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是腦叔,一個愛聊腦的家伙。
《NeuroImage》雜志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短視頻成癮程度較高的個體在與情緒調節和獎勵處理相關的腦區中表現出更強的活動。此外,他們的大腦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眶額皮質和小腦等區域。
短視頻成癮的特征表現為對簡短、個性化視頻內容的禁不住和無法自控的觀看行為。這種模式與多種負面后果相關,包括睡眠紊亂、情緒波動,以及注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由于短視頻節奏快、刺激性強,可能導致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干擾大腦專注于更復雜或更有意義的任務,從而加劇了人們對其長期影響的擔憂。
盡管人們已逐漸認識到短視頻成癮的行為后果,其背后的神經機制和生物學基礎仍不清楚。為填補這一空白,天津師范大學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開創性研究,旨在揭示短視頻成癮如何重塑大腦,并識別可能影響這種行為易感性的特定基因。
![]()
此外,諸如性格嫉妒等人格特質(這種特質常在社會比較中引發負面情緒)也被認為與社交媒體的過度使用有關。鑒于短視頻平臺推崇經過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內容,研究人員希望探究嫉妒是否是短視頻成癮的潛在心理風險因素。
本研究共納入111名年齡在17至30歲之間的大學生,所有人都是短視頻平臺的常用者。研究團隊嚴格篩選參與者,排除了存在神經系統或精神疾病史的人群,以確保觀察結果反映的是短視頻使用行為本身的影響,而非先前的健康狀況所致。
在測量短視頻成癮程度時,研究人員對一項廣泛使用的成癮量表進行了調整,用短視頻平臺替代了原先關于智能手機的描述。他們還采用了標準化工具評估性格嫉妒程度,用以捕捉個體在社會比較中所感受到的怨恨或痛苦。
為探究成癮的神經機制,研究團隊使用核磁共振掃描采集了高分辨率的腦影像數據。這些數據揭示了兩個核心方面:一是大腦結構的變化(如灰質體積差異),二是功能活動(如區域同質性,即特定區域內神經活動的同步性)。研究人員隨后采用統計方法分析了這些腦部特征與短視頻成癮程度之間的相關性。
為了進一步探究生物學機制,研究團隊還進行了轉錄組分析,結合了艾倫人類腦圖譜中的基因表達數據,以識別與高成癮個體大腦變化相關的特定基因。
結果顯示,短視頻成癮程度較高者的大腦在結構和功能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結構方面,這些個體的眶額皮質和小腦灰質體積增加。小腦參與獎勵處理、決策和情緒調節,體積的增加可能意味著他們對短視頻帶來的即時獎勵更為敏感,從而加劇強迫性觀看行為。雖然小腦傳統上被視為負責運動控制的區域,但其在認知與情緒處理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視,這也與短視頻的多感官、動態特征密切相關。
功能方面,多個腦區顯示出神經活動增強,包括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后扣帶皮層、顳極和小腦。這些區域參與決策、自我參照思維及情緒調節。其活動增強提示,短視頻成癮可能影響大腦的獎賞系統以及調節注意力和情緒的能力。例如,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活動的增強可能反映了認知控制能力的下降,而后扣帶皮層的活躍則表明自我參照處理過度,如頻繁將自己與短視頻中展示的他人進行比較。
研究還強調了性格嫉妒在短視頻成癮中的心理作用。嫉妒程度較高的個體更傾向于強迫性地使用短視頻平臺。小腦和顳極等腦區的變化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這些區域與社會和情緒信息處理密切相關。研究指出,容易產生嫉妒的人可能傾向于借助短視頻平臺來緩解自卑感或負面情緒。
在基因層面,研究人員發現超過500個基因與短視頻成癮相關的大腦變化有關。這些基因主要涉及突觸信號傳導和神經連接等過程,對于大腦的溝通和可塑性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基因在青少年時期高度表達,而這一階段正是大腦發育的關鍵窗口期,也因此成為短視頻成癮等行為模式形成的脆弱期。
盡管本研究提供了關于短視頻成癮的神經和基因機制的重要見解,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由于研究采用橫斷面設計,尚無法明確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大腦變化究竟是成癮的原因還是結果,仍有待厘清。未來的縱向研究將有助于揭示這一因果鏈條。
About the author: Eric W. Dolan
聲明:本文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交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