本書的主要內容、創作緣起及其史料的運用和選擇。上海師范大學博士陸軼雋表示,當上海成為繁華大都市后,徐熙春作為江南世大族的代表,他們自然也看到了上海的變化,于是他們在1898年就首先從青浦到上海灘學生意,這也才開啟了徐氏家族走向上海、立足上海的發展之路,繼而積累成為上海灘成功的商人,進而完成從士紳到商紳的轉型,最終成為一代商人慈善家,為桑梓、為抗日做出重要貢獻。徐熙春選擇以現代慈善的方式——紅十字會彰顯人道主義原則,創立青浦紅十字會,開辦青浦紅十字會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青浦區醫院),不僅將慈善事業從傳統帶進現代的路徑并最終完成轉變,而且將慈善公義事業作用于社會和地方,同時深度影響了家族及子孫的命運起伏。
文史作家十年砍柴表示,徐傳賢作為徐熙春的長子,也是徐氏家族在上海的第二代,他的成長環境與其父徐熙春完全不一樣,尤其接受教育的背景更是差別巨大。徐傳賢完整地接受了中西合璧式的教育,以至于他身在上海卻精通多門外語,英語、法語更是說得標準而流利,以專業能力服務于中國郵政事業并維護中國的國際地位。徐家良作為徐熙春的孫子,他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與祖父徐熙春、父親徐傳賢兩代人有著截然不同且也顯得更加平凡普通,但他繼承了祖父徐熙春的醫學事業,與前兩代一人一樣都選擇擁有專業能力的建設者。作為一個活在當下的兒科專家,徐家良的普通與你我他并沒有太多不同,他只是盡力地在專職崗位上救死扶傷,在父輩精神指引下力所能及地進行慈善事業,始終保持堅持學習的能力。
李天綱教授作為本書系三書的序言作者,他的序言不僅起到了提綱挈領的定海神針式的作用,更為書系從醞釀開始就奠定了公眾史的基調。在活動現場,李天綱教授表示,本系列書的主旨及其公共史價值就是 “既是他史,又是我史,也是一部公眾史”,讀者在書中不僅能看到別人的家族史——徐氏家族史,還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歷史,即同時呈現他史、你史、我史,因而徐氏家族史在經由兩位他者的作者寫作之后所呈現的價值就超越了家族的私域,完全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公共意義。同時,徐氏家族三代人從江南到上海,從上海到北京,到貴州回上海,他們都完成了歷史意義上的轉型,具有了時代和歷史所共生的公眾史價值。
在徐氏祖孫三代人中,徐熙春生于 1885 年,徐家良至今健在,他們祖孫三代的人生整整跨越了一個半世紀。在這150年的時間里,上海從松江府的一個縣城,一躍發展成遠東第一繁華大都市,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爭相前來的以“魔都”之名的十里洋場,而其中的變化自然也吸引了上海周邊的民眾,包括以徐熙春及其家族為代表的江南地區的民眾,使得“到上海,去打拼”成了近世一個時代的風潮,由此也開啟了近世上海以及中國的轉型。
作為活動主持人的石扉客發揮其律師、媒體人的專長以陳述式話題發問,在徐氏家族三代人中,徐熙春是一個最為關鍵的人物,有著承上啟下、變舊為新之功,是他的選擇和抉擇決定了徐氏家族的二三代甚至四五代人的命運。歷史地看,無論是上海本身從上海灘到第一大都市的飛躍,還是徐熙春從士紳到商紳的轉型,從彼時的江蘇青浦走向上海灘,還是他選擇的慈善模式——紅十字會,以及他作為青浦紅十字會會長參與北伐戰爭、淞滬會戰(“一·二八”事變、“八一三”事變,即1932年的第一次淞滬抗戰、1937年的第二次淞滬抗戰)等戰場的救護、掩埋以及難民疏散工作,建立股份制的美新印刷公司、青浦紅十字會醫院,這其中似乎既體現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變,也有著某種屬于上海的特性使然。
![]()
陳祖恩教授作為上海城市史的資深研究者,表示上海之所以從19世紀下半葉“五口通商”(包括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以來一躍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變成 “十里洋場”,除了近世以來共同地從外部打開的特殊時代背景,還有著上海本身的諸多特點,如上海是個移民城市——只是從廣泛的江南地區(包括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東北等移來,以及上海地處長三角入口的地理位置,從而使上海的發展獨秀于其他四個通商口岸城市之外。
作為“一個家族的百年回望”文獻畫的作者,畫家李斌以繪畫視角和眼光審視徐熙春的人生片段,表示徐熙春在淞滬抗戰、抗日戰爭中都積極參加救護,不但維護救助受難同胞,更是主動登報拒絕日偽要其出任“維持會長”的拉攏,而徐傳賢更以自己的專業能力積極維護了抗戰時期大后方的滇緬郵路——與滇緬公路具有同等價值。同時,他還特別強調了徐熙春對家庭和子女的影響,如在對待子女和孫輩的教育上都一視同仁、不分男女,因此徐熙春的兒子、女兒、孫輩大多都是當時的大學生,這也為徐氏家族在其后的幾代人的命運奠定了基礎,這也體現了其堅持傳統卻也擁抱現代的一面。
在活動現場,嚴鋒教授從文學的視角特別表示了對徐氏家族在上海的第三代徐家良即“歸來者”寫作的贊譽和褒獎,他認為看到徐家良的故事就像看到了自己家族的故事,而其故事的敘述仿佛有了文學升華般的表達——充滿了時間感和空間感,寫出了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徐家良雖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專業兒科醫生,但他繼承了祖父徐傳熙春的紅十字醫學事業,成為醫學行業的專業人士和令人稱羨的佼佼者,以自己的專業能力服務于大眾,而這一點與你我一樣做到了作為建設者的責任。作為一個活在當下的兒科專家,徐家良的普通與你我他并沒有太多不同——這也正是我們要看到的——但他作為社會建設者和貢獻者的角色從來都沒有變過,在自己的專業之路深耕并看到其之于國家、社會的價值,同時他始終保持的學習能力、對待職業的專業能力、與人為善的慈善能力、面對選擇時的抉擇能力等都是值得學習的。
![]()
活動最后,嘉賓們分別對自己“在徐氏家族史中看見上海150年”的樣子作了一句話概括和總結:“徐氏家族有兩代人徐熙春、徐傳賢都是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貢獻者,他們為中國的抗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李斌),“在徐氏家族三代人中,徐熙春是創業的一代人,徐傳賢是開放的一代人,徐家良是守業的一代人,他們形成了一個可以傳承的閉環”(嚴鋒),“徐氏家族世代生活在上海,但他們三代人是真正的上海人”(陳祖恩),“徐氏家族三代人有著堅韌、文明、開放的特點,這才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十年砍柴),“徐氏家族有 ‘包融兼濟,協力維新’的特點,既有上海的現代,也有江南的傳統”(陸軼雋),“在上海可以看到徐氏家族的來路,往西可以看到徐熙春,往北可以看到徐傳賢,往南可以看到徐家良,正如青浦是進出上海的通道,而上海是中國的門戶”(石扉客)。正如學者李天綱在“一個上海家族的百年回望”系列第三本《歸來徐家良:貴州到上海有多遠》的序言中所說,“徐熙春(正章)、徐傳賢和徐家良,徐氏‘公正傳家’輩分中的祖孫三代,經歷了清朝、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見證了150年間的變遷。經此三本傳記,一個青浦家族從江南到上海,從上海到全國,再到全世界的世代生活軌跡,被作者們清晰地描繪,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亦如我們今天活動的主題——“在徐氏家族史中看見上海150年”。
![]()
2025.8.14
制作:凌小凡
文稿:謝惠
初審:羅明鋼
復審:郭偉
終審:李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