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企業頻繁被質疑的商業化問題正愈加凸顯。從創始之初就對標OpenAI,商業化方向直指B端、G端的智譜AI,如今正面臨這樣的難題。
《職場Bonus》獨家獲悉,智譜AI COO張帆[1]將于6月底離職,在AI Agent領域繼續創業。今年年初,智譜商業化部門曾發生過一次變化:進行了小規模的“人員流動”,張鵬和張帆雖仍共同負責商業化,但各自手下管理的業務經歷了打散重組,具體劃分方式不再按照ToB/ToG的邏輯。
針對張帆離職創業一事,《職場Bonus》向智譜AI求證,其公關回應稱:“張帆離開后的創業項目也是智譜MaaS(模型即服務)平臺生態的一份子,幫助智譜模型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轉化,其新項目已獲得智譜的投資支持。智譜目前將訓練下一代基座模型視為最高優戰略,專注于持續提升模型性能,并通過MaaS平臺向外輸出模型智能及拓展商業化,重點培育MaaS平臺的商業應用生態及創新的Agent生態。”
除了商業化側的人事變動外,有信源指出智譜AI院負責人東昱曉[2]已于去年年底離職,且智譜AI院從按照大團隊的整體技術規劃,變成了以各自小單元博士生為主導的小專項課題研究。但這一說法遭到智譜公關的否認,并稱內部通訊軟件中仍有前者賬號。
《職場Bonus》獲悉,此前智譜AI內部的幾位核心人員曾為:唐杰、東昱曉、張鵬、張帆、張闊。結合此前的人事公開信息,我們在下圖中做了更為詳細的關鍵人物梳理。
![]()
據《智能涌現》消息,智譜負責融資的VP張闊于今年1月底離職。知情人士告訴《職場Bonus》,張闊走后,智譜目前較難拿到市場上新的融資。據公開消息,2025年至今,智譜獲得了杭州、珠海、成都三地國資共計18億元的戰略投資。
去年以來,智譜AI核心人員出走,智譜的模型能力和融資計劃均慢下了腳步。智譜和身后的AI六小龍們的商業化問題,未來將該如何破局?
[1] 張帆,智能技術領域的連續創業者,在汽車、旅游、企服等多個領域有超過十年智能技術的產業落地經驗,曾任大搜車集團CTO,創立元因智能任CEO,創立妙計旅行任CEO,也曾在字節,騰訊,搜狗從事技術管理工作。
[2] 東昱曉,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知識工程實驗室(KEG)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圖機器學習、預訓練模型和社交網絡。
商業化之問,ToB MaaS之難╱ 01
核心人員出走,模型能力進展緩慢 ╱ 02
下一個商湯? ╱ 03
商業化之問,ToB MaaS之難
《職場Bonus》獨家獲悉,今年年初,智譜商業化部門曾發生過一次變化:進行了小規模的“人員流動”,張鵬和張帆雖仍共同負責商業化,但各自手下管理的業務經歷了打散重組,具體劃分方式不再按照ToB/ToG的邏輯:
CEO張鵬管部分業務+分公司;
COO張帆分管部分業務+區域分公司。
相關人士分析稱,這樣調整或許是為了方便落地地方政府項目,保障交付效率。
AI領域的B端市場曾被業內人視為形成收入閉環的關鍵,智譜創立之初就瞄準國內B端市場。
重組業務前,張帆負責的是智譜的B端業務,張鵬負責政府、軍工以及海外業務。內部人士告訴《職場Bonus》,張帆離開后,智譜基本要放棄企業服務的規模化,核心做政府項目。而后者,或直接導致人力承接項目定制。“中標越多,反而可能會帶來更多虧損。”
但AI領域,國內的B端[3]市場不好做已成為共識。去年,DeepSeek拉響API價格戰,使得大模型服務商們從“小B”訂單獲得的收入并不算多,紛紛轉戰“大B”市場。
一方面,國內甲方的真需求在變少。一位業內人士稱:“現在許多來自企業端的項目,客戶往往不是因為需求買單,而是因為運作、招商。”若大模型服務商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不涉及到企業的痛點,不僅企業給到的預算不多,往往項目的需求也不清晰,這就會導致項目頻繁返工,工期延長,人力成本升高。
研發成本投入方面,內部人士告訴《職場Bonus》,智譜目前發展到800~1000人規模,商業化團隊人數占據了總人數的1/2。但官方否認了這一說法,稱“研發占比70%以上,業務部門也有很多專業的研發人員。”
另一方面,大模型服務商之間也存在內卷。
一個典型的現象是:為了拿到訂單,模型服務商只能一邊“夸下海口”,一邊壓低價格,但最后項目的質量往往差強人意。《職場Bonus》從內部人士處獲悉,2024年,某另一獨角獸企業低價拿下了一個招投標項目,但項目落地階段,才發現該企業的技術并不夠承接該項目方的需求,后轉由智譜接盤。
在毛利率對外并不明朗的情況下,一位知情人稱,“目前賬單會面臨著賬期長,甚至死賬的風險。”不過一位智譜員工表示并未覺察這種現象。據《財經雜志》報道,智譜AI在2024年收入達到3億元,但同期虧損卻高達約20億元。
而今年春節,DeepSeek-R1的發布,更使智譜的商業化空間受到擠壓。《職場Bonus》從另一家同為做大B服務商的從業者處得知,現在定制化項目的客戶心智也都在向用DeepSeek的模型靠攏,這使智譜這樣的企業拿單難上加難。
[3] 市場上的B端訂單分為兩種:大B和小B。大B,一般指的是乙方要承接大的定制化訂單,這種訂單的優點在于,項目成交額高,在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但大B訂單的劣勢也很明顯,乙方公司需要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成本高。小B訂單指的是規模化的企業服務,如接服務商提供的API、云服務等。小B訂單的優勢在于容易形成規模化,成本低,劣勢在于訂單成交額往往不高。
核心人員出走,模型能力進展緩慢
商業化受阻的原因之一,也包括技術的階段性瓶頸。
最直觀的表現是,智譜AI基礎大模型最后一次更新停止在2024年12月發布深度推理模型GLM-Zero-Preview。今年年初到現在,智譜并沒有發什么新模型。
而在日新月異的AI領域,一個殘酷的事實是:不前進,近乎等于落后。
據SuperCLUE測評數據,無論是智譜的基礎模型表現、推理模型表現,還是開源模型能力,都不算是頭部,甚至落后于同樣為“AI六小龍”的月之暗面和階躍星辰。
![]()
![]()
DeepSeek發布R1之前,關于“大模型開源還是閉源”的討論甚囂塵上。2024年4月,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公開表示“開源模型會越來越落后”。智譜、月之暗面、階躍星辰都曾是閉源模型的支持者。
DeepSeek-R1的發布,打破了閉源模型們的“幻想”:DeepSeek-R1不僅以極低的成本,訓練出了對標GPT-4模型能力的模型,開源了技術細節,還做到了基于MIT協議開源,允許開發者自由使用、修改及商用,無需額外授權。
更強的模型開源,并且開發者能直接拿來使用——這使得閉源模型優勢不再。曾經的AI六小龍們一時間都亂了陣腳,陷入“迷茫期”。
從對外表現上來看,今年的大模型廠商們,一方面把宣推的重點放在了產品上;另一方面,廠商們在技術端的進展愈發“低調”,并“被推著”開源自己的部分模型。
2025年,智譜的新動作只有發布了開源的GLM-4-32B-0414系列模型,階躍星辰開源了和吉利汽車集團合作的語音交互模型Step-Audio和視頻生成模型Step-Video-T2V,百度則計劃在2025年6月30日開源其文心大模型4.5系等。
業內人士告訴《職場Bonus》,來到2025年,大模型獨角獸企業們面臨著新一輪的融資壓力,技術上的投入大家不敢再冒進;另一方面,追趕上DeepSeek不僅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以及人力、物力、財力,R2發布在即,大家都在等。
“智譜內部還是很重視技術的,”一位內部員工告訴《職場Bonus》,“大家都跟著著急,最近智譜在大量招聘算法人才,追趕阿里的通義千問和DeepSeek。”
下一個商湯?
2025年4月,智譜AI正式在北京證監局完成IPO輔導備案,成為“大模型六小龍”中首家啟動上市進程的企業。
在曾經的“AI四小龍”里,商湯是第一家實現IPO的企業。其作為學院派出身、核心業務聚焦定制化項目的傳統AI領域 “先行者”,與智譜之間存在著耐人尋味的對照。
智譜會是下一個商湯嗎?
兩家企業在早期均由在學術界、業界頗具影響力的領軍教授坐鎮:商湯科技曾由香港中文大學湯曉鷗教授牽頭,智譜AI則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唐杰教授掌舵。創立之初,商湯和智譜的核心成員也都以二位教授的師生班底為主。
然而,學術光環與商業成功之間并非天然互通。
學術派企業的獨特氣質,在商湯身上曾顯現出矛盾性。《職場Bonus》從內部人士處獲悉,因為重視學術的底色,商湯一度被稱為“論文工廠”——企業上上下下沉迷研究、發論文,造成了后來的大模型產品“商量SenseChat”內測10個月都沒有發布,只是因為“發布了又不能發論文,沒有人關心它”。
這種“重研究輕落地”的傾向,暴露出學術與商業邏輯的深層沖突。
也有智譜內部員工告訴《職場Bonus》,智譜對待清華系員工和對待社招員工完全不一樣:“清華系員工吃的是海底撈的自熱飯,喝的是巴黎水,而普通員工只有企業在購物平臺上低價按斤計價的廉價小吃。”
似乎是為了避免被“學術派”的特點詬病,智譜選擇了另一條路徑:從創立伊始便主動擁抱商業化。智譜AI的CEO張鵬曾表示,公司成立之初就帶著技術和客戶入場,懂國內的To B市場,知道用什么樣的產品做B端的商業化。
但殊途同歸的是,兩家公司的商業化矛頭均直指成本高昂的定制化業務。但不同的是,早期商湯科技的毛利就達到56.5%。
![]()
為了挽回巨額的虧損,今年,商湯正在轉型產品化。(《職場Bonus》持續關注,歡迎加作者微信cjhh0830交流)而智譜早有產品端的布局,智譜COO張帆曾對媒體表示,智譜的C端產品智譜清言,預計2024年收入超過千萬元。
另一方面,據知情人士透露,商湯內部處于整改的時期,組織端仍有諸多弊病。智譜則不然,作為初創公司,內部員工士氣正足,組織調動相對靈活。但也有內部員工告訴《職場Bonus》,智譜有的部門內部管理水平不高,會有領導權力重疊的情況出現。“有時干活還要擔心別得罪了其他部門領導。”
上市前夕,智譜或需在商業化和模型能力突破上給市場更新答卷。眼下能做的,或許是先補齊有共同AGI目標、能帶兵打仗的核心人才,并迅速重建組織力。
采訪、撰文|陳佳惠
編輯|陳桐
排版|段春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