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烏蘇里江的冰面被炮火擊碎,一輛蘇軍坦克觸碰到解放軍埋設的地雷,履帶被炸斷,陷在江岸的泥雪里。
這就是蘇聯當時最新銳的主戰坦克T-62,戰后,它成為解放軍邊境戰士最得意的戰利品,這次沖突也是第一次讓全世界真正注意到T-62這個名字。
![]()
出戰不利,還是被對手用拖拉機從河里拽出來的,這不是一個好的兆頭,T-62在蘇聯服役僅11年就被T72所取代,它的命運或許早已注定。
將時間倒回到10年前,50年代末期,西方陣營對蘇聯亮出了王牌,L7型105毫米線膛炮配上脫殼穿甲彈,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輕松擊穿當時蘇軍主力T-55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
![]()
消息傳到莫斯科后,庫爾干和車里雅賓斯克的工程師們估計,自家100毫米火炮的“牙口”已經啃不動北約的新裝甲了,如果再不做改變,那就只能被動挨打。
100毫米火炮的升級已經很困難,小修小補難以取得火力上的優勢,必須另起爐灶。1958年,蘇聯部長會議召開,主要就是商討新坦克炮的研制工作。會議過后,蘇聯計劃兩年內拿出比西方火力更猛、結構更緊湊的坦克炮,還要能塞進現有炮塔圈的新炮。
![]()
研制過程中,大家一致同意要比北約火炮的口徑大,增加10毫米,但是設計局內部在有膛線和無膛線上出現了路線之爭。
傳統線膛派認為,坦克要打的準,精度必須排在第一位。滑膛派則認為,打的準沒有用,打中了也穿不了,用高初速與鎢合金長桿彈的匹配才是正解,膛線顯然會限制坦克炮彈的速度。
經過靶場里數以千計的射擊試驗,滑膛派用更平直的彈道、更高的穿深和更簡單的工藝說服了高層。1961年,世界上第一門量產型115毫米滑膛炮2A20問世,它被裝在T-62主戰坦克上。
![]()
從外形上看,T-62延續了蘇式坦克緊湊小巧的風格,長9.7米,高2.2米,寬度只有3.27米,戰斗全重37噸,放到現在和一些國家的輕型坦克相當。T-62的發動機馬力只有580匹,功重比為15.7馬力/噸,公路最大行駛速度為50公里,越野速度只有30公里多。
![]()
以現在的眼光看T-62,這個動力匹配著實差了點,只能跟英國的“挑戰者”坐一桌。不過,當年解放軍把它撈起來后還是大為震撼的,據說它的發動機散熱系統能為整車提供30%的動力,配合外掛油箱,加一次油能跑650公里。
當然了,最令人震驚的還得是它的滑膛炮,這門炮簡直顛覆了國內專家的認知。
![]()
這門炮的炮管長5.74米,初速高達1600-1650米/秒,2000米距離內可擊穿450毫米均質裝甲鋼,使用破甲彈靜破甲深度達430毫米,這個數據放在60年代幾乎沒有對手。
不過,這個數據是后來才知道的,解放軍繳獲的那輛T-62已經不能開炮了。但是,它的炮口抽煙裝置、內部的雙向穩定儀、紅外熱成像儀、三防系統、炮管熱護套、自動拋殼機,外加裝填角度自動歸位這些都保留了。在今天看來這些都是平平無奇的小功能,在當時可是黑科技,專家在幾十年后回憶起來,依舊對這款坦克設計思路的精巧之處贊不絕口。
![]()
T-62是設計的很好,可是蘇聯卻不想要了,在生產了2萬多輛后,這款坦克就宣布停產,前后裝備了大概11年,被解放軍繳獲只是一個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70年代初期,北約集團把120毫米滑膛炮裝到了坦克上,蘇聯也沒法找他們要專利費,畢竟滑膛炮幾百年前就有。接下來就口徑大比拼,蘇聯專家又把炮的口徑提高了10毫米,來到了125毫米,總之要壓資本主義陣營一頭。于是更好的T-72出現了,T-62也沒有生產的必要了。
除了蘇聯陸軍,采購這款坦克最多的是伊拉克,多達1600多輛,在海灣戰爭期間,被西方集團全部打掉,比開罐頭還簡單。
![]()
前面說了,它的散熱系統可以給整車提供額外功率,這個在蘇聯倒是可以,畢竟蘇聯大部分地區都非常寒冷,整點“奇技淫巧”沒關系,可是伊拉克沙漠地帶的高溫,T-62就很難應對了。為了不讓發動機“開鍋”,只能以低功率行駛。不過T-62被揍的那么慘,也和伊拉克部隊的騷操作有關,中東大區優秀的匹配機制想必大家也都明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