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毛爸。
標題說的是呼和浩特市:
![]()
國家育兒補貼上線4個月之前,2025年3月份,呼市就已經發布了自己的生育補貼政策,這個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呼市所有2025年3月1日之后合法生育的家庭:
生育一孩一次性發放育兒補貼10000元;
生育二孩發放育兒補貼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發放,直至孩子5周歲;
生育三孩及以上發放育兒補貼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發放,直至孩子10周歲。
這個政策好嗎?當然好,非常好,極其好!
首先,10萬、5萬、1萬不是覆蓋的,而是累積的。也就是說,如果呼市某個三胎家庭,三個孩子全都是在今年3月1日后出生的,那么,這個家庭總計可以有16萬補貼——關于這個數字,毛爸一開始不相信,覺得應該是很多媒體解讀錯了。專門跟呼市衛健委官方人員電話確認后,才最終相信的。
其次,這個政策,對當地人幾乎沒有啥限制——夫妻雙方戶籍地均為呼市或一方戶籍地為呼市,在呼市居住、工作、生活,要求人、房、戶一致,且新生兒首次落戶在呼和浩特市——甚至人家只要求夫妻一方的戶籍地為呼市就夠了。
然后,和其他城市都只是重點刺激二三胎相比,呼市這個政策是首次在地方政策上顧及到了第一胎——這個很關鍵,有第一胎之后,才能有二胎和三胎。
另外,三孩以上其實就沒有補貼了(和三孩一樣),這也堵住了敢生十個孩子的富人拿補貼的漏洞。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大家要注意。考慮到財政補貼的持續性,和政府兌現承諾的GXL,這類補貼政策,金額上去容易,下來難。所以,很多城市都非常謹小慎微。但呼市這個魄力,一下子拉滿了。
我查了很多政策文件,目前沒有任何文件能把這點說清楚:國家育兒補貼和地方育兒補貼是否能疊加。
如果能疊加的話,那么,符合條件的呼市新3胎家庭,理論上,最高補貼可以到19.24萬。這可是真金白銀的現金啊!嘖嘖。
那除了呼市外,還有沒有哪些城市的育兒補貼很高的呢?
有。比如說湖北天門市。
天門市的補貼有幾個構成。
1)獎勵和分娩補助:二孩2300元、三孩3300元。
2)育兒補貼:二孩3年2.88萬、三孩3年3.6萬。
3)購房補貼:二孩6萬元、三孩12萬元。
第1)項不能累計,后兩項可以按照孩次累計,理論上補助最高可以到24.48萬元。如果能跟國補疊加的話,那天門市符合條件的三胎家庭,理論上最高補貼可以到27.72萬元。
我知道,我知道。
無論是呼市的19.24萬,還是天門的27.72萬,一二線城市家長會表示,看到這個依然無感。
但,育兒補貼政策,本身就不是針對【我反正養一個孩子就夠了,無論補多少錢,我都不可能再生二胎】的一二線城市的家長的。
它的目標,其實非常明確▽▽▽
1. 三四線城市及以下地區
在這些地方,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幾萬甚至十幾萬的現金補貼,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能實實在在改善生活和育兒條件的啟動資金。
它可能直接解決孩子頭幾年的奶粉錢、托育費,或者成為換房換車的重要助力。呼市和天門的豪橫之舉,瞄準的就是這些地區有生育意愿但可能被經濟門檻暫時卡住的家庭。
2. 有潛在生育意愿但猶豫不決的家庭
就算是在一線城市,也有一部分家庭處于【想生但又有點猶豫】的搖擺狀態。對這部分家庭,育兒補貼其實是個強烈的安心信號——真金白銀都來了,其他的硬性軟性措施還遠嗎?
所以,毛爸前天的筆記()雖然在吐槽,但歸根結底,還是在肯定這次的生娃國補政策。
雖然這個政策注定和我無緣,但吐槽之后,發泄完不滿情緒之后,該肯定的還是要肯定的:
麥穗熟了幾千次,如此大規模發錢頭一回。
我相信,所有享受不到這個政策的8090后家長,態度應該都跟我一樣。
尤其這個政策,還有這樣一句話:地方提標部分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自行承擔。
也就是說:
地方自己可以加碼!
我們肯定是反對層層加碼的,但發錢的層層加碼,我們不反對,而且還堅決支持,越多越好——哪怕一毛錢都跟我沒關系,我也希望越多越好。
所以,全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線的城市們,還等什么?
我們肯定是反內卷的,但發錢的內卷,我們堅決支持——是時候拿出真金白銀,加入這場讓家長叫好的“補貼內卷”了!卷得越狠,誠意越足!
尤其江蘇的兄(城)弟(市)們,和生娃比起來,足球算個屁呀,蘇超算個luan啊……真正的十三妹,一定是育兒補貼最不給力的那個城市……才對……吧?
最后,有一個巨便宜的玩具直播專場,有需要的約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