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主導的研究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志發表研究成果,稱“地球的陸地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得更為干燥”,地球正切換到“甩干模式”,且情況最嚴重的地區并非人們通常想象的中東、中亞等地,而是北美洲西海岸。
![]()
![]()
研究成果援引近2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GRACE衛星及其后續衛星探測結果顯示,自2002年以來,遭受水資源流失的土地面積逐年增加,相當于加利福尼亞州面積的兩倍。這其中包括湖泊、河流等地表水庫以及地下蓄水層的水量流失,而這些正是全球重要的飲用水來源。
研究結論稱,相較于南半球,北半球水資源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地區包括北美西海岸、北美西南部、中美洲、中東和東南亞。
因此研究團隊得出結論,認為全球75%的人口目前生活在淡水流失的地區,農業、衛生設施和氣候變化適應能力都因此受到影響。這一趨勢還可能導致本已降雨不足的地區進一步沙漠化。
他們進而斷言,目前大陸水的流失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比冰蓋融化更大。
美國GRACE(重力恢復與氣候實驗)衛星探測項目及其后續項目的任務,都是測量地球引力強度的變化,上述變化取決于地球內部的質量分布以及地表地貌特征。上述項目都由同時運行的一對衛星共同完成,用于對地表水團變化的重力做出響應。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主導的項目研究表明,即使是之前顯示出濕度增加趨勢的地區現在也變得更加干燥,或者至少沒有按照之前檢測到的速度變得更加潮濕。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數據顯示,自2002年以來,各大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陸地水流失。”
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地下水資源管理不善是主要原因,此外還有氣候變化的影響,例如歐洲的長期干旱和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融化。
數據顯示,2014年,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一種反復出現的氣候模式,導致中東部熱帶太平洋海面溫度高于平均水平)導致全球氣候失衡,加速了干旱進程。這場持續至2016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給太平洋地區帶來了強勁的颶風季,并導致非洲發生毀滅性的干旱,當時全球地表溫度創下歷史新高。隨后出現的逆拉尼娜現象(通常會導致暫時降溫)卻未能扭轉持續的水分流失。由于氣候相關影響難以控制,研究人員呼吁迫切需要更好的水資源管理措施。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過度開采地下水是干旱地區陸地水儲量下降的最大因素,顯著加劇了氣溫升高的影響。持續的地下水過度開采,在加州等一些地區,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發生,而不是以可持續或下降的速度發生,這破壞了區域乃至全球的水資源和糧食安全。”
他們補充表示,枯竭的地下水不會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得到補充,從而對人類造成“嚴重的、新興的威脅”,有可能引發一系列進一步的災難。“一種跨代資源,近幾代人管理不善,甚至根本沒有管理,給子孫后代帶來了巨大且被嚴重低估的代價”,因此,“在全球變暖和我們已知的正在干涸的大陸上,保護世界地下水供應至關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