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探秘所有原創首發文章,抄襲洗稿必究!)在我國的諸多盆地中,共和盆地堪稱非常有意思的一個;
這座盆地面積不大,只有約1.38萬平方公里,相比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乃至柴達木盆地都小了不少,所以一直以來也都默默無聞,很少被關注。
![]()
共和盆地
我們都知道,西北地區的這些內陸盆地,內部幾乎都分布著遼闊的沙漠,比如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于塔里木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于準噶爾盆地、柴達木沙漠之于柴達木盆地,等等;
共和盆地,當然也不例外;
由于當地氣候干燥,年降水量只有300-400毫米,再加上區域內植被稀疏且常年刮大風,共和盆地不少地方都面臨著沙漠化問題,尤其是面積超過2136平方公里的塔拉灘,歷史上荒漠化率曾高達98.5%,堪稱共和盆地乃至我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
“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當地人對塔拉灘的描述,可謂相當形象,甚至塔拉灘這個名字就來自于蒙古語,意思是指平坦而有臺階的草原或荒灘,也是非常貼切。
![]()
塔拉灘大概位置
相比我國西北地區的其他盆地,紅河盆地還有幾個很有意思的特點:
1.從地理位置上看,共和盆地處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邊緣,距黃土高原不遠,是上述幾個盆地中位置最偏東的;
![]()
我國西北地區的內陸盆地,共和盆地最偏東
2.我國北方最重要的一條大河黃河,也流經了共和盆地,盆地內河道長度達到400公里;
3.由于地處青藏高原,共和盆地還是我國海拔最高的盆地之一,平均海拔達到3200米;
相比之下,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只有800-1300米,準噶爾盆地更是只有400-500米,即使同處于青藏高原的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為3000米,也比共和盆地稍低了一些。
前兩個特點,使得共和盆地的沙漠不僅威脅到黃河上游河道以及三江源地區,更成為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的一大策源地,所以我們必須對這片區域進行治理;
![]()
黃河流經共和盆地
而后一個特點呢,又讓共和盆地的塔拉灘成為我國治理難度最大的沙漠區域之一!
原因很明顯:
在其他沙漠或者沙漠化區域,要進行治理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水,但在共和盆地,超過3200米的平均海拔,對治沙工作同樣是個極大考驗;
青藏高原屬于高寒環境,生態系統原本就非常脆弱,在平原地區培育一片草坪可能只需要一個月,樹苗種下去就能活,但在高原上,單單是種植養育一片草坪就需要數年時間,至于防沙治沙需要的防護林,則需要長達10-15年甚至更久;
![]()
更別說,當地常年大風天氣,對防沙治沙工作的影響同樣非常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常是白天種下的樹苗,晚上就被大風吹倒吹跑,第二天就找不到;
當地治沙人員表示,“種十株樹苗,過兩年能存活一兩株就不錯了。”
![]()
塔拉灘
全城探秘毫不客氣地說,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對塔拉灘進行有效治理,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奇跡”!
那么,“奇跡”如何創造?
治沙人員將視線轉向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但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領域:
光伏發電。
![]()
一方面,塔拉灘地區由于海拔較高,空氣稀薄,所以日照充足,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區域內年均日照時長達到2907.8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量達到每平方米6564.26兆焦耳;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光伏面板恰好能針對塔拉灘治沙最關鍵的幾個“難點”;
塔拉灘不是風大嗎?正好,光伏面板大面積鋪開后,能夠有效防風;
沙漠化區域不是蒸發量大嗎?正好,光伏面板還能遮擋太陽光直射,降低地表蒸發量;
沙漠治理不是需要水嗎?正好,光伏發電過程中會產生冷凝水,清洗光伏板也需要水。
![]()
2012年,青海決定開發利用塔拉灘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在這里開始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的光伏產業園,實行“曲線治沙”;
截止2024年,產業區累計投資總額超過1400億元,入駐光伏企業68家,鋪設光伏面板數量超過1000萬塊,覆蓋區域面積達到420平方公里,總裝機量為15730兆瓦,一年最高發電量可達到180億千瓦時;
自2012年至今,光伏產業園已向河南輸送綠電530億千瓦時,實現稅收超20億元。
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塔拉灘的“治沙奇跡”,也出現了!
在面積高達數百平方公里的光伏園區,原本對治沙工作影響最大的大風,風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發量則減少30%;
![]()
風小了,水也有了,草自然也開始瘋長,塔拉灘的治沙工作像是“開了掛”,原本區域內荒漠化率高達98.5%,不僅沙漠在盆地內“擴張”,沙塵還影響到我國其他地區,但在短短十幾年時間,當地就“草木旺盛”,植被覆蓋率提升至80%以上。
你可能想象不到,塔拉灘瘋狂生長、越來越茂盛的草,甚至一度成為光伏園區的“煩惱”;
一方面,草的長勢太過旺盛,高度就會超過甚至覆蓋光伏面板,對發電效率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當冬季到來,枯草遍布園區,又會帶來消防隱患;
![]()
為了解決這些意想不到的“煩惱”,一段時間里,園區的光伏企業甚至不得不花錢雇人除草。
到了這個時候,估計不少人已經明白,塔拉灘確實創造了“光伏治沙奇跡”,畢竟在光伏面板下方,曾經的“風窩窩”、“沙窩窩”,如今青草遍布,已經變成植被豐茂的草原,甚至不得不“除草”;
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全城探秘看來,塔拉灘的“光伏治沙奇跡”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草,也是很有用的啊。
![]()
2020年,為了徹底解決這個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現的“煩惱”,當地依托自身的畜牧業優勢,又開始探索“牧光互補”,在下合樂寺村的光伏園區里修建了6個生態牧場,為了方便羊群活動,園區還將太陽能板的離地高度從原來的50公分提高到120公分;
羊,不僅可以吃草,羊糞還能成為肥料,讓原本的荒漠化土地,真正恢復肥力。
下合樂寺村村民李啟祥,一直以來都以放牧為生,但在以前,由于荒漠化嚴重,“周圍全是沙地。春天刮大風,5米外看不清楚人。白天風沙刮起來,天都是灰暗的。”導致放牧成本上升,一只羊單單每年的飼料成本就高達200元,所以彼時李啟祥家里一度只剩下20多只牛羊;
![]()
但現在,下合樂寺村有超過4000只羊可以在光伏園區吃草,并且不需要承擔任何費用。
而在目前,塔拉灘光伏園區已建成但光伏生態牧場14個,在建17個,園區畝產草量174公斤,年產草量達到11.8萬噸,可滿足20萬只羊采食;
![]()
全城探秘認為,這是塔拉灘“光伏治沙”之后,創造的又一個“奇跡”,當地原本因土地荒漠化嚴重受影響的放牧業,也因此迎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塔拉灘也實現了從“人吃沙”到“羊吃草”的“奇跡”改變!
誰也想不到,原本堪稱我國最難治理的塔拉灘,卻因為光伏治沙,反而成為我國沙漠治理效果最好的地方之一,看看如今塔拉灘光伏園區吧,道路寬闊,兩側綠樹成蔭,風景宜人;
也許,這就是具備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我們才擁有的智慧吧!(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為防止文章被抄襲洗稿加了水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