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化名人之中,我國的屈原是最有影響的人之一。鑒于此,世界和平理事會在1953年鄭重地宣布,把屈原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
這一殊榮,不僅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更凸顯了屈原在中國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一影響,已經歷了近2300年的滄桑歲月。
在這近2300年的滄桑歲月中,這位文化巨擘以其卓越的文學造詣,開辟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新道路,成為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他不但獨創了“楚辭”這一文體,還率先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寫作傳統。其傳世佳作如《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
除此之外,屈原還被人們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作為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不僅因其經典的作品流芳百世,更是以其偉大的人格魅力震撼人心。
他一生心系祖國,關愛天下蒼生,哀嘆當下民眾生活的艱辛。為此,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即便是九死一生,他亦矢志不渝,無怨無悔。
![]()
可即便他懷揣為國為民的偉大夢想,他還是觸碰到了楚國貴族的利益,最終被小人構陷,先后被流放到了漢北和沅湘流域等地。
在流放的過程中,他看到了自己為國為民的大夢難以實現,便毅然決然地一躍而起,投入汨羅江那滾滾的碧濤之中,以死明志,其悲壯之舉,令人扼腕嘆息。
所以,當他離開這個世界之時,楚國舉國上下,盡皆沉浸于悲痛之中。而他的離去,亦成為了千萬人心中難以抹去的傷痛。
所以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在他投身于滾滾江水的地方,人們用包粽子、擲粽入江的方式,防止他的軀體被那饑餓的魚群所吞食。
而這一傳統,被楚國人民一年一年地傳了下來,最后竟傳遍了中華大地,還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歲月,直至今日。
為了緬懷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人們都會包粽子、劃龍舟,以各種形式的活動來紀念他。后來,詩歌也成了人們表達哀思的一種重要途徑。
![]()
兩千多年來,關于紀念屈原的詩歌,多如繁星,在文學的夜空中熠熠生輝,璀璨奪目。
然而,在這繁星之中,哪一顆最為明亮?哪一首最能表達我們的哀愁與懷念呢?許多人首推陸龜蒙的《離騷》。
陸龜蒙是一位卓越的農學家兼文學家,他的詩作多以描繪自然、詠嘆物象為主,但這首紀念屈原的《離騷》卻是影響巨大,因此即便歷經千年,也仍難以有人超越。
陸龜蒙的《離騷》雖僅二十字,卻字字珠璣,勝過千言萬語。其獨特的寫法,精練的語言,以及深邃的思想,都高度地概括了屈原一生的貢獻與功績,讀來令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其詩如下:
離騷
【唐】陸龜蒙
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
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意譯:
屈原胸懷壯志,心系蒼生,將憂國憂民的情懷融入了《天問》、《招魂》等不朽詩篇,字里行間盡顯其崇高理想與關心天下的大愛。
![]()
然而,盡管貢獻巨大,卻因奸佞橫行,他的忠心與志向卻難以讓君王知曉。于是,屈原心中流淌的至美言辭與愿景,匯聚成了滔滔不絕的千言萬語,化作流傳千年的瑰麗詩行。
不過,這些璀璨的詩篇,卻也未能抵擋住奸臣小人的讒言詆毀。他們肆無忌憚地排擠打壓,使得屈原的美好愿景被無盡的惡語所淹沒,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深度賞析
在開篇的“天問復招魂”中,“天問”一詞指的是屈原的傳世佳作《天問》。屈原遭貶謫之后,目睹楚國歷代先王的宗廟及王室公卿祠堂中的壁畫與各類圖案。
心中憤懣之情油然而生,遂揮毫而就,寫下了長篇詩作《天問》,并將其鐫刻于墻壁之上。
“招魂”指屈原的《招魂》一詩,此詩獨具特色,它模仿民間招魂習俗,蘊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據傳,此詩乃屈原為“呼喚楚懷王的靈魂重返故國”的作品。
![]()
《天問》與《招魂》兩部杰作,猶如屈原對楚國深情厚誼的熾熱宣言。但詩人雖有這兩首千古名篇,卻“無因徹帝閽”,即他的忠心與志向難以傳達到楚王的耳朵及心里。
緊接著的“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兩句,更深刻地揭示忠臣的肺腑之言,即便有千句萬句,即便有利于家國萬世,若無楚王與權貴的采納,也是枉然。
反過來再看那些奸佞小人的讒言佞語,卻能冠冕堂皇、大行其道,深得楚王歡心,此景此情,豈能不令人痛心疾首?
事實正如屈原所說,無論是昔日的楚懷王,抑或是后來即位的頃襄王,皆被秦國的張儀離間,又被奸臣鄭秀等人魅惑,使得能抗擊秦國的齊楚聯盟最終土崩瓦解。
總之,屈原的一片丹心,以楚君為首的統治階級視而不見,而奸佞小人的甜言蜜語,讓他們深信不疑。這使得楚王忠奸不辨,一再將屈原流放。
因此,奸佞之徒的阿諛奉承,最終斷送了屈原的命運,也導致了楚國的覆滅,唯一得意洋洋的,只有秦國。
![]()
最終楚國郢都陷落,國家滅亡,屈原絕望至極。目睹這殘破的天下,目睹百姓生活在秦國鐵蹄之下,屈原心中生出了一種萬劫不復的感覺。
于是,那浪濤澎湃的汨羅江,變成了他靈魂的棲息地。它最終帶走了楚國昔日的輝煌,帶走了詩人那悲憫天下的心,也帶走了三閭大夫那不屈的壯志與夢想。
屈原輕撫著被風拂亂的須發,凝視著那奔騰不息的江水,他不再哀傷,不再絕望,亦不再微笑。
他深知歷史的洪流無法阻擋,于是選擇順應時勢,擁抱未來。這樣想著,屈原便毅然決然地躍入那洶涌澎湃的江水……
屈原一躍入江后,聞訊而來的楚國百姓迅速趕來施救。然而,盡管眾人拼盡全力,竭盡心智,卻終究未能挽回屈原的生命,甚至連他的遺體也未能尋回。
面對這無奈的結局,人們只得把糯米與紅棗包成粽子,灑入江中,喂飽那些饑餓的魚兒,避免屈原的遺體遭受到他們的傷害。
![]()
這一舉動人們年復一年地堅持了下來,最后竟流傳開來,成了五月初五的獨特習俗,并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在這首短短的四句詩中,詩人使用了雙關、夸張等各種表現手法,使得此詩言辭慷慨,情感飽滿,對比鮮明,有極其深邃的詩意與強烈的情感張力。
使其如同一篇意蘊深遠而又極有力的戰斗宣言,直指那些心懷叵測、蠱惑人心的奸佞之徒。
總之,陸龜蒙這首《離騷》借古諷今。它詠嘆了屈原的遭遇,斥罪了統治者偏聽讒言、排斥賢才的行徑,寓含詩人對時政的獨到見解及懷才不遇的深切悲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千家詩行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