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Labubu 大補貨后黃牛發聲 #這一話題引發了不少關注。Labubu 作為泡泡瑪特旗下的熱門 IP,其市場表現可謂跌宕起伏。有人說 Labubu 和泡泡瑪特存在著巨大的泡沫,這種說法并非毫無根據。從二手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到消費者熱情的逐漸冷卻,都似乎在印證著這一觀點。但看待這一現象,我們需要辯證的視角,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更不能陷入自卑式的雙標思維。
![]()
回想《三十而已》里的經典劇情,中產精英家庭的顧佳,為了融入更上層的太太圈人脈,咬著牙花 30 萬買愛馬仕,只為在合照中不被裁掉。這一情節深刻地反映出奢侈品在某些社交場景中的重要性。像愛馬仕這樣的奢侈品包包,以及各類首飾、手表,還有迪士尼玩偶等,它們身上都存在著顯著的泡沫、消費主義以及品牌溢價。
這些洋品牌,僅僅因為存在的時間長,加之世界文化霸權長期被歐美壟斷,所以無論定價多高,都不乏買家,甚至成為了某些人的信仰,諸如 “女人一生一定要擁有一個 XX 包”“成功男人必須戴 XX 表” 之類的口號甚囂塵上。可如果拋開那個 LOGO,拋開品牌商標保護,讓沿海工廠來生產,其成本可能低至幾百甚至幾十塊錢。就拿愛馬仕的經典 Birkin 包來說,其生產成本與售價之間的差距令人咋舌,高昂的價格更多是品牌附加值在支撐。
![]()
那么,為什么一些人愿意為一個 logo 花費天價呢?一方面,對于那些財力雄厚的人而言,這滿足了他們炫耀以及與普通百姓進行階層區分的心理訴求。擁有一款限量版的奢侈品,能讓他們在社交場合中彰顯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品牌故事的塑造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些品牌通過精心包裝,將產品與夢想、信仰聯系在一起,使得消費者在購買時,不僅僅是在購買一件商品,更是在購買一種身份認同和情感寄托。再者,部分產品被炒作成了可以保值的理財產品,比如某些限量版的手表,在二手市場上價格不僅不會下跌,反而還可能上漲,這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出于投資目的而購買。
既然市場存在著這樣強烈的需求,與其讓外國品牌賺得盆滿缽滿,倒不如支持中國本土品牌去搶占市場份額。以泡泡瑪特為例,它在潮玩領域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市場在這方面的空白。Labubu 等 IP 的出現,為國內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潮玩文化的發展。
![]()
我們不能僅僅批判 Labubu 和泡泡瑪特存在泡沫,而對 LV、愛馬仕以及玲娜貝兒玩偶等外國品牌的類似現象視而不見。要么我們就一同批判消費主義的洗腦,堅決拒絕一切高溢價商品帶來的智商稅;否則,如果只針對 Labubu 等本土潮玩進行嘲諷,卻對外國品牌的高價商品愛不釋手,那就陷入了一種卑賤的、自我矮化的雙標行為。無論是本土品牌還是外國品牌,我們都應該以理性的態度去看待,既要看到品牌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情感因素,也要警惕消費主義帶來的盲目消費陷阱,在消費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