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說過:俄羅斯國土橫跨歐亞,面積全球第一,幾乎占了地球陸地的九分之一。可真正讓人震驚的是——俄羅斯80%以上的人口,其實都擠在它“那一小半”的歐洲部分。為什么會這樣?一半是地理注定,一半是歷史選擇。
![]()
俄羅斯有77%國土在亞洲,但那不是“宜居地”
俄羅斯的疆域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橫跨11個時區,總面積約1709萬平方公里,其中超過77%(約1320萬平方公里)位于亞洲,主要就是西伯利亞和遠東。面積雖大,但這片區域卻不是“人類理想家園”——因為自然條件,實在太不友好了。
![]()
以西伯利亞為例,雅庫茨克這個遠東重鎮,冬季常年低于零下40℃,2023年1月還曾刷新紀錄,達到零下62.7℃。在這樣的環境下,基礎設施維護、電力保障、供暖系統都面臨極端挑戰。即便有豐富的礦產、森林、水資源,但開發成本極高。
![]()
不僅冷,還是凍。西伯利亞大約有65%以上的土地覆蓋在永久凍土層之上,也就是說,地表以下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土壤終年不化。房屋建造要打樁加固,道路鋪設要防止地面塌陷。到春季,地表融化形成大片沼澤,運輸困難、農業幾乎無法展開。
![]()
再看人口密度的數據就一目了然: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人口密度約為27人/平方公里,而亞洲部分,包括西伯利亞和遠東則低于2人/平方公里。其中一些地區,比如楚科奇半島,人口密度甚至不足0.1人/平方公里,可以說是跟無人區差不多。
![]()
所以說,俄羅斯雖然“地大”,但真正適合人類長期居住、發展農業和工業的地方,基本都集中在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部分。亞洲部分雖富,但更多是資源后花園,而不是人口主場。
從彼得大帝到蘇聯,國家重心一直在往“西方”靠
除了氣候和地理,俄羅斯人口扎堆歐洲部分的另一個關鍵原因,來自它的國家發展戰略。
![]()
17世紀末,彼得大帝決定“打開通向西方的大門”,不再封閉于內陸的莫斯科。他于1703年修建圣彼得堡,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往波羅的海邊,意圖直接對接歐洲的港口貿易、引進西歐的工業技術。這座城市成為俄羅斯“向西看”的象征,也奠定了國家向歐洲靠攏的戰略重心。
![]()
后來到了蘇聯時期,這一趨勢變得更明顯。蘇聯的重工業布局幾乎全部集中在歐洲部分:頓巴斯煤炭基地、烏拉爾重工業帶、伏爾加河流域的化工區、莫斯科—圣彼得堡之間的科技走廊。這些地方氣候溫和、交通便利、資源可控,是國家發展的命脈。
![]()
蘇聯雖然也曾試圖將人口和工業向東擴展,比如建設貝阿鐵路(貝加爾湖—阿穆爾河)、開發外貝加爾礦產資源、扶持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成為遠東門戶,但無論是投資回報還是人口吸引力,都遠不如歐洲部分。即便是蘇聯最極端的行政力量,也沒能真正“搬動”人口的重心。
![]()
到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羅斯80%以上的工業產值、科研機構、大學和醫療資源,都集中在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部分,這也決定了人口不可能大規模向亞洲遷移。
換句話說,俄羅斯的國家肌肉,長在歐洲;亞洲部分雖廣,但像是“延伸出去的臂膀”,而不是“養命的軀干”。
人口遷移難度大,資源型經濟反而讓人更“定居西部”
有些人可能會問:既然亞洲部分那么大、資源那么豐富,為什么不通過政策鼓勵人口向東遷移?這其實是俄羅斯幾十年都在嘗試解決的問題——但始終沒能成功。
![]()
2006年,俄羅斯政府啟動“遠東人口振興計劃”,提出要在20年內將遠東人口增長15%,并鼓勵年輕人和企業“向東走”。
還推出了“遠東一公頃計劃”:任何俄羅斯公民都可以在遠東地區申請1公頃土地用于耕種或創業。截至2023年,這項政策共發放了超過10萬塊土地,但真正定居開發的比例不到20%。
![]()
為什么效果這么差?一方面是生活基礎設施薄弱:教育、醫療、交通、網絡都不如歐洲部分;另一方面是經濟模式的“資源依賴性”——遠東和西伯利亞的經濟主要依賴采礦、林業和能源出口,這些產業對勞動力的“點狀需求”遠大于“面狀聚集”。
![]()
比如:你在楚科奇建一個金礦,可能只需要300名專業采礦工人,不需要一個10萬人口的城市;你在薩哈林島開一個石油平臺,可能只需要臨時工輪班,不需要讓工人全家遷過去定居。結果就是:資源越多,人口越“流動”,反而越難形成真正的城市和人口中心。
![]()
對比印度或中國西部的“農業-城市耦合型發展”,俄羅斯遠東更像是一個“資源孤島帶”。它們確實有財富,但不養人。這也是為什么即便政府不斷喊“向東發展”,大多數俄羅斯人仍然選擇留在莫斯科附近,哪怕房價高、競爭激烈,也比在零下40度的油田邊安家來得實際。
從地理到文化,俄羅斯歐洲部分才是真正的“國家核心”
最后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層面: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地理基礎。俄羅斯雖然地處歐亞大陸之間,但在文化、語言、宗教、審美、制度傳承上,長期偏向歐洲。
![]()
從基督教正教體系,到文學與哲學傳統,再到現代俄語的語法與文字,俄羅斯的“文明根系”扎根在基輔羅斯、拜占庭和東歐,而非蒙古草原或中亞綠洲。它與亞洲的聯系更多是邊疆統治與軍事征服,而非文化融合與人口遷徙。
這也決定了大多數俄羅斯人心理上的“歸屬地”就是歐洲部分。你去問一個出生在莫斯科或喀山的俄羅斯人,他可能從來沒去過符拉迪沃斯托克,也不會覺得自己和遠東的楚科奇人有多少共通之處。
![]()
當一個國家的歷史記憶、文化地標、教育體系、主流人口、國家機構都集中在某一片區域時,那片區域自然就成了“國家的重心”。無論疆域再怎么向東延伸,真正的“俄羅斯”,始終是在烏拉爾山以西的那一半。
寫在最后
俄羅斯的地圖確實橫跨歐亞,但它的“生活地圖”“文化地圖”“經濟地圖”和“人口地圖”,其實都畫在歐洲。亞洲只是它的邊疆,而不是它的心臟。
地理可以擴張,但國家的靈魂,從來都偏向于能讓人扎根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