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南征北伐:鞠躬盡瘁,蜀漢興衰!
![]()
蜀漢基業初定,看似欣欣向榮,實則危機四伏。主公劉備成功占據益州,但這份喜悅并未持續太久。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噩耗,猶如晴天霹靂,瞬間擊碎了“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完美設想。這位我敬重的二哥,不僅失去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更在敗走麥城后被吳將馬忠擒殺。
這個消息,對我,對主公,對整個蜀漢,都是沉重無比的打擊。我深知荊州的重要性,也曾多次提醒關羽與東吳保持良好關系。然而,他的高傲與耿直,終究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更令人痛心的是,主公劉備因悲痛過度,不顧我與眾臣的勸阻,執意要為關羽報仇,誓師伐吳。那是一場注定會走向悲劇的遠征。我深知蜀漢國力有限,連年征戰已讓百姓疲憊不堪,而與東吳開戰,更是犯了兵家大忌——自毀聯盟,給了曹魏漁翁得利的機會。
![]()
我竭力勸阻,但主公被仇恨蒙蔽了雙眼,聽不進任何勸諫。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帶領大軍東征,最終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此戰,蜀漢精銳盡失,元氣大傷,而主公也因此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托孤,將幼主劉禪和蜀漢的重擔,托付于我。
“君可自取!”主公臨終前的那句話,猶如千鈞巨石壓在我心頭。他將如此重大的信任與期望交付于我,我豈敢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主公逝去,蜀漢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外部,曹魏虎視眈眈,東吳與我等貌合神離。內部,新主年幼,朝中人心浮動,更有南中地區叛亂迭起,牽制了大量兵力。
我深知,此刻最緊要的,是穩定內部,恢復國力。
南征孟獲,便是當務之急。南中地區物產豐饒,是蜀漢重要的戰略后方。若不能平定叛亂,我等便無法安心北伐。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我親率大軍南征。孟獲是當地蠻王,勇猛善戰,但并非不可戰勝。我采取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并沒有急于殺戮,而是以仁義感化。
我記得,每一次生擒孟獲,我都會放了他。起初,將士們都不解,甚至有些怨言。但我知道,只有讓他心服口服,才能真正平定南中,避免日后再犯。
“七擒七縱”,這并非簡單的戲弄,而是一種深刻的政治智慧。我讓孟獲親身體驗到漢軍的強大與仁義,也讓他明白反叛的無益。最終,孟獲被我徹底感化,心悅誠服地歸降。
![]()
南中平定后,蜀漢后方穩固,糧草充足,兵力得以解放。這為我未來的北伐,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我心中的北伐大計,從未改變。“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是我與先主劉備共同的夙愿,也是我畢生為之奮斗的目標。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我上書《出師表》。那是我心中最真摯的表白,對先主的追思,對后主的忠誠,以及對北伐的決心,都融于字里行間。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我的每一次北伐,都并非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我深知曹魏實力強大,蜀漢偏居一隅,以弱攻強,勝算本就不大。但我必須這樣做。漢室式微已久,若不主動出擊,便只能坐以待斃。而若能成功北伐,便可再次激蕩天下,重燃漢室復興的希望。
我率軍六出祁山,每一次都竭盡全力。我曾設下空城計,也曾揮淚斬馬謖。我竭盡所能,用盡我畢生所學,在戰場上與司馬懿、張郃等曹魏名將周旋。
![]()
然而,天不遂人愿。蜀道艱難,糧草運輸困難;曹魏防守嚴密,司馬懿采取堅守不出之策,消耗我的兵力;更有我自身精力日漸衰竭,病魔纏身。
我常常夜不能寐,思索著如何突破僵局。我知道,留給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八個字,是我的誓言,也是我的宿命。我將我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了蜀漢的興衰之上。北伐,并非為了我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先主的遺志,為了天下蒼生,更是為了那一份對漢室的耿耿忠心。
我的身體,已在連年的征戰和操勞中,逐漸透支。我知道,我已盡力。無論結果如何,我都無愧于先主,無愧于大漢。
(欲知后事如何,敬請期待《臥龍傳:諸葛亮的謀與忠》第六集:五丈原:將星隕落,忠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