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蘋果公司宣布重大投資計劃,承諾向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顯著提速其本土化戰略進程。至此,蘋果未來四年在美國的總投資承諾將達到6000億美元。
與此同時,蘋果揭曉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美國制造計劃”(American Manufacturing Program,AMP),旨在將更多供應鏈環節與先進制造能力引入美國本土。該計劃不僅將深化蘋果自身在美國各地的投資布局,更將有力推動其全球合作伙伴在美國擴大關鍵零部件的生產。
作為人才戰略的核心,蘋果計劃未來四年在美國直接創造2萬個就業崗位,其中絕大多數將聚焦于研發、芯片工程、軟件開發以及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等尖端技術領域。
幾乎就在同時,特斯拉在美國的供應鏈出現危機。據美國媒體報道,特斯拉在北美市場被指長期存在拖欠供應商賬款的問題,這一行為已經致使至少兩家美國小型企業走向破產。
回顧過去五年,在得州,特斯拉被承包商提起的留置權索賠總額累計超過了1.1億美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蘋果公司在該州雇傭當地承包商建設總部時,拖欠的留置權款項僅約120萬美元,還不到特斯拉拖欠金額的十分之一。
一位與特斯拉有過合作的分包商透露,在奧斯汀,特斯拉讓供應商難堪是出了名的。他的公司為了等待特斯拉付款,不得不申請額外的信貸額度。他感慨道:“特斯拉可能是我們合作過的唯一一家,讓人感覺他們完全不在乎會不會把一家公司逼到破產境地。”
蘋果的“美國制造計劃”
2025年8月7日,蘋果公司宣布了一項震撼全球制造業的戰略決策——將未來四年在美國的投資計劃提升至6000億美元,這一數字較年初公布的5000億美元預算大幅增加了20%。這項名為“美國制造計劃”(American Manufacturing Program,AMP)的戰略,標志著蘋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供應鏈本土化進程,試圖在美國本土重建從芯片設計到最終組裝的完整產業鏈。
蘋果此次追加的1000億美元投資并非泛泛而談的資本支出,而是具有明確的技術指向性。其中25億美元將專項用于與康寧公司合作,在肯塔基州建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玻璃生產線。該生產線采用的氣溶膠沉積技術可將玻璃強度提升4倍,這種技術迭代將直接提升iPhone產品的耐用性指標,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在半導體領域,蘋果更是雄心勃勃地宣布將成為首家在美國本土建立完整端到端硅芯片供應鏈的企業。這條供應鏈始于環球晶圓得克薩斯工廠提供的先進硅晶圓,隨后由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進行代工,德州儀器則主導猶他州和得克薩斯州的芯片產能擴張,而奧斯汀應用材料公司負責制造尖端半導體設備。多家企業的協同合作將確保蘋果定制芯片從設計到封裝的全流程美國制造,這在美國科技企業中尚屬首例。
![]()
在供應鏈布局方面,蘋果選擇的10家合作伙伴覆蓋了半導體、精密光學、晶圓等關鍵領域。這種垂直整合的供應鏈策略,將使蘋果對核心零部件的控制力從目前的34%提升至預估的52%,大幅增強供應鏈安全性和響應速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蘋果還與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簽署了5億美元協議,后者將在得州和加州生產稀土磁體,為蘋果的觸覺引擎等內部組件提供支持。這一布局顯示出蘋果在關鍵原材料本土化方面的深謀遠慮,通過預付2億美元定金鎖定2027年起的回收稀土磁鐵供應,在供應鏈最上游建立安全屏障。
蘋果的巨額投資宣布時機耐人尋味——恰逢特朗普政府宣布將對所有含芯片的產品加征關稅前夕。特朗普此前多次警告蘋果:“不把iPhone生產遷回美國,就得吃至少25%的關稅”,甚至直接告誡庫克“別去印度建廠”。這種政治壓力顯然影響了蘋果的決策,使其投資計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費”。白宮發言人泰勒·羅杰斯直言不諱地表示:“今天跟蘋果的宣布是制造業的又一勝,能讓關鍵零部件回流,保障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直接點出了這波投資的政治意義。
蘋果的6000億美元賭注本質上是場精密的風險對沖。在技術主權意識抬頭的當下,蘋果試圖通過資本投入換取供應鏈安全閥,但這種重構需要跨越人才斷層、成本魔咒等多重障礙。最終能否實現“美國制造”與商業效益的平衡,將取決于蘋果在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方面的突破能力。正如庫克在內部備忘錄中強調的:“這不僅是工廠搬遷,而是重新發明制造業的游戲規則。”這一豪賭能否成功,不僅關乎蘋果的未來競爭力,也將深刻影響全球科技產業鏈的重構方向。
特斯拉的供應鏈危機
當蘋果高調宣布其雄心勃勃的美國制造計劃時,另一家科技巨頭特斯拉卻因供應鏈管理問題深陷輿論漩渦。美媒報道顯示,特斯拉在北美市場長期存在的拖欠供應商賬款問題已經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超過37家二級供應商因現金流斷裂被迫破產。這一危機不僅暴露了特斯拉供應鏈管理的深層問題,更對美國制造業生態系統造成了實質性傷害,與蘋果的供應鏈戰略形成鮮明對比。深入分析這一危機的表現、根源與影響,對理解科技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差異性具有重要意義。
據彭博社獲取的法庭文件顯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對中小型供應商的平均付款周期延長至97天,遠超行業45天的標準水平。加州注塑模具廠商Precision Parts LLC的破產申請中明確提到:“特斯拉占我司營收83%,拖欠的220萬美元貨款直接導致工資發放失敗”。類似案例在汽車零部件產業帶密歇根州尤為集中,當地破產法院8月記錄顯示,本月已有6家特斯拉供應商申請Chapter 11保護。
小型管道焊接企業老板詹妮弗·梅斯納的遭遇更具代表性——她在2022年與特斯拉簽訂了一份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合同為奧斯汀超級工廠提供服務,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后,特斯拉突然停止付款,迫使她陷入以貸還貸的惡性循環,最終因無法支付員工工資而破產。梅斯納無奈地表示:“和特斯拉這么大的公司合作,你肯定不相信他們會欠賬”,而特斯拉僅支付了部分款項,還聲稱她“收費過高”。
![]()
回顧過去五年,在得克薩斯州,特斯拉被承包商提起的留置權索賠總額累計超過了1.1億美元。這一數字令人震驚,尤其是與蘋果公司在該州雇傭當地承包商建設總部時拖欠的約120萬美元留置權款項相比,特斯拉的拖欠金額幾乎是蘋果的十倍。一位與特斯拉合作過的分包商透露:“特斯拉可能是我們合作過的唯一一家,讓人覺得他們完全不在乎是否會讓一家公司破產。”這種對待供應商的態度在商業倫理層面引發廣泛批評,也嚴重損害了特斯拉作為可靠商業伙伴的聲譽。
特斯拉的付款延遲問題正在引發供應鏈層面的系統性風險。汽車行業垂直媒體《Automotive News》的調研揭示了殘酷現實:83%的一級供應商會向下轉嫁財務壓力。當博世等巨頭要求特斯拉縮短賬期時,中小型二級供應商往往成為緩沖墊。這些企業通常依賴單一大客戶,如電路板制造商VoltTech的CEO坦言:“我們生產線80%產能專供特斯拉,根本沒有談判籌碼”。這種不對等的權力關系使得中小供應商在面臨賬款拖欠時幾乎無力反抗,只能通過申請額外信貸額度維持運營,進一步加劇財務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危機發生在特斯拉現金儲備達289億美元的背景下——根據2025Q2財報,這個數字同比增長了17%。這表明特斯拉的賬款拖欠并非資金短缺所致,而更可能是主動的現金流管理策略。現任BTCC首席市場分析師李威廉指出:“這讓人聯想到2018年特斯拉為提升Model 3產量,強制要求供應商返現15-20%的舊事。”當時標普全球統計顯示,特斯拉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曾創下89天峰值,如今的做法似乎是歷史重演,只是規模更大、影響更深遠。
從全球視角看,蘋果與特斯拉的案例共同指向一個趨勢:全球供應鏈正在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與韌性優先。蘋果的6000億美元投資和特斯拉的供應鏈危機都是這一轉型過程中的典型現象。未來供應鏈布局將更加區域化、多元化,企業需要在成本、效率與安全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在這一過程中,像蘋果那樣具備長期視野、愿意投資于供應鏈協同發展的企業可能更具優勢;而繼續奉行短期主義、忽視供應商健康的企業則可能面臨越來越多的運營挑戰。
作 者 |元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