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前,他是一名本科生,在多倫多大學初次接觸人工智能;二十年后,他以 OpenAI 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回到這所學校,在畢業典禮的講臺上發言。
這本應是一場熱烈的慶祝、一場回顧與祝福的時刻。然而,Ilya Sutskever 卻選擇以一種克制而冷靜的方式,向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們講述人工智能正在逼近的現實。他沒有講述成功的路徑,也沒有給出前行的答案,而是拋出了一個問題:當AI 終有一日能完成你能做的一切,人類又該何去何從?
不再是技術演講,而是一場未來預警
整場演講語言平實,卻隱含著巨大的張力。Ilya 并沒有煽動情緒,而是從最簡單的邏輯出發,遞進式地將一個關乎人類未來的命題鋪展出來。他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進,它正在影響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工作,乃至社會結構本身。許多曾經需要人類才能完成的任務,如今正在被 AI 接手,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他特別強調:“AI 正以你難以接受的速度逼近。”這不是一個愿景,而是一個正在發生的過程。他所講的不是技術細節,而是技術正在改寫人類生活根基的事實。
生物計算機與數字大腦:AI 替代的邏輯起點
在這場演講中,Ilya 提出了一個引發深思的類比:人腦是一臺生物計算機,而 AI 是數字計算機。既然人類的大腦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那么在某種程度上,AI 也將能夠“學會”人類所能學的一切。這不是一個玄想,而是對當前 AI 能力發展的延伸推論。
他并未聲稱 AI 已經無所不能,而是提醒人們,它的速度、它的潛力,正在超越我們想象的邊界。當一個數字系統可以生成語言、撰寫代碼、分析情緒,甚至提出策略,人類的相對優勢正在快速壓縮。我們對“智能”的壟斷地位正在失守,而大多數人對此尚未形成真正的危機感。
技能過時、職業重構,我們準備好了嗎?
隨著 AI 的能力邊界不斷擴展,Ilya 提出的另一個重要命題是:哪些技能還重要?哪些技能將變得無關緊要?
這是一場現實而殘酷的清算。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和“積累經驗”,正在被重新定義。從編程、寫作、翻譯、設計,到數據分析、法律咨詢,AI 正逐步進入人類的主流勞動領域。過去我們強調“與 AI 協作”,而這次他警告:這可能還不夠。因為未來的 AI,不僅是工具使用者,更是工具創造者。它不再只是“輔助”,而是“全面替代”的潛在主體。
無法回避的參與者,而非遙遠的技術
Ilya 引用了那句著名的話:“你或許不關心政治,但政治會關心你。”然后他補充道:AI 更是如此。無論你是否關注它,是否主動使用它,AI 已經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從信息分發、招聘篩選到教育流程和知識生產,它不再是某個技術圈的熱詞,而是社會運行的新底層邏輯。
他強調,哪怕是非技術背景的人,也無法置身事外。越早理解 AI 的能力邊界與潛在風險,越有可能在未來不被動搖其生存基礎。這不僅關乎競爭力,也關乎主動權。
我們是否有勇氣直面那個被壓抑的問題?
演講的最后,Ilya 并未給出解答。他沒有說我們該轉行、該學習哪些技能,也沒有提出某種對抗策略。他只是將最核心的問題擺到了聽眾面前:當 AI 終將能做我們能做的一切,我們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角色?我們還剩下什么是獨一無二的?又是否真的能把“善用 AI”轉化為優勢,而不是最后的幻想?
他提到,要嚴肅對待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面對更聰明的系統時,如何確認它說的是真話?這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倫理與制度問題,甚至是文明框架下的自我審視。
這場演講,并不激昂,卻極具分量。它沒有提供希望,卻給予思考。它不是終點的總結,而是起點的提醒。
演講原文(節選整理)
以下為 Ilya 在多倫多大學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內容,已整理為自然段落,建議結合上文細讀:
這不會是一場傳統的畢業演講,原因在于,現在的情況確實有些不同。如今你們即將離開校園,我們也正身處于一個極不尋常的時代。雖然很多人常這么說,但我認為這次是真的。
這次之所以真的不同,是因為人工智能。至少在我所了解的范圍內,AI 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這個概念。真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已經改變了。
這是我的切身體會,我覺得這是真的。當然,AI 的影響遠不止于此。我們的工作形式正在發生變化,它正以某種未知且不可預測的方式緩慢演變,而且這種變化尚未完全顯現。有些職業會更早受到影響,有些則稍晚一些。
如今的 AI,你可以上 Twitter 之類的平臺,看看它能做什么,人們又是如何評價它的。你可能會有所觸動。你會開始思考:哪些技能還重要?哪些技能可能變得無關緊要?于是這些疑問不斷浮現出來。
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與職業生涯?問題在于,AI 真的是前所未有且極端的。未來的 AI 會和現在完全不同,差別之大幾乎難以想象。
我們都已經體驗過 AI,跟電腦對話、電腦回應我們——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以前的電腦做不到這些,但現在它們可以。你對它說話,它能聽懂,也能回應你;甚至用語音回應,還能寫代碼,簡直瘋狂。
當然它還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還有許多缺陷。你也可以說,它仍需改進,但與此同時,它已經強大到足以激發我們的想象。它讓人遐想連篇,強大到讓我們不禁思考:假如有一天——也許是三年,也許是五年,也許十年后——AI 將會怎樣?
未來本就難以預料,但 AI 會持續進步,無論是緩慢還是迅猛。終有一日,它將能做我們能做的一切,不是部分,而是全部。只要我們能學的,它也能學,只要你能做的,它也能做到。
那我們憑什么這么肯定?我為什么如此確信?原因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大腦,而大腦,本質上就是一臺生物計算機。我們的大腦是一種生物計算機,那為什么數字計算機不能做到同樣的事呢?
這正是我們相信 AI 終將具備這些能力的原因。AI 是一臺數字計算機,它既然具備計算能力,也必將具備學習與適應的能力。
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我們又該如何面對?當計算機能完成我們所有的工作時,我們將如何定義“人類”的角色?這是一個極具戲劇性的問題,甚至令人震撼。
但這也只是巨大變革的一部分。我們還必須思考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整個人類——想用 AI 來做什么?是為了提高效率?促進經濟增長?投身科研?還是發展 AI 本身?
如果是后者,那么發展速度會變得極其迅猛,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會如此。這些變化將是極端的,甚至是難以想象的。
所以此刻,我想帶你們進入這種思維狀態——對未來的設想。AI 所帶來的這個極端而激進的未來圖景。這個圖景真的很難想象,甚至很難在情感上接受。連我自己有時候也難以置信。
但邏輯卻清晰地指向,這極有可能真的會發生。
那么,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該怎么做?又該如何應對?
你知道,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你也許不關心政治,但政治會關心你。”AI 更是如此,甚至更加直接。
尤其是現在,僅僅是使用最先進的 AI,你就會獲得一種直覺,一種對未來的預感。隨著 AI 的不斷進步,一年、兩年、三年之后,這種預感會越來越強烈。現在我們討論的某些事情,屆時將不再是想象,而是現實。
最終,再多的文章與解釋,也比不上我們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尤其當我們面對那些非常聰明的、超級智能的 AI 時。
未來,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一個關鍵問題:如何確保 AI 說的就是它真正“想說”的,而不是假裝成別的東西。
我現在講的內容其實非常濃縮,在很短時間內壓縮了大量信息,信息密度極高。
但總的來說,只要我們認真觀察 AI 能做什么,而不是視而不見,那么在那個關鍵時刻,我們就會擁有足夠的動力去應對 AI 所帶來的巨大挑戰。
而這種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但如果我們能夠克服它,也將迎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回報。
同時,無論你是否愿意,你的生活都將被 AI 深刻影響,而且是非常深刻地影響。
所以,請關注它,認真看清它,激發我們去面對、去解決問題的能量。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就講到這里。非常感謝大家。
本文由「AI 范兒」出品
我每天都在更新,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對你有用,
那我們就加個關注、交個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