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聯會2025年10月預估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零售量約132萬輛,零售滲透率首次預計突破60%(最終數據待11月官方確認),這一占比已將燃油車甩在身后。
這個數字絕非冰冷的統計符號——國家能源局截至2025年9月底公布的1806.3萬個充電樁(同比增長54.5%)、中汽協2025年三季度調研“超80%消費者認可國產新能源車綜合優勢”的結論,共同勾勒出核心事實:中國新能源車已完成從“政策依賴”到“市場內生增長”的質變,行業正式邁入以價值競爭為核心的新階段。
![]()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60%的滲透率只能說明規模已經擴張到位,但是價值競爭的局面仍未打開。
依點資訊認為,滲透率的數字神話,掩蓋不了行業 “大而不強” 的現實:產品同質化嚴重、技術溢價不足、盈利水平偏低,中國新能源車正陷入 “規模擴張-價格內卷-價值空轉” 的循環陷阱。
滲透率破局:三重確定性驅散消費顧慮
60%滲透率的達成,本質是政策、技術、市場三重確定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徹底消解了此前制約消費決策的核心疑慮。
政策預期的穩定化起到關鍵托底作用。前幾年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觀望情緒,多源于補貼退坡、購置稅優惠變動等政策不確定性——中汽協2025年三季度調研顯示,超70%消費者承認政策穩定性會影響購車決策,其中近半數會選擇觀望。
![]()
而今年以舊換新政策的落地見效(商務部數據:截至10月,政策拉動新能源車零售同比增長24.4%),疊加中汽協10月25日明確提出的“2026年3%、2027年7%車購稅階梯退出”建議,形成了清晰的政策過渡路徑,讓吉林(新能源車補貼2萬元)、上海(搖號分配補貼資格)等多地消費者得以放心入局。
這種“退坡不驟停”的設計,既避免了市場震蕩,更推動消費決策從“政策驅動”轉向“產品驅動”。
技術迭代則破解了最核心的使用痛點。充電焦慮的緩解尤為明顯:截至9月底,我國公共充電樁達447.6萬個,平均功率提升至44.36千瓦,配合奔馳EQE(參數丨圖片)純電SUV“10分鐘充電續航250公里”、方程豹豹5“綜合續航1310公里”等技術突破,讓曾遭遇充電排隊的車主逐步恢復長途出行信心。
智能化的普惠化同樣關鍵,17萬元級的別克至境L7將L2級輔助駕駛納入標配,高階NOA功能開放選裝,使近半數關注智能化的消費者無需為基礎智駕功能支付過高溢價,這種“技術下沉”直接拉動了主流市場的消費轉化。
產品結構的全覆蓋最終完成市場滲透。與早年“要么高端要么低端”的斷層不同,如今的新能源市場已形成完整價格帶:比亞迪在日本主推ATTO3等適配車型、廣汽面向東南亞年輕人推出的AIONUT,與保時捷純電MacanGTS等豪華車型形成互補。這恰好契合了消費市場的需求分布——乘聯會調研顯示,45%左右的消費者購車預算集中在11萬—20萬元,20%左右在10萬元以下,全價位產品布局讓新能源車真正走進普通家庭。
格局重塑:冰火兩重天中的產業進化
60%的滲透率像一面棱鏡,折射出汽車產業的劇烈分化,更催生著全新的競爭生態。燃油車市場正經歷不可逆轉的收縮。中國汽車流通協會2025年9月報告顯示,54.8%的燃油車經銷商銷量未達預期,庫存系數升至1.8(警戒線1.5),部分合資品牌甚至出現“以價換量”仍難破局的困境。
![]()
這種收縮并非簡單的銷量下滑,而是消費心智的徹底轉移——當26歲—45歲主力消費群體(乘聯會demographics數據)形成“安全為基、成本為尺、體驗為綱”的評估體系,燃油車在能耗成本(中汽協調研:超70%消費者認可新能源車使用成本優勢)與智能化上的短板愈發凸顯。
在此背景下,廣汽、長安等頭部企業加速“油電并舉”轉型,而弱勢品牌已開始退出燃油車研發,行業洗牌進入深水區。
![]()
中國車企的全球化則實現維度升級。與早年“產品出口”不同,如今的全球化更側重“技術輸出”與“場景落地”:文遠知行與Uber在沙特利雅得啟動的Robotaxi運營,將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帶入中東智能出行市場;寧德時代與易控智駕合作的電動礦卡,已投入2000臺覆蓋國內多座高寒高海拔礦區,把新能源解決方案延伸至重工業領域。
![]()
這種“技術+場景”的輸出模式,配合比亞迪、廣汽的本土化研發策略,正在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規則——中汽協數據顯示,2025年1—8月中國新能源車全球市場份額較2024年全年(30%)進一步提升。
產業鏈的協同進化更具深遠意義,廣汽與寧德時代共建的“動力電池回收合作平臺”(雙方官方公告),探索“梯次利用+再生利用”模式,精準回應了消費者對電池回收的需求;華為、地平線等科技公司深度介入智駕領域,與車企形成“硬件+軟件”的生態協同。
更關鍵的是動力電池回收體系的完善——工信部2024年數據顯示,國內動力電池回收量達28.3萬噸,18項國家標準覆蓋拆解、再生全流程,這不僅降低了產業成本,更為“雙碳”目標提供了可落地的路徑。
繁榮背后:價值競爭時代的隱憂與挑戰
滲透率突破60%不是終點,而是行業從“野蠻生長”向“規范發展”轉型的起點,諸多深層挑戰也隨之浮現。
產品內卷與價值失衡成為突出矛盾。乘聯會統計顯示,2025年1—9月已有98款新能源新車上市,部分車企陷入“配置堆砌”怪圈——過度強調續航里程、智能硬件數量,卻忽視了消費者真正關注的“實用性”。
中汽協調研顯示,超65%消費者關注續航,但僅13%左右愿意為冗余智能化配置支付溢價,這種“高關注、低支付”的特征,暴露了產品供給與真實需求的錯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個別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不惜壓縮安全冗余,2025年9月某品牌小型電動車因電池密封墊安裝問題啟動召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召回公告No.2025-174),正敲響質量管控的警鐘。
![]()
全球化布局遭遇多重壁壘。盡管中國新能源車技術優勢顯著,但出口面臨的阻力持續升級:歐盟關稅壁壘、美國市場準入限制,導致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增速(海關總署數據:22%)低于燃油車(25%)。
本土化適配的復雜性同樣不容忽視,比亞迪為適配歐洲市場,針對當地充電標準、道路法規優化車型(比亞迪歐洲分公司聲明),這提示企業:全球化絕非“產品平移”,而是需要深度融入當地市場的全鏈條運營。
安全與服務的短板仍待補齊。智能化帶來的安全風險日益凸顯,2024年美國NHTSA曾因“幽靈制動”問題對特斯拉Autopilot系統發起調查(涉及200萬輛車,NHTSA公告ID:24V-589),印證了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技術的信任危機——中汽協調研顯示,僅36%受訪者表示“非常信任”或“比較信任”高階智駕技術。
售后服務的不足更直接影響用戶體驗:超70%消費者呼吁提升維修價格透明度,65%要求加快服務響應速度,而當前僅31%左右的車主購買過延長質保(乘聯會售后調研),顯示車企服務體系仍滯后于市場需求。
依點評:60%之后,亟待重構“價值競爭”新標尺
60%滲透率的里程碑(乘聯會10月預估),宣告中國新能源車“上半場”(規模擴張)落幕,“下半場”(價值競爭)開啟。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購車將告別“小白鼠式嘗試”,在安全、成本、體驗上獲得更可靠的保障;對于行業而言,靠補貼、靠低價、靠配置堆砌的競爭邏輯已難以為繼。未來的競爭勝負,將取決于三個核心維度:能否精準匹配消費者“安全為基、成本為尺、體驗為綱”的需求本質,能否在全球化中實現從“技術輸出”到“標準制定”的跨越,能否構建起覆蓋研發、生產、售后的全鏈條價值體系。當中國新能源車不再需要用“滲透率”證明自己,而是以“技術標準”“用戶口碑”“生態能力”定義全球汽車產業的新方向,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從“大”到“強”的蛻變——這,正是60%滲透率背后最值得期待的行業未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