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健康問題都喜歡披上“偽裝”,用我們最熟悉的樣子出現。比如,一提到便血,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痔瘡又犯了”。但事實,真的總是如此嗎?
今天,我們要講述一個關于“便血”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75歲的阿姨,她的經歷就像一部懸疑片,一個隱藏了15年之久的“元兇”,險些讓她付出沉重的代價。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最不可能的答案,恰恰就是真相。
反復的警報與遲疑
故事要從王阿姨(化名)說起。她是一位75歲的老人,身體還算硬朗,但心里一直有個“結” 。那是在15年前,她因為盲腸癌接受了右半結腸切除手術,術后還做了化療。幸運的是,經過五年的觀察期,醫生宣布她已經臨床治愈,這讓她和家人都松了一大口氣 。
然而,歲月靜好并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就在入院前的三個月里,王阿姨的生活被一個惱人的癥狀打亂了:她的腹部時常感到不舒服,有些脹氣,還伴有陣發性的絞痛和腹瀉 。更讓她擔憂的是,她開始斷斷續續地出現便血,大便中混雜著血絲。
對于一位有過腸癌病史的老人來說,便血無疑是最危險的警報信號。家人立刻帶她去了醫院。入院時,王阿姨雖然神志清醒,但臉色蒼白,化驗顯示她有貧血,血紅蛋白只有10.2 g/dL(正常成年女性通常在11 g/dL以上) 。醫生們首先想到的,也是家人最害怕的——會不會是腫瘤復發了?
為了排除這個最壞的可能,醫生給她抽血化驗了癌胚抗原等腫瘤標志物,結果都在正常范圍內,這讓大家稍稍安了心 。接下來,最關鍵的一步,是做結腸鏡檢查,直接看清楚腸道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可就在這時,王阿姨卻猶豫了。她拒絕了做結腸鏡的建議 。或許是對手術的記憶讓她對侵入性檢查心有余悸,或許是覺得便血時有時無,問題不大。巧的是,就在她住院觀察的幾天里,便血真的自己停了,大便也恢復了正常 。下消化道出血(LGIB)確實有很多情況會自行停止,這在臨床上并不少見 。于是,在王阿姨本人的要求下,她出院回家了 。
然而,病魔只是暫時“休戰”,并沒有真正離開。
危機再臨與意外發現
三個月后,王阿姨再次因為便血被送回了醫院 。這一次,情況比上次嚴重得多。她的血紅蛋白掉到了8.7 g/dL,血壓一度低至80 mmHg,出現了休克的跡象,被緊急送入了ICU(重癥監護室)搶救 。
經過積極的補液和支持治療,王阿姨的生命體征暫時穩定了下來 。這一次,面對如此兇險的病情,她和家人終于同意了進行結腸鏡檢查 。
可命運似乎又開了一個玩笑。就在王阿姨開始喝瀉藥,為腸鏡做準備的時候,她突然出現了劇烈的惡心和嘔吐,腸道準備被迫中斷 。更奇怪的是,第二天,她的便血又一次奇跡般地停止了。
這下,醫生們也犯了難。患者無法完成腸鏡檢查,出血又停了,該如何找到“元兇”呢?
為了不放過任何線索,醫生團隊決定為她安排一次增強CT血管造影檢查,希望能在不出血的時候,也找到血管異常等蛛絲馬跡 。CT掃描的結果出來了:由于出血已經停止,掃描并沒有發現明確的出血來源 。
然而,影像科醫生在圖像中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東西——在王阿姨的右側腹部結腸里,有一個大約1.5厘米大小的“異物”,同時腸道里還有多個氣液平,這是腸道不完全梗阻的典型表現。
這個異物是什么?它和反復的出血有關嗎?
正當大家疑惑不解時,王阿姨的便血再次發作,排出暗紅色的血便,血紅蛋白又下降了1g/dL 。情況緊急,不能再等了!醫療團隊當機立斷:立即進行急診手術,探查腹腔,找到出血點并止血!
手術臺上的“真兇”
手術開始了。當外科醫生打開腹腔后,首先看到的是15年前手術留下的痕跡:小腸和結腸的吻合口周圍粘連嚴重,導致了部分腸管扭曲,這解釋了為什么王阿姨在做腸道準備時會出現梗阻和嘔吐的癥狀。
醫生仔細地探查著腸道。突然,他的手在一個位置停住了。隔著腸壁,他觸摸到了一個大約2厘米大小、可以活動的硬塊,這正是CT報告中提到的那個神秘“異物” 。
醫生切開腸壁,將這個硬塊取了出來。當看清它的真面目時,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那是一顆糞石(coprolith),也就是一塊像石頭一樣堅硬的糞便團塊。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顆糞石的一端,竟然牢牢地掛著一根外科縫線——那是一根15年前手術時用來縫合腸道的、不可吸收的絲線!
真相大白了!
原來,15年前那臺手術留下的一根小小的絲線,并沒有隨著時間被身體包裹或降解。它就像一個“錨”,在腸道里日積月累地掛住了糞便殘渣,最終形成了一顆堅硬的糞石 。這顆“瘋狂的石頭”隨著腸道蠕動,在吻合口附近來回擺動、摩擦,不斷地侵蝕、刮傷脆弱的腸道黏膜,導致黏膜出現多處糜爛和出血 。
這就是王阿姨反復便血的真正原因——不是癌癥復發,也不是什么疑難雜癥,而是一個極其罕見的、由15年前一根縫線引發的術后遠期并發癥 。
醫生迅速移除了這顆罪魁禍首的糞石,并對糜爛出血的黏膜進行了縫合止血 。術后,王阿姨恢復得非常順利,第四天就開始正常進食和排便,便血再也沒有出現過 。五年后,當醫生再次對她進行隨訪時,她的消化系統一切正常,生活安逸 。
便血的“江湖”:遠比你想象的復雜
王阿姨的故事雖然罕見,但它為我們揭開了下消化道出血(LGIB)神秘面紗的一角。LGIB是指發生在屈氏韌帶(小腸與十二指腸的分界線)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它的發生率大約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五分之一,并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會增高。
LGIB的“常規部隊”
在大多數情況下,導致LGIB的元兇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幾種疾病 :
憩室病:腸壁上形成的像“小袋子”一樣的憩室,其內部的血管破裂導致出血。這是最常見的原因。
血管發育不良(Angiodysplasia):腸壁上的毛細血管異常擴張、脆弱,容易破裂。
缺血性結腸炎:供應結腸的血流減少,導致腸壁缺血、壞死和出血。
結直腸腫瘤:良性或惡性腫瘤表面破潰出血。
痔瘡:雖然常見,但通常出血量不大。
息肉切除術后出血等。
LGIB的“特種部隊”:那些罕見的元兇
然而,臨床醫生面臨的挑戰遠不止于此。就像王阿姨的糞石一樣,還有許多極其罕見的“特種兵”會引發LGIB,它們的診斷和治療都極為困難 。
在一篇針對罕見LGIB病因的文獻回顧中,學者們發現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情況 :
最常見的“罕見”原因——闌尾出血:你沒聽錯,闌尾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器官,竟然是罕見LGIB報道中最多的“麻煩制造者”。出血原因五花八門,包括闌尾黏膜糜爛、動靜脈畸形、闌尾憩室、闌尾子宮內膜異位癥,甚至一種叫“Dieulafoy's lesion”的血管畸形長在了闌尾上 。診斷通常需要結腸鏡,而最終治療幾乎都是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
一個“五花八門”的名單:其他罕見的病因更是千奇百怪,包括 :
肛門直腸海綿狀血管瘤:一種血管畸形,像海綿一樣盤踞在直腸壁上。
結腸靜脈曲張:通常與胰腺炎等其他疾病有關。
結腸淀粉樣變性:一種異常蛋白質沉積在腸壁,導致組織變脆。
肺癌結腸轉移:肺部的癌細胞“跑”到了結腸里。
毛霉菌病導致的直腸潰瘍:一種兇險的真菌感染,竟然也能引起大出血 。
醫學“偵探”如何破案?
面對這些狡猾的“罪犯”,診斷過程就像一場真正的偵探工作。醫生們需要動用所有“高科技武器”,并且像福爾摩斯一樣細致入微。
結腸鏡:是探查LGIB的首選工具,可以直接觀察腸道,并在發現病變時進行活檢或止血治療。
CT血管造影:當出血迅猛,或者腸鏡無法找到出血點時,CT可以快速定位出血的血管。
血管造影(Angiography):不僅能診斷,還能通過導管將栓塞劑送到出血的血管進行封堵,實現微創治療。
很多時候,單一的檢查方法并不足夠,醫生需要將結腸鏡、CT、血管造影等多種手段結合起來,才能最終鎖定“真兇” 。
更重要的是,成功的診治離不開一個強大的多學科協作團隊(MDT)。重癥監護科醫生負責穩定患者生命體征,消化內科醫生操作內鏡,影像科醫生解讀CT和進行血管介入,而外科醫生則隨時準備著,在其他方法無效或不適用時,通過手術力挽狂瀾。正是這種團隊合作,才能為像王阿姨這樣的危重患者,制定出最有效、最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王阿姨的故事已經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遠未結束。它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敬畏生命,傾聽身體發出的每一個微小信號。下一次當你或你的家人遇到便血時,請不要再想當然地以為“只是痔瘡”,及時就醫,把專業的判斷交給醫生。
因為,在復雜的醫學世界里,每一次精準的診斷,都是對生命最深切的尊重與守護。
參考資料:Iorga C, Iorga CR. Rare Cause of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Case Present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Reports (MDPI). 2025 Jun 1;8(2):82. doi: 10.3390/reports8020082. PMID: 40710873; PMCID: PMC1219728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