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初三,太監楊英,少保兼太子少傅、戶部尚書夏原吉,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呂震三人捧著大行皇帝遺詔,出紫禁城午門,直奔盧溝橋而去。三人如此勞師動眾,自然是因帝國的繼承人,從南京風塵仆仆而來的皇太子朱瞻基已抵達京師外圍。隨即朱瞻基在文武百官的護衛下,從長安右門入宮,入仁智殿在大行皇帝梓宮前哭拜。
眼見皇太子平安回京,自張皇后,到鄭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這兩位監國親王,再到滿朝文武,無不松了一口氣。
皇太子朱瞻基劇照
![]()
次日,朱瞻基召見武將之首英國公張輔,命他解除京師戒嚴。這位靖難元勛面露難色,委婉的表示坊間傳言您那位二叔可能會有所動作,還是小心為妙。事實上朱瞻基回程時,傳言漢王朱高煦曾意圖半道截殺,因大侄子動作過快才沒能建功。是以張輔有此擔心實屬正常。可朱瞻基灑然表示天命在我,不妨事。
“壬寅,初大行皇帝上賓,外間稍稍有聞。時上未至北京,喧傳高煦欲舉犯闕,人心讻讻。及上還始定,而京師戒嚴已久。上至之明日,召英國公張輔等諭之曰:‘山陵之期尚遠。今天氣炎熱,戒嚴甚久。將士煩勞,其悉輙之。’輔等對曰:‘殿下未正大位,軍衛未可撤。’上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遂解戒嚴。”(《明宣宗實錄》)
果然,皇位轉移期間,漢王朱高煦并無不臣之舉。然而世事難料,一年后漢王在藩地樂安州舉旗造反。令人大跌眼鏡得是,這位曾被明成祖盛贊“類己”的靖難名將,起兵不足一月便被朝廷平定了。
據史料記載,朱高煦處處與父皇為榜樣,連造反的口號都學了個十足十,意圖打造靖難第二,為何兩者結局會相去甚遠呢?
挑戰者:燕王朱棣與漢王朱高煦
明太祖朱元璋這人,你說他猜忌心重也好,深受小農思想荼毒也罷,對從龍功臣有所防范,對自家子侄卻極其信任。自洪武中期起,“封邦建國,藩屏帝室”成為他的核心執政理念之一,將諸子分封諸地,各掌重兵,既壓彈地方,又抵御外族。
事實上這一思想在洪武三年(1370年)第一次大封宗室便已初顯,洪武十一年(1378年)起諸王相繼之國,開始實施。經歷“胡惟庸案”、“藍玉案”等清洗開國元勛的大案后,這一思想成為國策,藩王的權勢也隨之到達巔峰。
朱棣作為其嫡四子,自然是這一國策的重要參與者。他在洪武三年四月受封燕王,是第一批冊封的藩王。洪武十三年(1379年)三月,正式攜帶家眷之國北平。
此時北平有一個人正等著朱棣,他便是燕王的老泰山:魏國公徐達。徐達乃大明開國第一武臣,燕王妃徐氏為其嫡長女,自洪武六年(1373年)起長期鎮守北平,連北平城和燕王府都是他一手督造的。
魏國公徐達劇照
![]()
朱棣與老泰山共處五年,他的軍事才能可以說是徐達手把手教導出來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達在北平去世,享年54歲。順便說一句,“燒鵝傳說”只是野史,畢竟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但千里送燒鵝純屬腦子有坑。
“己未……太傅魏國公徐達薨。達,鳳陽人,家世農業,長身偉貌,剛毅英武……上嘗稱之曰:‘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忠志無疵,昭明乎日月,惟大將軍一人而已。’及今上開國北平,命達練兵鎮守,達于今上為后父,恩遇甚厚,每朝見,愈恭謹謙下,應對舉止,不敢毫發失禮。今上每敕諭將士,必以達為訓。其在軍中,日延禮儒士,說古兵法,及將帥行事,親折其是非成敗,莫不心服。至料敵制勝,與漢、唐名將等,而忠義仁厚過之,故能輔成帝業,為開國功臣第一。”(《明太祖實錄》)
徐達死后,鎮守北平的重任便交到朱棣手上,作為九大塞王之一,時常率軍征戰大漠,與諸多將領有過交集。比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燕王生平第一次親率大軍出征,對象為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潁國公傅友德充當其副手。洪武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燕山三護衛官軍兩次征討首鼠兩端的朵顏三衛。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和三哥晉王朱棡一起統兵大舉出塞。
也正因此配屬的燕山三護衛屬于明軍精銳,北平諸衛及北平、遼東都司諸王也受其節制。早先還有一個晉王可以和他分庭抗禮,甚至壓他一頭,待朱棡病逝,他成為北方防線上的絕對王者。
燕王朱棣劇照
![]()
自洪武十三年之國,至建文元年起兵靖難,燕王朱棣在北平經營近20年,旗下燕山三護衛戰功赫赫,本身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又在北平都司各衛所中威信極高。所以他在打出靖難旗號之后,龍虎衛千戶陳珪、密云衛指揮僉事鄭亨、濟川衛指揮僉事李彬等,明知燕軍與朝廷實力相差懸殊,卻義無反顧的投入燕王懷抱,使得燕軍可以迅速滾雪球。
而漢王朱高煦呢。
作為燕王嫡次子的他,幼時與兄長、堂兄弟們一道在京師就學,實錄稱其“狡黠狠愎”,不為皇祖父所喜。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才受封高陽王,只是普通郡王,而非藩王,身邊只有少量扈從,沒有三護衛,自然也不會安排他去練兵。
基于王敗寇的因素,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的功勞幾乎被抹除殆盡,雖然承認他隨侍與父王之側,卻以丑角形象現身。好在不存在歷史包袱的《明史紀事本末》、《明史》等給予了他一個相對公正的評價。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于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只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于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明史·諸王傳三》)
但離他生活的時代已過去數百年,也僅限于此了,更多細節沒法還原。可即便從現存記載來看,朱高煦本身非常勇武,且戰場嗅覺極其敏感,能抓住時機多次挽救父王于危難之中。
阿越猜測,他這一身本領,除自身天賦外,離不開乃父燕王朱棣的教導。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也不會僅限于現有史料記載的那些,畢竟連朱棣都不禁要感慨“類己”,在稱帝之后于立儲一事上有過動搖。足見其武力之豐沛。
也正因此靖難之后,他身邊形成了一個以靖難第一功臣淇國公丘福、駙馬都尉王寧為首的漢王黨,實力之盛堪與以文官為主的太子黨打擂臺。
單就他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而言,朱高煦的名將之路堪稱通途,且軍中關系網深厚,甚至比靖難前的朱棣條件更優渥。關鍵在于靖難之后他離開軍隊太久了。
漢王朱高煦劇照
![]()
永樂元年(1403年)的開平之役是他最后一次獨立領兵。次年被召回南京,受封漢王,最初的藩地為云南省云南府(今云南昆明)。
按照明成祖給他的既定規劃,目的是讓他去與世鎮云南的西平侯沐家打擂臺。不同于岷王朱楩這個繡花枕頭,憑借他今上嫡子、靖難名將的身份極大可能與沐家第三代沐晟打得有來有回,甚至壓對方一頭。
所以只要他肯退一步,老老實實地去云南,不僅可以在父皇面前刷同情分,讓父皇自感內疚,還可以拿到云南都司的指揮權,并在接下來的征安南中發揮重大作用,給自己建立一個安定的后方。如此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與大哥作斗爭,實屬以退為進的妙棋。
結果呢,打死都不愿去,在父皇面前大失印象分,還把自己的命運完全交到父皇手中,成為其牽制大哥的一枚棋子。即便坐擁由大寧前衛、濟州衛和天策衛改建的漢府三護衛也是枉然。
永樂十四年(1416年),因為“陰蓄異志”,遭到削藩,左右二護衛丟失,只保留了青州中護衛,而其本人,因為奪嫡失敗,先是被強行要求之國青州,后進一步被貶往城小墻矮,“近畿之地,一旦有變,可朝發而夕擒”的樂安州(今山東惠民縣)。
也即是說,自永樂二年起,朱高煦便以退出軍事行列,這種事情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何況荒廢了二十幾年,那怕天賦再高、能力再強,也會變得生疏,重新撿起來很容易搞成夾生飯。而丘福、王寧等漢王黨人,在奪嫡之爭中被明成祖一一拔除,隨著老人故去,自己長期脫離一線,靖難積攢起來的聲望也早已煙消云散,軍中再無鐵桿。
守擂者:建文帝朱允炆與明宣宗朱瞻基
說完燕王朱棣與漢王朱高煦這對挑戰者的對比,再來看建文帝朱允炆于明宣宗朱瞻基這對守擂者。
孫輩之中,早夭的朱雄英堪稱明太祖的大寶貝,享受這與眾不同的特殊待遇,即便自始至終沒能成為皇太孫,但去世后老爺子打破郡王與親王的界限,特地追封其為虞王。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
相較而言朱允炆這個太子次子,享受的資源要弱很多。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突然去世,老爺子遭深度考量各種因素后,萬般無奈之下才立他為皇太孫。
此時明太祖已六十有五,雖然身子骨還行,但今天不知道明天,故對皇太孫的培養多少有些急功近利。為確保他能順利即位,不得不對此前的太子系武將班底痛下殺手,歷經藍玉案及其余波,包括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涼國公藍玉在內的開國勛貴幾乎被清掃一空。
雖然也給朱允炆留下了諸如曹國公李景隆、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少數武將班底,可此時儲君身邊的文武平衡已然被打破,圍繞在他身邊的,主要是代表江南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團成員。
朱棣起兵靖難再怎么被人詬病,但阿越認為他有一句話真沒說錯,圍繞在朱允炆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人的確是“奸臣”,結果卻被包裝成了政治家、殉道者。
按照史書記載二人深受老皇帝信任,屬于留個皇太孫的肱股之臣,如此人物必然熟讀經史子集,不可能不清楚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明知洪武后期,藩王們手握重兵,又有如此多殷鑒在前,即便要削藩也因知曉當徐徐圖之。結果呢,建文帝剛即位,就急哄哄的蠱惑皇帝削藩,而且采用手段酷虐的暴力削藩,幾乎不給藩王們活路,這是生怕他們不造反是吧。
只能說,因為朱允炆是在皇祖父晚年才被確立為繼承人,雖然也得到了盡心培養,但這一過程處處透露著急功近利的做法,以至于帝王之術沒能學到家,身邊又沒有可靠的顧命大臣輔佐,導致先天不足。
同為皇太孫的出身的朱瞻基所享受的待遇截然不同。
一句“好圣孫”,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在皇祖父明成祖朱棣心中的地位。
永樂五年(1407年),九歲的朱瞻基出閣讀書,明成祖安排自己的第一謀臣“黑衣宰相”太子少師姚廣孝,會同翰林院侍詔魯瑄、鄭禮等一同授課。同時把他帶在身邊親自教導。
皇太子朱瞻基劇照
![]()
比如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巡幸北京,準備第一次親征漠北,命朱瞻基隨行。次年二月,正式舉兵北上,臨行前安排年僅12歲的皇長孫留守北京,要求他每天駕臨奉天門左視事,并將北京行在各衙門“六品以下及考滿起復,例應升降復職,及對品改用常選官撥用吏典,俱循例啟皇長孫施行。其武選行在五軍都督府,及行后軍都督府所屬衙門,例應襲替優給升降者,行在兵部亦循例啟皇長孫施行。”
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冊立皇太孫后,對其的培養更進一步。在兵部尚書金忠等人的建議下,從隸應天府及江北鳳陽滁和等府州,北京、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四川、湖廣境內,選民間子弟年十七至二十勇健有才藝者,于永樂十三年組建規模龐大、供皇太孫練兵之用的幼軍:府軍前衛。
可以說朱棣吸取了前代的教訓,對朱瞻基這位第三代接班人的培養,具有長遠規劃,文武兩手都抓,甚至為了讓他體驗疆場氛圍,永樂十二年三月第二次親征漠北時,還把年僅16歲的皇太孫也給帶上了。
“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行。先是,上謂侍臣曰:‘朕長孫聰明英銳,勇智過人。今肅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歷行陣,見將士之勞苦,知征伐之不易。’”(《明太宗實錄》)
正是這種培養讓朱瞻基成長為文武全才的優良繼承人,何況因明仁宗在位短暫,朱瞻基稱帝后三楊、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名臣都得以在他麾下聽用,對政治局勢的把控,遠非建文帝君臣所能比擬。
虎頭蛇尾的漢王之亂
宣德元年八月初一,漢王朱高煦在藩地樂安州舉起反叛。然而其叛亂后的操作實在令人大跌眼鏡,以至于讓大侄子有充分的時間完成相關部署,最終讓漢王之亂演變為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
明宣宗著甲劇照
![]()
八月初二,明宣宗調鎮守大同的武安侯鄭亨回京護駕。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初四,明宣宗派指揮黃讓、內官譚順趕往淮安,“協助”平江伯陳瑄鎮守兩淮。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初六,叛亂都已經過去六天,漢王依然在樂安,大軍未動,反而選擇與朝廷打口水仗,派遣百戶陳剛入京言事,宣稱明仁宗、明宣宗父子變亂祖制,聽信奸臣之言,自己迫不得已才起兵靖難。
“是月(八月)丁卯,高煦遣百戶陳剛赍奏言仁宗皇帝不當違洪武、永樂舊制,與文臣誥敕、封贈。謂上不當修理南巡席殿等事,為朝廷過。遂斥二、三大臣為奸臣,而指夏原吉為首,并索誅之。末為危語,以撼朝廷。又為書諭京師公、侯、大臣,指斥乘輿,索誅奸臣,造誣飾詐,極其詆毀。且言已分兵守要害,以防奸臣之逸。”(《明宣宗實錄》)
明宣宗據此昭告天下,宣稱朱高煦謀反,將其廢為庶人。
初八,明宣宗宣告將御駕親征,并調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太監劉順等率兵二萬為前鋒,命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初十,明宣宗祭告太廟,隨即正式親征。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十二日,明宣宗駐蹕水河鋪(地點不詳,估計在天津境內)。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十六日,明宣宗駐蹕流河驛(在河北青縣東北流河鎮,衛河西岸)。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
十七日,明宣宗進抵興濟縣(今河北滄縣興濟鎮)。漢王在樂安,大軍未動。眼見朝廷大軍壓境,漢王又有在樂安守到天荒地老的架勢,手底下將領抵不住壓力,脫身投奔皇帝,和盤托出漢王的部署。
十九日,明宣宗車駕至鹽山縣。鹽山緊鄰山東,再進一步便是滄州最南端的慶云,離樂安州只有咫尺之遙。然而朱高煦依然我自巋然不動,繼續守在樂安,大軍未動。
漢王朱高煦劇照
![]()
二十日清晨,經過連夜跋涉,朝廷大軍進抵樂安城下,將樂安城團團圍住,明宣宗駐蹕城北。已成困獸的朱高煦,既不投降,也不趁敵軍立足未穩出城反擊,而是率眾在城墻上作勢欲撲,搞假動作嚇唬人。
二十一日,明宣宗改駐蹕樂安城南。承受不住壓力的朱高煦竟打算出城投降,其手下偽太師王斌等人極力勸阻,但無法改變漢王殿下的決心,漢王之亂就此告終。
阿越說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建文帝受到的培養及身邊的執政團隊并不完善,上臺后又確確實實變亂祖制,特別是將文官的最高品級從正二品提升為正一品,又一口氣廢掉周、齊、代、岷四王,逼死湘王。令宗室人人自危,勛貴個個不滿。在這種背景下,宗室也好,勛貴也罷,必然會有人起兵對抗朝廷。
而燕王朱棣長期征戰武藝早已磨練到家,在北方頗有威望,身后又有賢妃徐氏、世子朱高熾托舉,最終乘風而起,成為時事造就的英雄。
朱瞻基自幼受到精心培養,本身文武兼備,不說將祖父的能力學了個十成十,也有七八分,人稱“小太宗”,帝王心術端的厲害。即位后,狠下力氣去維護宗室元老和文臣武將之間的關系與平衡,身邊又有賢臣良將輔佐,建文帝這位堂伯的能力與他相比可謂是云壤之別。
漢王朱高煦呢,脫離軍隊二十余載,軍中影響早已消散殆盡,身邊無可用之人,完全孤掌難鳴,即便學父皇打出靖難旗號,失敗也是必然的。
漢庶人朱高煦劇照
![]()
但最讓人想不通的是朱高煦在叛亂是的表現。
明朝共發生過四次宗王叛亂: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朱高煦的漢王之亂、朱寘鐇(音zhìfán)安化王之亂,和朱宸濠的寧王之亂。其他三次叛亂不管實力對比如何,宗王在暴起發難之后,都第一時間掌控藩城,并積極向外拓展生存空間,以期奪得最終勝利。
漢王之亂呢,朱高煦叛亂后始終按兵不動,安安分分地待在安樂州,靜等大侄子打上門來,完全沒有半點叛亂該有的樣子。如此反常,令阿越不得不懷疑這其中是否存在什么貓膩,他是不是屬于“被迫營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