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一個閨蜜在媽媽群里差點把手機氣摔了,理由居然是,產檢那天抽到個男醫生,一進門看到那張“不是我老公也不是我爸”的男性臉龐,整個人差點原地彈起!她當場就卡殼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檢查臺像是戰場,她眼神四處亂飄,雙手死死拽住衣角,差點要哭出來……
聽到這兒,群里的媽媽們立馬炸鍋了!
“我也遇到過啊!”
“我都開指要生了才發現接生的是男的……”
“誰懂我在產房里一邊痛得嗷嗷叫一邊羞得腦殼發燙的感覺?”
看得出來,雖然這是2025年,雖然我們天天說“性別平等”“職業無歧視”,可到了產檢室、婦科門口,現實就是:女患者一見男醫生,還是會條件反射地尷尬緊張。
那問題來了:
婦產科,作為一個高度私密的科室,男性醫生真的合適嗎?
面對這么多女性的抵觸心理,男醫生又是怎么想的?
![]()
01|“我們眼里沒有性別,只有病灶。”
為了搞清楚這事,我還特地去問了我高中老同學王醫生,他現在在一家三甲醫院婦產科干了12年,是標準的“資深男醫生”。
他聽我一說,立馬笑出了聲:“又有孕婦在門口猶豫了?哎,習慣了。”
他說,其實他們剛入行那會兒,面對女性病人也緊張,怕說錯話、怕動作不規范,怕被投訴,更怕患者一個眼神就覺得你“不懷好意”。
“后來我們都得過一種叫‘性別脫敏訓練’的東西。”王醫生特別認真地說,“在我們眼里,病人就是病人,不管她是誰、穿什么、長什么樣,只有解剖結構和診療流程。”
其實現在許多醫院規定很嚴格:
檢查必須在有拉簾、有女護士在場的環境下完成,全程錄像,全程監控等等,一旦出問題,不管是誤會還是真出事,一個醫生的職業生涯就結束了。
所以,他說得很直接:“我們比你們更怕出事。”
02|男醫生其實還有意想不到的“隱藏優勢”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很多高危產科手術中,男醫生的表現其實比平均水平更穩、更好。
比如協和醫院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在極端復雜的剖宮產手術中,由男醫生主刀的案例里,術后并發癥明顯低于全院平均。
這就涉及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在手術這種需要冷靜、大腦高速運轉、體力消耗巨大的場合里,男性醫生的生理優勢確實更明顯。
![]()
再說一個你可能想不到的點:男醫生因為天然“缺少共情體驗”,反而在一些關鍵場合更理性、不情緒化,能快速判斷風險、下決定。
“我們不會因為病人哭就軟下來,也不會因為痛喊得大聲就慌了手腳。”王醫生笑著說。
聽起來有點冷血對吧?但你想想,在產房這種“每一分鐘都可能決定兩條命”的戰場上,你更希望醫生冷靜還是感性?
![]()
03|真不舒服怎么辦?這幾個小招能幫你“過心坎”
當然,說了這么多,不代表你必須強迫自己接受。
如果你內心真的過不了這道坎,其實也不是不能處理——方法有的是:
?預約時“鎖定”女醫生:現在很多醫院在手機上都能預約醫生信息,有男有女,一目了然,選一個讓你舒服的醫生最重要。
?提前做好心理建設:比如深呼吸幾次、聽聽舒緩的音樂、給自己點心理暗示“我是來做檢查的,我很勇敢”。
?直接告訴醫生你的不安:有時候一句“醫生我有點不自在”其實比你憋著強一百倍。醫生會自動切換“低壓模式”,動作更輕、語氣更柔,也更配合你的節奏。
?帶上陪同家人:如果醫院允許,可以讓老公、閨蜜或媽媽陪著,這樣安全感瞬間提升,很多緊張情緒也能緩解不少。
![]()
04|辣媽語錄
說到底,我們不該只盯著“這個醫生是男是女”,而更該關注的是:他有沒有醫德和能力,讓你和寶寶安全地走完這段旅程。
是的,女性有權利選擇讓自己安心的就醫方式。
但同時,我們也要承認,這個世界上也有一群男醫生,正在用最專業、最克制、最堅定的姿態,默默地守護著一個又一個家庭的誕生時刻。
愿我們在做出選擇的同時,也多一點信任和理解。
因為專業從來不分性別,只有專業、責任與擔當,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