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市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出現兒童鉛中毒事件持續發酵。最新消息,在西安市中心醫院血檢的74名幼兒血鉛檢驗報告單,其中70名幼兒血鉛超標、4名幼兒血鉛正常。
74份報告中70人血鉛超標
一位家長表示,過去的半年里,孩子總是肚子痛、腿痛,有時安撫一會兒就好了,去社區醫院檢查時,醫生說生長期孩子常有如此狀況,“孩子能跑能跳的,也沒想過給他查血。”
直到7月1日,20多個孩子查出血鉛異常,幼兒園通知家長參加集中體檢,她才知道孩子身體的異常情況。
由于幼兒園給孩子們做的是集體檢測,沒有單獨檢測報告,結果都是口頭通知,許多家長不放心,自己帶著孩子到陜西西安單獨做檢測。
7月6日下午,數十名天水幼兒的家長在西安市中心醫院兒科住院部焦急地等待領取孩子血鉛檢驗報告單。有家長領到孩子的報告單后,因看到數值過高,現場情緒崩潰,打電話詢問處理辦法,還有家長因身體不適,被醫護人員用急救擔架帶離現場。
當日,在西安市中心醫院采集了74名幼兒血鉛檢驗報告單,其中70名幼兒血鉛超標、4名幼兒血鉛未超標。報告單顯示,兒童血鉛正常參考值應小于100微克/升。
血鉛超標的70名幼兒中,血鉛檢驗值206至249微克/升8人、255至294微克/升14人、305至349微克/升11人、353至399微克/升19人、400至448微克/升12人、466至479微克/升3人、大于500微克/升3人。其中,血鉛檢驗值最高為528微克/升。
血鉛未超標的4名幼兒中,2名女童是上述超標幼兒未上學的家屬,血鉛檢驗值為8.7微克/升和39微克/升。2名兒童來自慧凡渭北幼兒園,血鉛檢驗值為8.1微克/升和12.4微克/升。慧凡渭北幼兒園距離褐石培心幼兒園不遠,兩所幼兒園實際控制人均為李某芳。
專家:影響兒童智商
一位母親表示,確診孩子是鉛中毒后,她才明白孩子此前半年的異常是什么原因。
她發現女兒開始有口臭,起初還換了兒童專用的牙膏牙刷,但都沒有用。后來女兒總是說肚子痛不舒服,飯量明顯減少,她猜測是消化方面的問題,帶著孩子看中醫,醫生說脾胃虛弱,吃了一個多月的中藥,還買了兩大包沖劑調理,都沒有改善。確診后,她才把此前的種種癥狀和鉛中毒聯系起來。
這位家長稱,女兒是個性格溫柔安靜的孩子,但過去幾個月總是無故發脾氣,暴躁。“有時候一起出門,我說你自己穿鞋,我拿個東西,她莫名其妙就生氣,很煩躁地催我快點。”她還注意到孩子脫發比過去嚴重一些,帶著她把頭發剪短了些。但在血鉛檢查前,這些細微癥狀都不足以讓家長把孩子的異常和鉛中毒聯系到一起。
兒童鉛中毒防治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科學教授顏崇淮介紹,普通幼兒園孩子的血鉛應該在20微克左右,其他,如經常畫畫、接觸灰塵、被動吸煙,血鉛也最多從平均20微克升高到50微克,通常來說,如果不大量攝入鉛,血鉛很難超過50微克/升。
“由于沒有特異的臨床表現,兒童鉛中毒很難被家長、老師,甚至一般醫生看出來,必須化驗血鉛。對于在快速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兒童來說,鉛的神經毒性最為明顯,可影響兒童的智商,導致行為發育異常,如多動、沖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或伴有消化系統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等),或伴有造血系統表現,出現貧血。”
顏崇淮表示,結合孩子們的臨床表現、血鉛水平和過往案例來看,可能是慢性鉛中毒(超過3個月),孩子體內的鉛絕大多數可能沉積進入了骨骼系統,治療時血鉛下降,停藥后血鉛還會反彈,一般要重復若干療程以后,血鉛不再反彈了,才會停止驅鉛治療,進入營養和行為治療階段,并持續隨訪到血鉛下降到100微克/升以下。
他指出,“鉛的神經發育毒性可以說是不可逆的,也就是即使通過治療,血鉛恢復正常了,但智商很難恢復到原來應有的水平。比方說,血鉛升高到300—400微克/升,不治療智商大約丟失7分,但通過積極治療,可能再爭取回來2—3分。”
幼兒身邊有哪些含鉛隱患?
1. 劣質餐具與炊具:尤其需警惕色彩鮮艷、釉上彩的陶瓷碗碟,或含鉛焊錫的金屬器皿。盛放酸性食物(如水果、醋)時,鉛更易溶出。
2.老化的油漆與涂料:剝落的墻皮、掉漆的門窗等,都可能成為鉛塵來源,幼兒有手、口行為習慣,極易誤食。
3.某些劣質玩具、學習用品:色彩鮮艷的劣質塑料玩具、含漆層的積木、油畫棒、鉛筆漆皮等,可能含有超標的鉛。
![]()
來源 | 央視新聞、封面新聞、極目新聞、民生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