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腹膜表面惡性腫瘤國際大會于10月29日至31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我院以卓越的創新實力再創佳績,共有13項研究入選本屆大會。其中,一項口頭報告脫穎而出,被評為最佳研究之一(Best Six Abstracts);一項壁報獲得最佳壁報(best selected poster)并進行了現場口頭匯報。這標志著我院在腹膜腫瘤治療創新、轉化醫學及多學科協作方面的實踐與成果,獲得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
![]()
(A-B)秦秀森、陳子健博士后壁報交流;(C)羅瑞博士(左一)壁報交流;(D)譚德鄰博士壁報交流;(E)鐘赟碩士(右一)與Marc Pocard教授(左一)壁報交流;(F)張旭能博士壁報交流;(G)林青鋒碩士(右一)壁報交流。
![]()
(A)初麗麗與李楊壁報交流;(B)初麗麗與馬芳婷壁報交流
壁報速遞
1、作者:羅瑞 博士研究生(指導老師:王輝 黃榕康)
中文標題:功能化多孔碳納米酶對結直腸癌腹膜轉移奧沙利鉑增敏的研究
英文標題:Functionalized Porous Carbon Nanozyme for Oxaliplatin Sensitization in Peritoneal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奧沙利鉑是腹腔熱灌注化療常用藥,但前瞻性臨床研究發現腫瘤細胞減滅術基礎上使用奧沙利鉑腹腔熱灌注化療未能顯著改善結直腸癌腹膜轉移患者生存。針對該瓶頸,我院團隊研發出新型納米藥物CFe-OXA。該材料基于多孔碳納米酶,經聚丙烯酸修飾并偶聯奧沙利鉑前藥,具備GSH耗竭、化療增敏與化學動力療效。實驗證實,CFe-OXA可有效降低細胞內GSH水平,增強藥物活性;在CT26小鼠模型中使腫瘤負荷下降約30%,且未出現明顯毒副作用,展現出良好轉化潛力。成果獲得最佳壁報(best selected poster)并進行現場口頭匯報
2、作者:張旭能 博士研究生(指導老師:王輝 王懷明)
中文標題:評估腫瘤組織中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水平與患者預后的關系
英文標題: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Tissue 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Levels and Patient Prognosis
針對結直腸癌腹膜轉移患者的預后評估難題展開研究,發現腫瘤組織中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FAP)的表達水平與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FS)顯著相關。高FAP表達組中位PFS僅為3個月,而低表達組在隨訪期內未達疾病進展終點,兩組差異顯著。該結果表明FAP有望成為評估預后的重要生物標志物,為個體化治療策略制定提供關鍵依據,助力提升診療精準度。
3、作者:秦秀森 博士后 (指導老師:王輝)
中文標題:超越CRS-HIPEC:一種實現腹膜表面惡性腫瘤持久控制的多模式治療新范式
英文標題:Beyond CRS–HIPEC: A Multimodal Paradigm for Durable Control of Peritoneal Surface Malignancies
腫瘤細胞減滅術聯合腹腔熱灌注化療是當前治療腹膜表面惡性腫瘤的基石,可前瞻性臨床研究發現,單純依靠此技術仍面臨較高的復發風險。研究團隊綜合分析了II-III期臨床試驗、共識指南及多學科實踐證據,分析了導致復發的兩大關鍵因素:隱匿性微轉移灶和患者機體脆弱狀態。并據此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提出將外科減瘤、區域/全身化療、圍手術期營養支持和生物標志物驅動的精準監測四大領域整合為一個協同體系。
4、作者:秦秀森 博士后( 指導老師:王輝 秦啟元)
中文標題:深度學習提取組織學生物標志物可預測結直腸癌腹膜轉移的預后
英文標題:Deep-Learning Extraction of Histologic Biomarkers Predicts Prognosis in Colorectal Peritoneal Metastasis
針對結直腸癌腹膜轉移患者預后差異大但缺乏分層工具的難題,我院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預后預測模型。研究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從常規H&E病理切片中提取腫瘤細胞核的形態學特征,并結合臨床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該AI模型能夠有效將患者區分為“預后良好”與“預后不良”兩組,兩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與無進展生存期均呈現近一倍的顯著差異。該研究為將計算病理學整合至腹膜轉移的臨床決策、實現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有力依據。
5、作者:陳子健 博士后 (指導老師:王輝、黃榕康)
中文標題:致密的結直腸癌腹膜轉移腫瘤微環境降低腹腔熱灌注化療藥物滲透
英文標題:The Dens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duced the Drug Penetration of 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Perfusion Chemotherapy
團隊研究發現,結直腸癌腹膜轉移難治的重要原因在于癌細胞會構建特殊防御結構:癌細胞破壞腹膜完整性,誘導間皮細胞轉化為癌相關成纖維細胞,并分泌大量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等外基質共同形成物理屏障,有效抵抗腹腔熱灌注化療的攻擊。此外,癌細胞常分散為多個獨立團塊,各自構建此類“碉堡”結構,進一步增加清除難度。基于該發現,團隊正致力于開發能夠精準穿透該屏障的納米藥物遞送系統,以期為該類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策略。
6、作者:林青鋒 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袁紫旭 王輝)
中文標題:PREVENT研究:高危結直腸癌術后腹膜轉移靶器官預防性切除及腹腔熱灌注化療的隨機對照研究
英文標題:Proactive resection of target organs of peritoneal metastasis and postoperative HIPEC in high-risk colorectal cancer: one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REVENT)
PREVENT研究聚焦于結直腸癌術后腹膜轉移這一臨床難題,旨在評估“術中預防性切除+術后單次腹腔熱灌注化療(HIPEC)”對高危結直腸癌患者預防腹膜轉移的效果。中期分析結果顯示:在平均隨訪6個月時,對照組復發率為8.3%,而實驗組無復發病例(0%),且兩組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或化療毒性。該研究以3年無病生存率(DFS)為主要終點,目前仍在持續招募與隨訪中。
7、作者:鐘赟 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王懷明)
中文標題:轉移性與非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腸道菌群的顯著差異:腹膜轉移的新見解
英文標題: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ut microbiota between metastatic and non-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insight into peritoneal metastasis
研究團隊采用宏基因組鳥槍法測序技術,通過整合分析公共及本地隊列(共538例糞便樣本),系統比較了健康對照、腺瘤、非轉移性與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菌群特征。系統性地證實了腸道菌群失調與結直腸癌轉移(尤其是腹膜轉移)的密切相關性,表明特定菌群特征有望成為預后判斷的生物標志物,并為開發基于菌群干預的新型輔助治療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8、作者:譚德鄰 博士研究生(指導老師:王輝、王懷明)
中文標題:結直腸癌腹膜轉移的三維基因組與表觀基因組整合分析
英文標題:Integrative Analysis of the 3D Genome and Epigenome in Peritoneal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研究團隊發現,當結直腸癌細胞向腹膜轉移時,其基因組的三維空間結構會發生全局性重組。通過多組學整合分析,本研究定位了在轉移過程中因染色質高級結構重塑而被異常改變的增強子-啟動子環——它們如同控制基因表達的“開關”,其變異直接驅動轉移相關基因的表達改變,進而促進腫瘤的惡性進展。該研究首次從染色體三維基因組層面揭示結直腸癌腹膜轉移的本質,為開發新的診斷與治療策略提供了全新方向。
9、作者:李楊(指導老師:初麗麗 王輝)
中文標題:針對結直腸癌腹膜腫瘤轉移患者多維視角的綜合護理策略
英文標題: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Peritoneal Metastases
在結直腸癌腹膜轉移的CRS+HIPEC綜合治療中,護理團隊構建了貫穿圍術期管理與長期支持的全流程精細化照護體系。該體系以專業化、前瞻性和多學科協作為核心,涵蓋術中并發癥預警、HIPEC階段的熱灌注與化療藥安全管控等關鍵環節。通過建立標準化路徑、培養專科護士并推行以患者為中心的干預策略,該模式顯著提升了患者的臨床結局與長期生存質量,體現了護理在腹膜轉移多學科診療中的重要支柱作用。
10、作者:馬芳婷(指導老師:初麗麗 王輝)
中文標題:回腸造口術后周圍造口皮炎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與驗證
英文標題: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mogram to predict peristomal dermatitis fo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leostomy
本研究基于459例回腸造口患者數據,構建并內部驗證了一個預測造口周圍皮炎風險的列線圖模型。通過單因素Logistic回歸篩選出糖尿病、造口定位、造口護理宣教、皮膚凹陷及性別5個預測因子。模型在訓練隊列中表現出良好校準(H-L檢驗P=0.976)和一定區分度(AUC=0.672),決策曲線分析顯示其具有臨床實用性,內部驗證結果一致。該模型為皮炎風險預測提供了實用工具,但其區分度有待提升,未來需通過多中心數據和外部驗證進一步優化。
供稿科室:結直腸外科三區
責任編輯:劉山青
初審:張源泉、戴希安
審核:樂虞瑩、呂竹
終審:李文敏
審定發布:李漢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