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日前訪華,雙方表示將在綠色產業(yè)領域深化合作。中澳能源合作模式正在轉型升級,涵蓋光伏、風電、關鍵礦產和綠色金融等領域。雙方在技術、投資與政策對話上加深協作,推動從資源和產品貿易走向全產業(yè)鏈價值的共同創(chuàng)造。綠色合作將成為中澳關系提質增效的新引擎,并為低碳轉型國際合作樹立典范。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 者
王珂禮 (Christoph Nedopil)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綠色金融與發(fā)展中心主任
王文君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全球綠色轉型正在重塑國際經濟格局和合作模式,中澳關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今年7月,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訪華,雙方都表示將在綠色產業(yè)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合作。中澳關系正在超越傳統(tǒng)的資源貿易,向低碳技術和綠色產業(yè)鏈的共同發(fā)展邁進,成為兩國關系提質增效的重要推動力。
貿易仍然是中澳關系的“壓艙石”。近年來,特別是新冠疫情后,雙邊貿易額大幅增長,2024年達到2115億美元,中國占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32%左右。但這種貿易在很大程度上由碳密集型產品主導,2024年大約四分之三的貿易集中在鐵礦石、煤炭和天然氣等碳密集型商品。
然而隨著中國積極推進“雙碳”目標,這類碳密集型貿易的規(guī)模正在逐步下降。例如,澳大利亞對華煉焦煤出口額在過去5年里急劇下降,而鋰等關鍵礦產的對華出口則有所增長,成為中國清潔能源供應鏈的重要一環(huán)。另一方面,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光伏組件、風力發(fā)電設備和其他綠色技術出口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金風科技已經向澳大利亞提供了大約2千兆瓦的風力發(fā)電設備,并開發(fā)了大型項目,包括目前南半球最大的風力發(fā)電場——530兆瓦的Stockyard Hill風力發(fā)電場。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除了綠色貿易,綠色經濟投資也為深化雙邊關系提供了重要機遇。最近受監(jiān)管和地緣政治阻力等因素影響,中國在澳大利亞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中僅排名第13位。盡管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綠色投資正在興起,中國的投資正逐漸從煤炭、鐵礦石等傳統(tǒng)行業(yè)轉向光伏、風能和氫能源。
其中一個例子是由京能國際集團開發(fā)的沃拉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為280兆瓦。全面投入運營后,預計每年將產生超過6億千瓦時的電力,足以為10萬戶家庭供電,并每年減少約50萬噸的碳排放。
在中國的綠色轉型過程中,澳大利亞企業(yè)也通過金融工具和技術出口提供了助力。例如,澳新銀行參與了向吉利汽車提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貸款,以支持其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研發(fā)。澳新銀行的投資組合現在包括綠色債券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相關的擔保,它們都是與特定脫碳目標掛鉤的金融工具,為綠色金融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種新模式。這些不斷發(fā)展的投資模式為未來的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綠色領域的持續(xù)合作依賴于強有力的體制框架。最近阿爾巴尼斯總理訪華的一個重要成果是中澳同意建立新的鋼鐵減碳政策對話,這是一個雙邊氣候合作機制,旨在促進減排政策協調,在官方層面就環(huán)境問題保持接觸,并支持鋼鐵行業(yè)的聯合技術研發(fā)。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在阿爾巴尼斯訪華期間,澳大利亞主要礦業(yè)企業(yè)的幾位CEO陪同出訪,顯示出行業(yè)參與的重要性。全球礦業(yè)巨頭必和必拓與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子公司弗迪電池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備忘錄,將共同為西澳大利亞州的重型采礦卡車和機車開發(fā)電池系統(tǒng),以及配套的快速充電基礎設施。這項合作將有力助推采礦物流和運營行業(yè)脫碳。
隨著綠色轉型的加速,保持強有力的政策勢頭至關重要,特別是通過深度磋商協調監(jiān)管,制定綠色標準,促進投資便利化。例如,中國和澳大利亞可以擴大綠色金融工具的開發(fā),如類似于可再生能源認證的綠色鋼鐵認證。在這樣的認證體系下,綠色鋼鐵生產商可以向鋼鐵產品本身以外的“綠色”買家出售認證,以便為必要的投資創(chuàng)造額外的收入。此外,中澳可加強綠色鋼鐵和綠色加工領域的研發(fā)合作,加快部署。最后,兩國的外商投資審查機構應加強溝通,提高審批程序透明度,促進中澳投資合作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中澳綠色產業(yè)合作的發(fā)展軌跡是明確的:它正在從資源互補轉向整個綠色產業(yè)鏈的共同價值創(chuàng)造。從光伏風電設備的流動,到綠色鋼鐵技術和供氫系統(tǒng)的聯合開發(fā),一致的氣候目標和共同的經濟利益正在重塑雙邊合作。加強機構對話可以鞏固這一勢頭,進而推動更廣泛的系統(tǒng)性變革。
如果這種以綠色為導向的結構性合作模式取得成功,不僅將為兩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而且將為全球低碳轉型合作樹立典范。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fā)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Reenergized tie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欒瑞英 高進安
編輯:張釗
![]()
![]()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huán)境、衛(wèi)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