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7 日中午,暴雨傾盆而下,瞬間覆蓋了整個少林寺景區。不少游客反映,偌大的寺廟內竟無一處可供避雨的場所。近 50 人無奈擠在一個進深不足 1 米的狹窄屋檐下,場面擁擠不堪。更令人不解的是,身邊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也被拒絕入內,而僧人卻能在寺內悠然穿行。有游客氣憤地表示:“花了幾百元門票進來,連個避雨的地方都沒有。” 眾多游客紛紛吐槽,在這暴雨如注的時刻,絲毫沒有感受到寺廟所宣揚的 “慈悲為懷”。
![]()
對此,少林寺工作人員回應稱,寺內文物場所不讓游客進入避雨。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有一定道理。少林寺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內建筑、碑刻等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強降雨可能伴隨著游客聚集、踩踏等風險,對文物保護造成壓力,因此對核心文物區域采取限制進入措施有其合理性。然而,這一解釋未能讓公眾完全買賬。游客們質疑,就算文物場所不能進,難道偌大的少林寺就沒有其他場所可以讓游客暫避風雨嗎?
![]()
在極端天氣下,景區有責任為游客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和人文關懷。當暴雨來襲,游客的生命安全和基本需求應被放在重要位置。景區在管理過程中,不僅要堅守文物保護的底線,更應展現出人文關懷的溫度。比如,在非文物核心區域設置足夠的臨時避雨設施,像遮陽棚、休息亭等;或者在緊急情況下,合理開放一些合適的非文物區域供游客臨時躲避。這樣既能保護文物,又能滿足游客的實際需求,實現兩者的平衡。
“慈悲為懷” 是少林寺所承載的重要文化理念,也是公眾對其的普遍認知。在此次事件中,游客們的吐槽反映出他們對這一理念與實際服務之間巨大落差的失望。佛門圣地本應普度眾生,當游客在暴雨中孤立無援時,“慈悲” 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化作實際行動,為游客撐起一片遮風擋雨的天空。否則,即便寺內金身塑像再輝煌,在游客和公眾心中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
![]()
此次 “少林寺不讓入內避雨” 事件為景區管理敲響了警鐘,希望其他景區能從中吸取教訓,在今后的運營管理中,更好地兼顧文物保護與人文關懷,為游客創造更加優質、貼心的旅游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