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塞萊絲特是誰?
普魯斯特的女管家、助手、摯友……這些定義似乎都難以形容她與普魯斯特的關系。正如她自己說的:“我是他的信使、他的仆人、他的心腹、他的守護者、他的管家、他的護士、他的助理……說實話,我從來沒有過任何職位。我是……塞萊絲特。”
![]()
![]()
塞萊絲特回憶與普魯斯特生活的日子,以及他的去世
這位普魯斯特身邊的重要人物進入大眾視野是在1962年。那年羅杰·斯特凡
(Roger Stéphane)編導的電視紀錄片《肖像—回憶:馬塞爾·普魯斯特》(Portrait-souvenir: Marcel Proust)播出,片中塞萊絲特對普魯斯特晚年的生活和寫作方式的動情講述打動了眾多觀眾,成了普魯斯特走向大眾的重要推動力。當世普魯斯特研究權威安托萬·孔帕尼翁對此有一句精辟描述:“自此人們可以從用人的樓梯進入普魯斯特的家了。”
1973年,在作家喬治·貝爾蒙(Georges Belmont)的協助下,塞萊絲特的回憶錄《普魯斯特先生》面世。書中詳細回憶了她在普魯斯特身邊的十年,留下了大量珍貴感人的記錄。這本書不僅是任何想要深入理解普魯斯特和《追憶逝水年華》的讀者的必備參考,單純從它講述的故事本身也足夠豐富我們對人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事實上,很多讀者正是被書中記述的傳奇般的生活方式吸引、觸動,從而進入了普魯斯特的世界。由此觀之,塞萊絲特不僅是普魯斯特的守護者,也是指引人們走近普魯斯特的引路人。后來法國創立了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文學獎:塞萊絲特·阿爾巴雷獎(Prix Céleste Albaret),專門表彰關于普魯斯特的優秀新書,確實十分恰當。
![]()
2022年,普魯斯特逝世100周年,法國Seghers出版社推出了《普魯斯特先生》的精編繪本——也就是這部中譯本的底本——挑選了原書的精彩段落,并配上了精美傳神的插圖,給讀者提供了進入普魯斯特房間的更便捷直觀的入口。
我們從樓梯進入普魯斯特的公寓,看到他的住所布局圖。按圖索驥,從塞萊絲特待命的廚房,經過走廊、門廳,進入普魯斯特的臥室。臥室中常彌漫濃煙,是普魯斯特為平復哮喘燃燒的一種藥粉生起的。窗簾總是遮擋著陽光,只有一盞床頭燈亮著。墻壁貼滿軟木,她恍惚以為走進了一個巨大的軟木塞里。作家倚著兩個枕頭躺在床上,幾乎看不清……塞萊絲特就這樣踏入了一個時間之外的世界,轉眼即是爛柯般的十年。
![]()
六十年后,她回憶起初次見到普魯斯特先生已經是那么久之前了,他的話還像昨天一般:“我死了之后,您會時常想起小馬塞爾的,因為您再也不會遇到像他那樣的人了。”塞萊絲特知道,他總是對的,而她自己也“不曾拿任何人與他比較”。
作為操持家務的人,塞萊絲特一點點學習普魯斯特極為固定的生活方式,按他的要求煮咖啡、換床單、打電話、采購生活用品。普魯斯特幾乎對所有事情都有講究,去哪家店買哪個牌子的咖啡豆、哪個餐廳的哪一種食物、只用特定牌子的蘸水筆尖……其中是老練的生活品位——當然這對于塞萊絲特而言是繁雜的工作,她有次戲稱普魯斯特是“我討人喜歡的麻煩鬼”——但這些與當今有些人標榜的“生活美學”有微妙但重要的區別,舉一個懷表的例子,他只用普通便宜的款式,這樣的話“如果我把它們摔壞了,我就可以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扔掉它們。去修一只表,比買一只新的表還貴。”其中“為我所用”的精神更顯風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塞萊絲特的丈夫、普魯斯特的男仆相繼應征入伍。塞萊絲特以普魯斯特女管家的身份留在巴黎。9月,普魯斯特照例去卡堡度假。不久后他居住的賓館被軍隊征用。返回巴黎途中,他哮喘發作,度過危機后決定從此開啟畫地為牢式的隱居生活,全心創作。他還有最后八年時間。塞萊絲特坦言她對這樣的生活方式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但很快,她就融入了普魯斯特調整過的時間之中。他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固定,不再有任何變化。時間的概念在這套公寓——或是用《追憶逝水年華》全新中譯本譯者陳太乙的用詞:“結界”——中漸漸消失了。
普魯斯特可能隨時召喚她,塞萊絲特隨時待命。等待的時間里,塞萊絲特會做些針線活。普魯斯特建議她讀讀書:《三個火槍手》、巴爾扎克……他們也討論新聞時事,以及他的朋友們——有些朋友是《追憶逝水年華》中某個人物的原型,“他喜歡一些人并維系和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為了他的寫作,而他喜歡另外一些人就是喜歡他們在生活中原本的樣子”。
普魯斯特也向她講述自己的個人經歷,他年少時的社交生活,曾經熟悉的一個已經逝去的世界,和那些美麗優雅的女士們。塞萊絲特近乎唐突地問他,為什么沒有結婚呢?普魯斯特給出了他著名的回答:“我和我的作品結了婚。”而且他需要一個理解他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只有塞萊絲特。而她更擅長類似母親的角色。
《追憶逝水年華》的讀者最感興趣的大概還是這部巨著的成書過程。塞萊絲特的回憶提供了大量具體的細節:普魯斯特即時記錄的“隨記紙條”、由塞萊絲特親手銷毀的“黑色筆記本”、塞萊絲特協助發明的“長條紙卷”,她負責的與伽利瑪出版社的溝通……文本之內也有她的印記:她的名字直接出現在小說第四卷,她的形像也融入了法蘭索瓦絲等人物之中,她的丈夫還幫普魯斯特收集了街頭商販的叫賣詞。在普魯斯特能親身觀察的時候,他努力為自己的書服務,甚至奢侈地請來一個四重奏樂團來家里演奏,只是為了書中的作曲家凡特伊這個人物。
![]()
普魯斯特許諾在書寫完之后和塞萊絲特一同旅行,但真正寫下“完”這個字時,他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了,他只是說:“現在,我可以死去了。”死亡已經走來了。在他去世的前夜,他們還一起修改書稿到深夜,另外,普魯斯特對塞萊絲特說:“謝謝,我親愛的塞萊絲特。我知道您是一個很好的人,但沒想到這么好……這么好……”塞萊絲特下面的這句記錄讓人心碎:“在那個夜晚結束之前,這句話他對我重復了不下二十遍。”在普魯斯特去世后的幾周里,“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死去。我不再能承受自己。”
“他給生活定了調,讓它變成了一首歌。當他的生命終結時,我的生命也就終結了。但歌會留下。”塞萊絲特這句話說得這么好,仿佛已經把最大的秘密透露給我們。這句話長久縈繞,長出根系,把整個故事聚攏。于是我決定把它印在封底,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像留下一份樂譜、一組琴弦,等待遠隔時空的鳴響。
編輯過程也像是在為一首歌編曲。
翻譯由斯萬的盧浮宮學院校友趙欣昕女士完成。一字一句精細調校,盡力恢復準確的時代信息,并保留塞萊絲特的質樸氣質——雖然她并不擅長文字創作,但表達中自有一種誠實坦蕩的魅力。也幸虧她不太擅長寫作,不然包括上文引述的那些動人文字多么容易死于濫調。
本書的中文譯文強調的是低音聲部,希望傳遞的是深沉的共鳴。而在字體選擇上,我們精心挑選出了大概十種字體,對應不同角色、位置、功能,像布置下一個交響樂團,希望它們的合奏可以讓中文讀者感到親切、融洽、妥帖。
最后要著重強調一下封面設計。王茜老師的設計讓人驚喜。最初我說希望在封面上讓塞萊絲特與普魯斯特處于平等的位置,不想讓塞萊絲特成為普魯斯特的附庸。她巧妙選取了描繪他們約定而未能成行的那次旅行的那幅畫,在封面實現了他們的愿望。封底是塞萊絲特老年時的形象——留下她追憶那首參與創作的歌。
現在,琴弓遞到了親愛的讀者手里,塞萊絲特與普魯斯特的生命之歌邀請您拉響琴弦。
《普魯斯特先生:女管家塞萊絲特的回憶》
![]()
作者:[法] 塞萊絲特·阿爾巴雷 著/[法] 喬治·貝爾蒙 編寫/[法] 史丹芬尼·馬奈爾 繪/[法] 柯林娜·梅耶 整理
譯者:趙欣昕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新行思
出版時間:2025年8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