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3288字,閱讀時間11分鐘
國產汽車幾乎撐起了新能源車市場。
為什么這么說?冰箱彩電、按摩座椅、激光雷達等全給你安排上,價格還比合資車便宜好幾萬,這一操作讓不少人產生了合資品牌要涼涼的感覺。
但隨著汽車市場內卷的加劇,不少國產品牌為了整車利潤,開始選擇降本增效,打起了產品質量的主意。
J.D.Power發布的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質量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新能源汽車質量問題持續增多,相比2024年增加了16個PP100(每百輛車問題數)。
“以前想著買國產車能省錢,但現在的頻繁修車,卻讓我每次開車都提心吊膽,生怕半路又趴窩了。”
“原本買車是為了方便生活,現在反而成了負擔。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應該圖便宜,買貴的質量肯定比現在有保障,用著省心。”多名飽受修車困擾的國產新能源車主在社交平臺吐槽道。
國產車一系列質量風波的背后,似乎給了合資車翻身的機會。畢竟買車圖的是省心安心,質量不過關,再便宜也白搭。
1.國產車遭遇信任圍城,價格戰榨干品質?
近兩年,國產新能源車憑借“低價高配”迅速占領了國內汽車市場,今年前五個月國產新能源車的市占率為63.9%,相比2020年同期增長了超二十九個百分點。
但俗話說得好,“一分錢一分貨”。激烈價格戰下,國產車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為了保證整車利潤,部分國產品牌開始走上降本增效的道路,在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而這種策略的副作用正在逐漸暴露。
哈弗H6新能源車主李先生就深受其擾。他表示,自己的愛車在購買后的半年內,車機系統竟然死機了三次。
![]()
圖/哈弗H6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出現問題第一時間,我就去了4S店,但維修人員給我的答復卻是軟件的小bug,等新一代軟件更新就能解決。”
零跑C11純電版車主王女士也有著類似的糟糕體驗。“官方標稱純電續航580公里,實際開空調的情況下只能跑400公里左右,冬季甚至不到200公里,更離譜的是,OTA升級后車機頻繁黑屏,倒車影像直接消失。”
![]()
圖/零跑C11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車質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國內汽車投訴持續保持在高位,同比漲幅高于4月份,達到歷史同期最高點。
具體到品牌,今年5月,比亞迪的投訴量高達1450多起,涉及車身異響、車門生銹、動力電池故障、車機卡頓等方面;零跑汽車的投訴量為85起,具體涉及新車異響、續航虛標、車機系統故障、剎車失靈等方面;哈弗的投訴量為67起,具體涉及制動系統異響、變速箱頓挫、轉向系統失靈等方面;埃安的投訴量為57起,具體涉及動力電池故障、無倒車影像、剎車動能回收不穩定等方面。
![]()
圖/車質網部分投訴案例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安全問題更是成了部分國產車難以回避的“老大難”。比如自燃事故的時有發生,讓消費者對國產車的安全性產生了深深的恐懼。畢竟,這些事故不僅會給車主帶來財產損失,還會威脅到他們的生命安全。
今年2月中旬,溫州永嘉某小區地下車庫,一輛極氪品牌電車自燃,致8輛汽車不同程度損毀;3月29日,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安徽樅陽至祁門路段發生碰撞起火,最終造成3人身亡......
“原本沖著性價比買國產車,沒想到質量這么讓人操心。”準備換車的90后郄女士坦言,“現在買車不敢只看價格,品質和安全才是首要考慮因素。”
持幣待購的許先生則選擇暫緩購車計劃,“車輛價格越來越低,但質量問題卻頻出,現在真不是入手國產車的好時機。”
2.合資車迎來“觸底反彈”,耐用才是硬道理
國產車陷入消費者質量信任危機時,顯然給了合資車喘息的機會。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5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量為48.5萬輛,盡管同比仍有1.7%的小幅下滑,但環比4月卻有明顯增長,增加了近4.5萬輛。
![]()
圖/2025年5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情況
來源/乘聯分會 新能源觀截圖
具體到品牌,一汽豐田連續5個月保持同比正增長,5月單月銷量為6.8萬輛,同比增長24%,其中電動車型銷量占比總月銷量的48%;一汽-大眾5月銷量為7.3萬輛,同比微增2.8%;上汽通用5月銷量超5萬輛,同比微增2.8%。
“以前盯著大屏、激光雷達這些配置,現在才明白,車子不出問題、開著安心才是真本事。”北京的程序員陳先生在近期置換新車時,選擇了新別克E5。
![]()
圖/新別克E5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他坦言,前一輛國產車頻繁出現的零部件小故障,讓他對“高配置”產生了警惕。
“別克E5的車身關鍵部位使用了抗拉強度1500Mpa的熱成型鋼,電池包更通過針刺、擠壓、火燒等極端測試,這種實打實的安全,比花里胡哨的功能靠譜多了。”
同樣被品質打動的還有大眾ID.4車主高女士。作為一位注重實用的職場媽媽,她在選車時幾乎試駕了所有主流車型,最終選擇了ID系列。
“大眾是老牌子了,技術沉淀和生產標準就擺在那兒,讓人放心。我的ID.4開了快一年,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小毛病,車機系統也很穩定,沒有出現過死機、卡頓的情況。”
![]()
圖/大眾ID.4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高女士表示,最讓她覺得欣慰的是,這款車在電池方面的表現,在冬季開空調的情況下,續航也能保障在7折以上。“這種‘說到做到’的品質,才是家庭用車該有的樣子。”
與諸多消費者的接觸中,我們不難發現,別克E5、大眾ID系列、東風本田英仕派新能源等合資車型,雖然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的創新節奏明顯慢于國產車,但其嚴苛的安全標準和成熟的生產工藝,也能為其構筑起差異化競爭優勢,讓消費者信任,成為了理性消費者的首選之一。
比如,新別克E5依托奧特能2.0驅動平臺打造,最高續航達620km,電耗低至13kWh級別,補能效率提升30%,30%-80%快充僅需19分鐘。最重要的是,其高安全長壽命電芯是與寧德時代聯合開發,硬實力早已提前通過新國標。
英仕派新能源搭載第四代i-MMD智能插混系統與先進電池熱管理技術,經吐魯番50℃極熱與南疆-20℃極寒測試,續航穩定。同時,其17.7kWh電池組配備多重熱失控防護,兼具IP67級防水與碰撞自動斷電功能,在中汽測評中,以88.8%的綜合得分率獲C-NCAP五星認證。
![]()
圖/東風本田英仕派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在二手車市場,合資品牌的品質優勢也得到了量化印證。第三方數據顯示,合資新能源車的三年保值率普遍高于國產車。比如,5月,豐田、本田等合資品牌的三年保值率普遍在50%以上,而吉利、長安等自主品牌平均僅為49%。
對于注重長期使用成本的消費者而言,更高的保值率不僅意味著更低的持有風險,更是對產品品質與品牌價值的直觀背書。
3.抓住“質量痛點”,合資車就能翻盤嗎?
面對國產車留下的“質量真空”,合資車自然不會放過。
一方面,它們死死守住“質量可靠”這條生命線,在核心零部件選用上,優先中國頭部廠商的產品,以實打實的供應鏈保障產品可靠性。
比如電池,許多合資品牌選用的都是中國動力電池頭部廠商寧德時代的電芯,以確保電池的質量和安全穩定性。
另一方面,合資巨頭們也開始放下身段,重拾戰矛,在價格策略和智能化上做出調整,從曾經“固守品牌溢價”的舒適區到如今推出“一口價政策”。
在智能化生態構建上,合資車企也不再固執己見,與華為、小鵬等中國智能化頭部企業展開深度合作,試圖快速補齊自身的智能化短板。
比如,大眾選擇與小鵬合作,聯合開發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電子電氣架構,目前其概念車ID.AURA所搭載的CEA電子電氣架構便是融合了小鵬技術能力所打造的。
![]()
圖/ID.AURA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豐田將開發權從日本移交中國,并將攜手華為、小米等頭部科技企業,共建AI智能體生態系統;本田則在智能座艙、語音交互等方面選擇與華為、科大訊飛等中國本土企業合作。
![]()
圖/廣汽豐田與華為、小米合作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但,合資車的翻身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在銷售模式及渠道網絡建設方面,合資車與國產車仍存在較大差距。
國產車大多采用直營+經銷商模式,能夠助力其更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觸達消費者,并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服務內容。同時,國產車在低線城市及縣轄級地區,正在擴張銷售網點和售后服務中心,方便消費者購車和保養。
而合資品牌,因長期采用經銷商體系,在數字化轉型和服務效率上明顯滯后。同時,部分經銷商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也影響了消費者對合資品牌的整體印象。
“想買輛合資新能源車,但跑遍整個縣城都找不到一家授權店,最近的4S店在百公里外的市區,試駕、保養都要來回折騰,太不方便了。”
“去合資品牌4S店看車,銷售態度傲慢,對我們這種預算不高的客戶愛答不理。后來轉去看國產品牌,銷售人員不僅耐心講解,還根據我的需求推薦合適車型,這種服務差距讓人很難不轉向國產車。”多名消費者反饋道。
此外,國產車陣營也沒坐以待斃,部分車企正在著眼自身的短板補齊工作。它們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加強供應鏈管理,嚴格把控零部件質量,優化售后服務體系,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
可以預見,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合資車能否在國產車短板補齊前,真正將“質量優勢”轉化為持續的市場競爭力,仍需時間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