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始建于1780年的恭王府,是現今北京保存相對最為完整并向社會公眾全面開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本次展覽延續2024年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策劃的“精雅風華:恭王府與中國時尚(1780-2024)”展覽,通過解構十二月對應的建筑場景、節慶儀式、文人雅趣,以“十二風雅”為敘事主線,在古建園林之中,呈現恭王府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的標志性場景,將清代王府的四季美學、節氣儀典與當代時尚結合,從歷史文化縱深中探尋中式精雅生活。
![]()
生活中的雅致與美好,流藏于四時十二月間。這一次,以“恭王府與十二風雅”這個主題來呈現中式生活美學,是出于對時間的詩意感知和對生活的敏銳洞悉。“萬福之地”的花園、“曲水流觴”的石渠、“藤蘿架下”的戲樓……恭王府的四季美好流轉百年延續至今。“精雅風華”系列展覽從第一季的“福文化”延伸至這一季的“雅文化”,春、夏、秋、冬四季場景,一月一風雅,一物一回響。其中的精髓,存在于六萬平方米的山水亭臺間,也穿越在設計師與藝術家的跨時空對話里……
![]()
步入展區,傳統與時尚交織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在二百多年的古老府邸,一件件藝術作品靜靜陳列,像是從遙遠的時間走來,帶著沉淀千年的風韻,靜待與觀眾的一場時空相遇。
26位中國原創設計師與藝術家,近50件服裝、藝術、家居、手工藝展品,在策展人精心策劃下,以“十二風雅”為敘事主線,通過春、夏、秋、冬四大篇章鋪陳而開,四個展區對應四個季節,時序更迭的自然之美與精雅之意流淌其中。
![]()
醒目的“春節紅”拉開了整個展覽的帷幕,正月辭舊迎新,王府“年事”繁忙,燈籠、祈福等傳統元素被賦予現代化的視覺表達,設計師陳鵬的作品《人生定格》從經典陶瓷胎型中獲取廓形靈感,打破傳統美學界限,以先鋒的視角重構現代設計語言,形成風格鮮明的美學表達;藝術家周宸宸的作品《松松包》與之相襯,營造隆重又恣意的空間感受,從色彩到形態都與“正月新春祈福”的氛圍相呼應。
![]()
![]()
![]()
再往前一步,便踏入了“二月竹影扶疏”的清雅意境。設計師馬凱三件“竹子”“山水”元素的《春園雅集》系列作品極具古典美學與中式意趣;而另一側,藝術家錢利淮的竹編《哇哇叫的太湖石》令人稱嘆,作品既流露出了竹子清新優雅的氣韻,又再現了太湖石的厚重與堅韌;再將目光移至中間,吳笛笛《兩次月光》與《靜物-竹》兩幅作品,用幾何形狀強調竹的“物性”,讓“竹子”這一傳統人文的審美對象有了鮮明的現代性。三位設計師和藝術家的作品從不同的維度對“竹元素”進行美學演繹,置身其中,奇石竹韻,別有洞天。
![]()
![]()
![]()
![]()
![]()
到了“三月花徑海棠”時,袁奇奇《花園》系列的兩件作品用數不盡的立體花朵生動描繪了“春色滿園”的景致,關越兩件《液化》的藝術作品,融入非遺柳編的毛刺技法,是對物質屬性的詩意顛覆;兩組作品相融相生,新穎詮釋了三月花徑游春的詩意風雅。
![]()
![]()
![]()
![]()
![]()
![]()
進入“夏”的章節,經典的“王府綠”映入眼簾。孫小峰Sean Suen《巨匠》系列作品,以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日常裝束、外交服飾與舞臺戲劇扮相的交織為視角,打破對當代東方美學在表達方式上單一的刻板印象,探討古典之美與當代之需間的無限可能;恭王府大戲樓影像與之相融相生,解構了“四月清明戲韻”的清幽意境。
![]()
![]()
![]()
![]()
夏韻延伸至五月,勞倫斯·許與恭王府博物館聯名的系列作品靈感來自恭王府大戲樓中的紫藤彩畫,刺繡工藝采用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紫藤與玉蘭花相互纏繞,靈動且唯美;藝術家杜芳璐運用傳統編織工藝創作的《彩虹No.5》制造出視覺錯位,三件作品的和諧共生營造了“五月紫藤垂云”紫藤傾瀉而下的美景。
![]()
![]()
![]()
![]()
![]()
六月荷塘聽雨,設計師西華《自然之歌》系列的瓷白色真絲紗羅禮服取“蓮荷”意象,用柔美浪漫的設計語言呈現風荷飄逸之姿,而西華的另外一件《十二花神》系列作品——粉紅真絲刺繡立領拖尾禮服,也盡顯古典大氣之美;兩件作品與藝術家謝金杋《淺水》作品共同刻畫了此時此景的清閑雅致。
![]()
![]()
![]()
![]()
轉角處,三件恭博合作系列作品精美別致。恭博與端木良錦合作的《福慶有余·雙蝠銜金置物盤》,以恭王府“福慶有余”花窗為靈感,細木鑲嵌與減地雕顯工藝,讓雙蝠銜金之景躍然盤上,象征“福財相生”。由勞倫斯·許設計、上久楷制作的《金錢紋宋錦》,以代表富貴、吉慶的金錢紋為創作核心,在傳統紋樣的基礎上通過重復排列、不同紗線的交織呈現出一種傳統與當代的美感;另一件作品《彩畫蝙蝠紋宋錦》,將蝙蝠紋樣和恭王府樂道堂的硬包袱錦紋彩畫兩種吉祥圖案進行結合,暗含“多種福氣于一身”的美好寓意。
![]()
![]()
![]()
![]()
抵達金色的“秋”章節,華麗、重工、濃烈的美學感受油然而生。兩件出自陳序之《光陰序語》《無序之序》系列的作品簡潔又高級,作品尋求極簡與奢華的平衡,標志性的編繩流蘇等工藝為服飾增添了非常豐富的層次,呈現如畫布筆觸般的輕盈效果,營造了“七月流螢逐月”的浪漫氛圍。
![]()
![]()
![]()
轉身至八月,設計師陳安琪《凱旋》系列的三件服飾被模特錯落有致地演繹著,作品以旅人視角凝練民族文化,融合東西美學,呈現濃烈、張揚的城市游牧風格,將金秋豐收、碩果累累的季節風雅之韻展現得淋漓盡致;唐承璽的作品《日月紋沙發》與之完美融合,“八月桂魄初升”的詩意徐徐綻放。
![]()
![]()
![]()
![]()
![]()
來到九月,設計師余兆一《Glimpse》定制系列作品金色裙擺禮服輕盈柔美,裙擺的流線與銀杏葉的弧度一般生動;禮服上方是藝術家陳星一《Fragments》系列作品,鏡面不銹鋼、黃銅與紋理玻璃構成張力十足的長錐體造型發射著金色的光芒,兩件作品合二為一,用視覺藝術解碼“九月府秋鑒史”的風雅意境。
![]()
![]()
![]()
在最后的一個章節,來到了慕雪白的“冬”,在流露出收尾之感的同時,又有留白之意。尹經緯OUDE WAAG《灼》系列的三件作品都圍繞“煙花”的元素進行創作,將輕薄緊身的面料與厚重金屬材料和蓬松羊毛的爆炸性卷曲垂墜形成鮮明對比,展現這個季節的優雅與力量;楊冠杰《非刻意而為之》系列作品是溫暖又質樸的藝術表達,兩組作品融洽無間,完成對“十月立冬圍爐”的美學回應。
![]()
![]()
![]()
當來到“十一月藤石幽寂”,充滿童話感的精致唯美讓人心動;方妍楠《AIR·TOPIA》的兩件夢幻層疊花朵連衣裙,營造流動般視覺效果,立體蝴蝶手工綴飾熠熠生輝,手工立體花朵鋪滿全身的長裙夢幻如花海,趙子晗《自由生長》系列作品與之對話,共同為“十一月藤石幽寂”的淺冬意韻增添浪漫色彩。
![]()
![]()
![]()
![]()
最后一月,設計師陳彩霞《鑲守》系列一黑一白的兩件作品,傳達夏姿·陳品牌墨色生花的動人魅力,重現傳統文化的柔韌與力量;陳福榮、王在實《未加工長椅》作品以宏大精致、堅韌柔軟的姿態,勾勒出冬日大地的風貌,三組展品作為“收官之作”,詮釋了“十二月檐角望雪”風雅韻致的時尚新意。
![]()
![]()
![]()
![]()
![]()
每一個月的風雅符號,都有相對應的服飾作品、藝術品進行意象呼應;策展人通過“時間—空間—文化”的三維敘事,將恭王府從古建遺址升維為中式美學的活態創造空間,呈現“一座園,十二境,百年雅”的文化感官體驗。
![]()
“精雅風華——恭王府與中國時尚(1780-2025):恭王府與十二風雅”展覽是恭王府博物館內首個當代時尚藝術大展,系列展覽集結了國內優秀的原創設計力量,打破時空邊界,用現代語言表達中式生活美學,讓現代創作與古建空間深度共生,歷史文化與時尚藝術敘事相融,將歷史深處的精雅風華以現代之意穿越時空貼近大眾,并鏈接現代生活。
恭王府與中國時尚的對話,從巴黎“恭王府服飾秀”到新加坡、北京“精雅風華:恭王府與中國時尚”系列展覽,從服飾的視覺驚喜到生活方式的精神共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解碼”與“轉譯”,讓流轉于兩百多年間生生不息的文化之魂與當代先鋒時尚的藝術想象重疊交錯,完成中式生活美學精神在當代的傳承與新生。
![]()
恭王府的十二風雅,是灰墻深院里的生活日常,也是傳統文化的生動注腳。2025夏秋之際,不妨放慢腳步,走進恭王府博物館嘉樂堂展廳,探尋中式生活美學的典雅風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