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丁
日前“西安渭橋遺址漢代古船提取保護”項目因展現了創新性、多學科協同和全鏈條保護利用體系等特點榮獲“2025年度陜西省優秀文物保護項目”。該項目在無成熟經驗可循下,首次完成北方亞飽水大型木質文物整體搬遷與保護修復;融合考古學、文物保護學、材料學等多學科研究,深度挖掘文物價值;構建考古、修復、展示“三位一體”體系,讓文物活起來,為文物保護修復提供重要借鑒。
邊干邊摸索
西安市長安城北側的渭橋遺址,曾讓考古隊員徹夜難眠,2014年12月在該遺址南側積沙內意外發現古船。當時木板船殘體斷成兩截,含水率介于“半干半濕”之間,恰是木質文物最難保存的“亞飽水”狀態。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宋俊榮介紹,木質文物完全飽水狀態與干燥環境下均能有效地保存。飽水木質文物在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區經常出土,而西北地區的新疆也時常出土干燥木質文物。但陜西屬半干半濕環境,木質文物難保存,出土時多糟朽嚴重,介于飽水與干燥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被稱為“亞飽水”狀態。
![]()
圖片
古船出土現狀
宋俊榮回憶:“南方飽水、西北干燥,都有成熟方案,而陜西這次古船提取保護沒有成熟經驗可供參考。”團隊只能“邊干邊摸索”,通過查閱大量論文,對比多種保護案例,分析各項保護數據,隊員們現場臨時搭起保護帳篷,濕度計的紅線每分鐘跳動一次。宋俊榮把一張A4紙橫過來畫流程圖:采用“現場固型”和“自然脫水”相結合的方式。
經過含水率測定及木材本體的保存狀態評估,確定出漢代古船的木材保存程度極好,文物含水率不高,因此南方常見的化學試劑不適合古船的保護。宋俊榮團隊通過研究,首創性地研究出在現場通過物理介入,后期控制濕度,讓古船緩慢脫水的方式,最終讓古船達到穩定狀態。
![]()
圖片
古船出土現狀
一個月后,船體四周被木龍骨與槽鋼溫柔環抱,像一副量身定制的“固定夾板”。吊車啟動的瞬間,十幾位團隊成員同步屏息——吊索繃緊,船板未現新裂痕。現場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掌聲,隊員賀章感嘆道:“感覺像把一位千歲的老人,從渭河積沙病榻現場平安抬進了文物醫院。”這是陜西首次探索并完成了北方地區考古出土亞飽水大型木質文物的整體搬遷保護。古船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團隊進行C14測年,確定為漢代,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最早木板船,因此也被稱為 “絲路一號”古船。
![]()
圖片
搬遷現場
項目團隊現場加裝臨時支護、緩沖材料隔離、木龍骨支撐、外部槽鋼加固等措施,以確保古船在提取過程中的穩定性。這些措施,不僅保護了古船的完整性,也為后續的保護修復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碼“古船DNA”
宋俊榮提到,木質文物的修復在陜西地區來說是短板,但團隊通過文獻查閱、模擬實驗、向專家咨詢等方式進行了積極地探索。“絲路一號”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的發現和保護,更在于多學科協同研究的深度挖掘。考古學、文物保護學、材料學等多學科的協同合作,為古船的科學保護、文物本體價值挖掘、博物館古船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在科學研究方面,項目團隊運用了多種先進的技術手段。他們通過三維掃描等數字化技術,全方位、真實記錄古船出土現狀信息。通過含水率與降解程度的相互印證,評估古船木材的保存狀態。還通過解剖學結構觀察和微觀結構分析,確認纖維素具有一定結晶度,降解程度不高,細胞壁保存完整,無明顯塌陷。
![]()
圖片
![]()
圖片
![]()
圖片
現場數字化之三維模型圖、線框圖 、影像圖
在船體用材研究方面,項目團隊通過木材種屬鑒定,發現船體木材多為圓柏,僅艏封板、榫板為榆屬或槐屬,這表明漢代造船材料的選擇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在修復過程中,宋俊榮團隊還特別留意古船是如何進行防水處理,艌料作為密封材料,時常用于船板間的接縫,防止船體漏水。
“功夫不負有心人”,年輕隊員張亞旭在很小的區域找到了艌料的殘留。“我們結合實驗室各種分析儀器,確定出漢代古船使用的艌料是桐油艌料,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桐油艌料。原來漢朝工匠早就懂得使用天然有機無機復合防水材料。”宋俊榮感慨道,那一刻,古船仿佛開口,講述自己曾劈波斬浪的崢嶸歲月。
因古船具有線性結構,同時以船艙中心為軸對稱,但是由于古船在地下深埋千年,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形。修復團隊結合船體各部件尺寸、結構,通過型線圖的繪制,確定了古船的原始形貌,為后期室內矯形提供依據。復原圖最終定格:16塊船板、7種榫卯類型、9.71米修長身姿,這些數字背后,是漢代渭河漕運千帆競發的盛景。漢代類似現代膨脹螺絲原理下使用的數百個木釘,是漢代人智慧的縮影。
![]()
圖片
船體榫卯結構連接類型研究(底板-底板)
![]()
圖片
船體復原型線結構研究
![]()
圖片
室內工作程序(清理-回潮與矯形-脫鹽-局部補配)
古船經回潮、清理、脫鹽、局部補配、隨色等一系列室內保護修復工作之后,最棘手的是斷裂古船連接方式的恰當使用。按照普遍做法,是需要進行機械連接。那么,斷裂的古船要不要再連接?是每位保護工作者時刻思考的方向。項目執行過程中,團隊經過多次討論后決定“讓裂縫自己講故事”,依據最小干預修復原則,通過力學計算、制作船體托架來展示,盡可能減少對船體的干預。研究發現,斷裂的區域就是古船當時的榫卯拼接縫。最終,他們用隱形托架承托船體,保留這些歷史傷痕。
全鏈條守護
“絲路一號”的保護修復,基于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室內保護修復、博物館展示利用“三位一體”的全鏈條式保護利用體系。在考古發掘現場,項目團隊采取了多種保護措施,確保古船在提取過程中的穩定性;在室內保護修復,項目團隊進行了回潮、脫鹽、矯形等一系列科學的保護修復工作;修復完畢之后,這艘古船的下一站是博物館展示利用,真正意義上達到了“讓文物活起來”的目標。
![]()
圖片
渭橋遺址漢代古船保護前
如今,這艘出土自渭橋遺址的古船安靜地陳列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的“互鑒”展廳,當這艘殘長9.71米、寬1.98米、高0.83米的“絲路一號”漢代木板船映入觀眾眼簾后,很多觀眾會被它的尺寸擊中——“原來漢船有這么大”。船身橫亙在展廳中央,不設玻璃罩,只以兩道低低的地燈劃出“水線”。
![]()
圖片
![]()
圖片
渭橋遺址漢代古船保護后
走進船體,平視榫卯,會發現策展團隊特意把船體墊高了15厘米,這個高度恰好可以讓觀眾俯身看清16條船板的咬合關系。這種大量使用木榫板、木釘并聯船板的技術,在古羅馬時期很流行,但在我國乃至東亞尚屬首次發現。這一發現,不僅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藝,也證明了秦漢時期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交融。
![]()
圖片
多元化展示研究成果
除了展示實體古船,項目團隊還采用了沉浸式展覽方式,如通過線圖展板、三維視頻等手段,全面展示古船的價值、保護研究成果。在古船的一側配合有大型的顯示屏,輕點任一船板,屏幕即刻彈出當年的考古現場照片、顯微切片和修復短視頻,信息隨看隨收,不做循環播放,避免聲音干擾。這些多樣化的陳列方式,讓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古船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內涵。
![]()
圖片
沉浸式展覽方式
穿越千年,“絲路一號”古船再“起航”的背后,離不開考古工作者、文物保護工作者的默默付出,讓這艘古老的漢代古船重新賦予了新時代自身所蘊含的新使命。
采編 | 卜丁
圖片 |陜西文物考古工程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