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特斯拉中國突然宣布Model 3(參數丨圖片)長續航全輪驅動版漲價1萬元,起售價升至28.55萬元,而煥新Model Y長續航版則將續航升級至750km,價格保持不變。這“一漲一穩”的策略調整,恰逢小米SU7六月銷量突破2.5萬輛、小米YU7鎖單超24萬輛的雙重沖擊,是巧合,還是技術性攻防?當曾經的行業“標桿”遭遇新晉“黑馬”,瞬間引爆坊間的話題熱度。
![]()
特斯拉此次對Model 3長續航版的升級,一是通過電池化學配方更新與整車能效優化,在電池可用度數不變的情況下將CLTC工況續航從713km提升至753km,進一步強化了其技術壁壘。其次車輛通過軟件優化實現性能提升,其零百加速時間從4.4秒縮短至3.8秒,而這并非依賴硬件改動,而是通過OTA免費配置售價1.41萬元的“加速提升軟件包”。
![]()
這種“硬件預埋+軟件付費”的模式,本質上是將汽車從傳統的機械產品轉化為可進化的智能終端。盡管社交媒體上部分消費者質疑“為已存在的硬件付費是割韭菜”,但特斯拉車主群體中仍擁有顯著的品牌忠誠度,眾多用戶愿意為其技術迭代潛力買單。
![]()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一同上市的煥新Model Y長續航全輪驅動版也進行相應升級,CLTC續航里程增至750km,但價格并未調整,起售價依然為31.35萬元。今年以來,特斯拉中國已進行了兩次漲價。有專業人士認為,此次特斯拉部分車型價格和配置調整,一方面是對于成本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應對小米汽車咄咄逼人的攻勢。
![]()
與特斯拉的技術路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米的“性價比+生態”戰略。小米SU7憑借2.78秒破百的頂配性能、23.59萬元的起售價,以及與小米智能家居生態的深度聯動,連續6個月銷量超越Model 3。而小米YU7的上市更將競爭推向白熱化:其CLTC純電續航760-835km,零百加速最快3.23秒,標配800V高壓平臺與V6s Plus超級電機,起步價卻比Model Y低1萬元。更關鍵的是,小米通過“轎車+SUV”的產品矩陣,構建了覆蓋20-35萬元主流市場的完整生態。
![]()
小米汽車的威脅不僅在于產品力,更在于其創新的市場策略和雷軍“講故事”的能力,網絡上甚至將雷軍的故事風格進行演繹與娛樂,其火爆程度堪比“Are You OK”,反過來又提升了用戶對其產品的認可。
![]()
6月26日小米YU7上市后,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臺,18小時鎖單超過24萬臺,這一數據遠超特斯拉Model Y的歷史峰值。盡管交付周期長達15個月,但小米通過“限時改配”、“退訂補償”等政策,成功將用戶等待焦慮轉化為品牌黏性。例如,部分SU7 Ultra維權車主選擇改配YU7,既保留了小米生態的使用習慣,又獲得性能更強的產品,這一策略對特斯拉的潛在用戶構成直接挑戰。
特斯拉的漲價決策,本質上是其對成本壓力與品牌溢價的平衡。2025年一季度,特斯拉營收同比下滑9%,凈利潤暴跌71%,中國區銷量連續8個月同比下降。盡管Model Y通過“加量不加價”維持競爭力,但Model 3的漲價暴露了其盈利焦慮。
![]()
此外,特斯拉的“技術自信”正面臨中國車企的全面追趕。小米SU7 Ultra在紐北賽道跑出7分4秒957的成績,證明自主品牌量產車在核心技術上已具備國際競爭力;華為乾崑智駕ADS SE、小鵬XNGP等城區NOA功能的大規模落地,更讓特斯拉FSD的L2級輔助駕駛顯得滯后。當消費者開始用“智能生態完整性”、“功能迭代速度”等新維度衡量產品價值時,特斯拉的傳統優勢正在被稀釋。
點評:特斯拉與小米的博弈,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深層變革。一方面,傳統“價格戰”模式難以為繼,車企紛紛轉向技術競賽與生態構建。另一方面,消費者需求從“性價比”向“智價比”升級,智能駕駛、車機互聯、智能生態等軟實力正在成為競爭焦點。在這場電動汽車向智能化的轉型當中,眾多車企的競爭,終將推動整個行業向更高維度進化。而消費者,無疑是這場變革的最大受益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