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道:「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但有時這只手會變成鐮刀。」
當一瓶原價5元的紅色尖叫飲料在二手平臺標價8900元一箱時,這句話突然有了具象化的注解。
這款因「酸煙灰水」「腐爛草根味」被吐槽的飲料,正上演著當代消費主義最魔幻的一幕——
商品價值被徹底解構,情緒與資本的合謀催生了荒誕的價格泡沫。
一、5元飲料的「身價躍遷」:限量標簽下的資本游戲
2024年9月,農夫山泉為慶祝尖叫品牌上市20周年,復刻1萬箱紅色尖叫。3天售罄的成績,讓這款停產多年的飲料成為「絕版傳說」。
如今,二手平臺上貼滿「絕版」「收藏抓緊」標簽的紅色尖叫,單瓶售價最高達180元,溢價超35倍,甚至有賣家宣稱「升值空間巨大」。
這場游戲的核心是「稀缺性制造」。農夫山泉精準復刻1萬箱,既滿足了消費者對「限量」的渴望,又為二級市場留下炒作空間。
正如光明網指出,限量策略本質是「制造饑餓感與緊迫感」,將普通商品包裝成「社交貨幣」。
當消費者在直播間搶破頭時,他們爭奪的早已不是飲料本身,而是「我搶到了別人搶不到的東西」的優越感。
二、被扭曲的消費邏輯:從解渴到「投資」的異化
紅色尖叫的魔幻溢價,暴露了當代消費主義的深層病癥:商品的使用價值被符號價值取代,實用性讓位于社交表演。
賣家直言「這不是用來喝的,是用來收藏的」,而消費者甘愿為臨期飲料支付天價,只因它能在朋友圈曬出「稀缺身份」。
行為經濟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在此得到印證——人們對「錯過」的恐懼,遠大于對「擁有」的渴望。
正如星巴克貓爪杯、《黑神話》手辦等案例,當商品被貼上「限量」標簽,消費者會非理性地放大其「潛在價值」,甚至將其視為「理財產品」。
但殘酷的現實是,這些「收藏品」的價值完全依賴于市場情緒,一旦熱度消退,泡沫隨時可能破裂。
![]()
三、品牌的「沉默共謀」:農夫山泉的「精明算盤」
農夫山泉在這場炒作中扮演的角色耐人尋味。官方雖聲明「未授權溢價銷售」,卻對限量策略帶來的流量紅利照單全收。
從2004年推出混合口味果汁,到紅色尖叫的復刻營銷,農夫山泉深諳「差異化+稀缺性」的吸金邏輯。
限量策略的本質,是用最小成本撬動最大聲量。1萬箱紅色尖叫的生產成本不過數十萬元,卻換來微博熱搜、短視頻刷屏的免費曝光,以及「情懷品牌」的口碑加成。
即便二手市場亂象頻出,農夫山泉仍可置身事外——正如其客服所言,「后續以市場銷售為準」。這種「制造稀缺—放任炒作—收割流量」的套路,堪稱當代營銷教科書。
四、當飲料變成「金融產品」:誰在為荒誕買單?
二手平臺上,紅色尖叫的「天價」本質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黃牛利用技術手段搶貨、囤貨,再以數倍價格轉賣;普通消費者被「絕版」話術裹挾,淪為資本收割的對象。
更諷刺的是,這款飲料的保質期截止到7月31日,所謂「收藏價值」不過是臨期前的最后狂歡。
這場狂歡的代價,是對市場秩序的破壞與消費者權益的損害。正如紅星新聞評論,當臨期飲料被「貨幣化」,普通人的消費價值觀被扭曲,市場定價規則被打亂。
而農夫山泉若繼續默許此類炒作,終將透支品牌信譽——畢竟,消費者不會永遠為「智商稅」買單。
五、警惕「限量」背后的鐮刀
紅色尖叫的天價鬧劇,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消費主義浪潮中,理性永遠是對抗荒誕的武器。對消費者而言,需認清「限量」標簽的本質——
它不過是商家制造焦慮的工具,而非商品價值的保證。
對監管部門而言,應加強對二手市場的價格監管,防止投機炒作擾亂市場秩序。對品牌方而言,需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避免將消費者情感異化為牟利工具。
正如尼采所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當我們為一瓶飲料的「稀缺性」瘋狂時,資本的鐮刀早已懸在頭頂。
唯有回歸理性,方能看清這場「饑餓游戲」的荒誕本質——畢竟,再昂貴的飲料,最終都逃不過被喝掉或過期的命運。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