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帶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常遇到這種情況:你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他卻哭得撕心裂肺;你耐著性子講道理,他反而鬧得更兇。
![]()
其實,孩子撒潑打滾不是故意搗亂,很多時候是因為“我說的你不懂,我的感受你不在乎”。
就像小樹苗需要陽光雨露,孩子的成長也需要理解的滋養——你懂他為啥哭、為啥鬧,他才愿意好好跟你說;要是總覺得 “小孩子懂啥”,他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喊出自己的委屈。
1、被理解的孩子,心里不憋屈
孩子的世界很小,一點小事在他看來可能就是天大的事。
你覺得“不就是個玩具嗎”,可在他眼里那是每天陪他睡覺的“好朋友”;你覺得“哭啥,摔一下又不疼”,可他疼的是“你為啥不問我疼不疼”。
被理解的孩子,知道“我的感受有人在乎”,自然不用撒潑就能解決問題。
小區里的樂樂,有次不小心把媽媽的杯子打碎了,嚇得直哆嗦。樂樂媽媽沒罵他,蹲下來問“是不是手被劃到了?嚇著了吧?”
樂樂哇地哭了,說“我不是故意的”,媽媽說“媽媽知道,下次小心點就行”。從那以后,樂樂做錯事總會主動說,再也沒撒過謊。
而鄰居家的小寶,有次在超市想買個奧特曼,媽媽說“家里都有好幾個了”,小寶有點不開心,媽媽又說“別不懂事,再鬧我就揍你”。
![]()
結果小寶當場躺在地上打滾,媽媽氣得臉紅脖子粗,最后硬把他拖走了。
其實,孩子要的不是玩具,是“我想要的你能懂”;你給的不是拒絕,是“你的想法不重要”。
要是孩子有啥小愿望、小委屈,先別急著否定,蹲下來聽聽他咋說,哪怕最后不能滿足,他也會覺得“媽媽懂我”,不至于非要撒潑才能讓你看見。
2、不被理解時,撒潑是孩子唯一的“語言”
孩子小的時候,還不會用復雜的話表達自己,心里的委屈、著急說不出來,就只能用哭、鬧、打滾來告訴你“我不舒服”。
就像剛學說話的寶寶,餓了不會說“我要吃飯”,只能用哭來提醒你。
劉梅的兒子豆豆,有次在幼兒園回來就悶悶不樂,劉梅問他“是不是有人欺負你”,他搖頭;問他“是不是作業沒寫完”,他也搖頭。
劉梅不耐煩了,說“你到底咋了?不說我不理你了”。結果豆豆突然躺在地上哭,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
后來劉梅才從老師那知道,豆豆是因為畫畫被同學笑話了,可他不知道咋跟媽媽說,只能用鬧來發泄。
![]()
其實豆豆一開始是想好好說的,可媽媽總按自己的想法猜,沒給他表達的機會。
孩子就像個迷路的小動物,找不到回家的路時,只能用叫聲來呼救;不被理解時,撒潑就是他唯一能讓你停下腳步的“叫聲”。
要是孩子突然撒潑,先別急著發火,想想“他是不是有啥說不出來的事”。
你停下來問一句“你是不是想讓媽媽抱抱”“你是不是覺得委屈了”,說不定他的哭聲就小了——他要的不是別的,是你的“看見”。
3、多一分理解,孩子就少一分撒潑
理解不是“慣著孩子”,是讓他知道“有話可以好好說”。你越懂他,他越愿意學你的樣子好好表達;你總覺得他“無理取鬧”,他就只能用更激烈的方式對抗。
阿敏帶女兒就很有辦法,女兒有次因為不想穿裙子哭鬧,阿敏沒說“這裙子多好看,你咋這么犟”,而是說“你是不是覺得裙子勒得慌?還是想穿昨天那條褲子?”
女兒說“褲子方便跑”,阿敏說“那咱們換褲子,不過這條裙子下次參加聚會穿好不好?” 女兒立馬點頭,高高興興換了褲子。
阿敏說“孩子的想法再幼稚,也值得被認真對待”。現在她女兒有啥想法都會說“媽媽,我覺得……”,很少撒潑。
![]()
有些家長,總說“小孩子懂啥,聽我的就行”,結果孩子越長大越叛逆,你說東他往西,其實就是小時候沒被理解夠,心里憋著股勁。
理解就像給孩子心里裝了個“情緒開關”,你輕輕一按,他的壞情緒就散了;要是總擰著來,那開關就會失靈,最后只能靠撒潑來“斷電”。
帶孩子就像猜謎語,你得耐心琢磨他的心思,才能猜對答案;要是總憑著自己的想法瞎猜,就永遠解不開。
孩子撒潑打滾不是壞,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喊“你懂我一下好不好”。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說教;多一分耐心,少一分煩躁。
你蹲下來聽他說,他才會站起來跟你聊。慢慢的你會發現,那個愛撒潑的小不點,會變成愿意跟你講道理的小大人。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