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剛慶祝完60歲生日的李女士拿到術后復查報告時,笑容凝固在臉上——CEA指標從術后的1.8ng/mL飆升到12.5ng/mL,這個數值變化讓主治醫生立刻安排了PET-CT檢查。三天后結果證實:肝臟出現兩個微小轉移灶,每個直徑不足5毫米。
CEA是臨床常用的腫瘤標記物,廣泛用于預測CRC的發生、發展和轉移。在首次診斷之前,CEA水平可能在癌癥相關癥狀出現前4至8個月升高,在隨訪期間,CEA似乎對檢測肝和腹膜后轉移最敏感,而對局部復發和腹膜或肺部疾病最不敏感。
結直腸癌(CRC)目前是全球第三大癌癥,也是全球第二大癌癥相關死亡原因,全球185個國家或地區中,中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死亡率位居中等偏上水平,且我國CRC發病率及病死率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
由于早期CRC無特異性癥狀,診斷率低,多數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手術及化療療效往往不盡如人意。據報道,早期診斷的CRC患者5年生存率約為90%,而晚期診斷的患者5年生存率下降至5%~10%,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改善預后、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
圖源攝圖網(已獲授權)
沉默的警報,CEA指標背后的復發危機
這時,一個名為癌胚抗原(CEA)的指標進入醫患視野。CEA是一種存在于結直腸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健康成人血清中CEA濃度通常低于5ng/mL,在惡性腫瘤發生和增殖過程中,這種由腫瘤細胞分泌的物質會進入血液循環,成為腫瘤存在的“信號燈”。
“CEA超標是腸癌復發的重要預警信號。”一位腫瘤科醫生在門診常這樣解釋,“它像身體里的警報器,提示癌細胞可能又開始活躍了。”
CEA水平升高的背后,是腫瘤微環境的改變。高CEA水平可能暗示著腫瘤負荷較大,或存在免疫抑制狀態,這會影響各種治療的最終效果。
對結直腸癌患者而言,CEA監測具有特殊價值。中國抗癌協會發布的《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5)》明確指出:CEA和CA199組合檢測是結直腸癌早期篩查和復發監測的首選,尤其適用于高風險人群。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免疫學雜志》發表的研究首次揭示:術前CEA水平可預測CIK細胞療法的療效。術前CEA<5ng/mL的患者接受CIK治療后五年生存率顯著提升,而CEA≥5ng/mL的患者獲益有限。
隨著精準醫學發展,ctDNA(循環腫瘤DNA)檢測成為CEA的有力補充。在國際頂級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上刊登的一則關于ctDNA(循環腫瘤DNA)甲基化監測腸癌術后分子殘留病灶(MRD)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研究學者們得出結論:ctDNA在預測結直腸癌復發方面比CEA更精準,尤其在識別適合接受轉移灶導向治療的患者方面優勢顯著。此外,該項研究還通過將ctDNA分子殘留疾病檢測與癌胚抗原水平分析相結合,提高了患者復發轉移的預測效果。
細胞療法革命,四大“武器”狙擊腸癌復發
當CEA發出復發警報,傳統化療往往效果有限。2025年,細胞免疫治療在腸癌領域取得系列突破,為患者帶來全新選擇。
CIK細胞療法:低CEA患者獲益顯著
2025年4月,《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雜志發布了一項歷時十余年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對近百位腫瘤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該研究得出結論: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 (CIK)療法可改善結直腸癌患者的總生存期和無進展生存期。CIK 細胞療法利用患者的免疫細胞靶向并摧毀癌細胞。
![]()
圖源academic.oup官網
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有了新發現:術前 CEA 水平<5 ng/ml 的結直腸癌患者,接受 CIK 細胞聯合治療后,總生存期和無進展生存期都得到了顯著延長;然而,對于術前 CEA 水平≥5 ng/ml 的患者,并未觀察到明顯的生存獲益。
研究分析了 2008 年至 2014 年間某三甲醫院的 98 例結直腸癌患者,其中接受 CIK 細胞聯合治療的患者總體生存率達到 66%,無進展生存(PFS)率為52%,而傳統治療方法對照組分別為39.6%、29.2%,CIK細胞聯合治療的總體生存率比傳統治療方法提高了26.4%!
此外,研究根據癌癥分期(早期 I-II 期、晚期 III-IV 期)分析發現,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接受 CIK 治療后生存期均有明顯改善。這一結果打破了以往 “免疫療法僅限晚期使用” 的傳統觀念,表明 CIK 細胞療法適用范圍廣,能為不同階段的癌癥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
CAR-T療法:結直腸癌肝轉移療效驚艷!
約75%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因循環腫瘤細胞和微小殘留病灶,在術后兩年內復發。CAR-T 細胞療法對血液腫瘤有效,也可能用于治療復發性結直腸癌肝轉移。2025年ASCO大會上公布了CAR-T療法在結直腸癌肝轉移術后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截圖源自ascopubs官網
該研究選取2021年12月至2024年12月期間,共12例接受CAR-T細胞輸注(1×10^6/kg 組和 3×10^6/kg 組各2例,6×10^6/kg 組8例)的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在6×10^6/kg 劑量組中,4例受試者在輸注后分別維持了5個月、7個月、10個月和15個月的無復發生存,目前仍在隨訪中。通過CAR-T細胞輸注,6×10^6/kg 劑量組中57.14%的受試者在根治性切除術后兩年內未復發。
這是首個探索抗CEA CAR-T療法延長結直腸癌肝轉移術后患者無復發生存期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療法無嚴重不良事件,且高劑量治療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
在此之前,第三軍醫大學錢程教授團隊曾報道了CEA CAR-T細胞在10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其中7例患者疾病穩定,2例出現明顯腫瘤縮小,所有患者均觀察到血清CEA不同程度下降。
在之前的新聞稿中報道,臨床前小鼠體內研究結果顯示,C-13-60具有明顯的有效性,有望幫助更多的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患者成功擺脫病痛的折磨。
目前無癌家園免疫臨床試驗急招肝癌、胃癌、卵巢癌、食管鱗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間皮瘤、多發性骨髓瘤等癌種!
除了上述提到的癌種外,其他實體瘤癌友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嘗試CAR-T項目進行治療。
具體流程可將病理報告、治療經歷及出院小結等提交至無癌家園醫學部400-626-9916進行初步評估!
除了上述小編提到的熱門靶點CEA外,還有很多治療靶點,特整理如圖所示。
![]()
WT1樹突狀細胞疫苗:腸癌患者的“生死逆轉”
命運的風暴,在 40 歲這年狠狠砸向了一位正值壯年的男性。起初,四肢上肆意生長的皮疹與如影隨形的肌痛,讓他被診斷為皮肌炎。然而,噩夢遠未結束,抗 TIFγ 抗體陽性的檢查結果,如同一把冰冷的鑰匙,打開了更可怕的 “潘多拉魔盒”—— 惡性腫瘤檢查證實,他患上了小腸癌,且癌細胞已瘋狂地向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并在腹膜播散,肆意擴張著 “黑暗版圖”。
此后,他踏上了艱辛的抗癌征程。一線 FOLFOX + 貝伐單抗(Bev)方案、二線恩科拉非尼 + 西妥昔單抗方案、三線 FOLFIRI(葉酸、氟尿嘧啶、伊立替康)+ 貝伐單抗方案、四線曲氟尿苷 / 替吡嘧啶(FTD/TPI)+ 貝伐單抗方案,一次次治療,就像與癌細胞展開的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戰斗。但癌癥的兇猛超乎想象,隨著病情進展,十二指腸及膽管梗阻接踵而至,無奈之下,他只能接受膽管支架置入及中心靜脈營養治療,以維持生命的運轉。
腹部如刀絞般的癌痛,幾乎將他吞噬。即便接受了 8 Gy 的單次姑息性調強放射治療 (IMRT),疼痛依舊頑固地糾纏著他,難以得到有效控制。醫生診斷他的預期壽命僅剩兩個月,那時的他,虛弱得只能依靠輪椅行動,體能狀態 (PS) 僅為 4 分。但求生的意志支撐著他,繼續選擇 FTD/TPI + Bev 化療,與死神頑強抗爭。
轉機出現在 2024 年 2 月,他尋求到了新的免疫治療方案。在 IMRT 放療三周后,一場全新的治療拉開帷幕 ——WT1-DC 和 α-Galcer-DC + nivolumab 20 mg 輸注治療,共 6 個療程,期間還接受了兩次活化淋巴細胞治療,這場治療持續了約三個月。WT1-DC 如同 “偵察兵”,經皮下注射于左右側副神經節淋巴結,去尋找癌細胞的蹤跡;α-Galcer-DC 則像 “沖鋒隊”,通過靜脈注射,直接向癌細胞發起進攻。醫生們采用常規方法測定針對抗原的遲發型超敏反應(DTH)最大直徑,作為 DTH max,密切監測著治療的反應。
治療初期,仿佛是身體在與新療法進行激烈的 “磨合”。接種第一劑 DC 疫苗后三天內,高燒如洶涌的潮水般襲來,最高體溫達到 38.9℃,但卻未觀察到 DTH。高燒持續不退,體溫始終在 38℃或以上,一直到接種第六劑 DC 疫苗。而在第二劑后,終于能測量到 DTH max,只是除了第三劑外,其直徑都小于 40 mm 。
奇跡,在堅持中悄然降臨。治療前后三個月的腹部 CT 掃描,清晰地展現出小腸癌顯著減少的驚人變化。血液檢查的數據也傳來 “捷報”:CA19-9 顯著下降,膽紅素降低,肝功能得到明顯改善。隨著病情的好轉,折磨他許久的腹痛也逐漸減輕。他終于能恢復流質飲食,體能狀態 (PS) 評分從 4 分提升至 2 分。曾經依靠輪椅度日的他,如今無需拐杖,就能自行步行前往醫院,還能獨立完成如廁、洗澡等基本日常活動,重新擁抱生活的曙光。這場與癌癥的生死較量,他用頑強的意志和先進的治療,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生命奇跡!
CAR-NK療法:腫瘤快速縮小
在2020年一篇廣州醫科大學的碩士學位論文中,我國研究學者采用靶向NKG2D的CAR-NK細胞治療結直腸癌患者,其初步療效值得肯定,且具有安全性。
本研究中,采用局部輸注 NKG2Dp CAR-NK的方式治療了3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前兩例患者腹腔輸注低劑量 CAR-NK 細胞后,可觀察看腹水生成量減慢以及腹水樣本中腫瘤細胞的數量急劇減少。第三例肝轉移瘤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瘤內經皮注射和腹腔內灌注方式輸注 CAR-NK細胞后,多普勒超聲可見肝部腫瘤快速縮小,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提示經治療的肝病灶為完全代謝反應。3 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無出現3級或以上的不良事件。
![]()
第3例患者多普勒超聲成像顯示局部注射 CAR-NK 細胞降低肝轉移病灶腫瘤負荷
![]()
CAR-NK 細胞治療后肝轉移病灶 PEC-CT 結果對比圖
(患者肝Ⅵ段的最大氟脫氧葡萄糖(FDG)攝取值從 8.2 降至 0.14,經評估為完全代謝緩解)
本項研究結果初步顯示 NKG2D mRNA CAR-NK細胞局部輸注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
未來可期,癌癥防治新紀元
距離改寫腸癌復發命運,人類醫學從未如此接近。隨著英國首批腸癌疫苗受試者成功治療,中國原創抗CEA CAR-T療法突破性進展,越來越多的癌癥患者開始擁抱新生。
當CEA指標再次波動,恐懼不再是唯一選擇——在精準監測與細胞免疫構筑的雙重防線下,腸癌復發終將從必然變為偶然。
本文為無癌家園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