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中國大地,四分五裂。
一個字來形容:亂。
首先是國內戰爭亂
這一年初,正是國共合作的高潮期,北伐軍勢如破竹,占領南京、上海、浙江,但以張作霖、孫傳芳為首的舊軍閥實力依然強勁,絕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北伐形勢并不十分明朗。
![]()
其次是國民黨內亂
眼看舊軍閥即將掃蕩,新秩序即將建立,蔣介石突然發難。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屠殺之血腥,震驚中外。
很快,蔣介石稱武漢國民政府已被共產黨控制,宣布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
蔣介石公開另立政府,屬于嚴重的分裂行為,武漢方面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集團當然絕不允許,立刻宣布開除蔣介石黨籍并予以通緝,武漢和南京公開分裂對峙,史稱“寧漢分裂”。
軍閥大敵當前,蔣介石和汪精衛卻兄弟鬩墻,武漢方面和南京方面,眼看就要火并一場。
還好在各方斡旋下,武漢和南京雖然劍拔弩張,卻始終未開戰。
再次是國共兩黨亂
此后,汪精衛和蔣介石仍不對付,雙方各自為戰,繼續出兵北伐。
但雙方還有一個共識,將槍口對準同一個敵人——中國共產黨。
7月15日,汪精衛緊步蔣介石后塵,宣布“分共”,大肆清洗共產黨勢力,史稱“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流血!流血!流血!國內一片白色恐怖,共產黨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
![]()
汪蔣角力,蔣介石被迫下野
國共合作徹底破裂,蔣介石卻和汪精衛達成“諒解”,汪精衛將國民政府遷往南京,雙方宣布只有一個國民政府,即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合流”。
然而,汪蔣終歸是同床異夢,明爭暗斗。很快,汪精衛聯合其他派系一番運作,迫使蔣介石下野。
蔣介石乃一代奸雄,何等野心,絕不服輸,國內黨內矛盾重重,他便轉向尋求外援。
蔣介石的求助目標是一頭真正的餓狼——日本。
東渡扶桑,蔣介石求娶宋美齡
1927年9月,蔣介石前往日本。
此行有兩大目標,一是求娶宋美齡,二是尋求日本支持。
這個時候,宋美齡的父親宋耀如已死,蔣宋二人的終身大事必須征得宋母倪桂珍的同意,而倪桂珍一向反對這門親事,因為蔣介石此人一向口碑不佳——他私生活混亂,追求宋美齡期間,仍有合法妻妾,而另一位大人物——孫中山的遺孀、宋美齡的二姐宋慶齡也不贊同。
但在蔣介石的死纏爛打下,加上宋藹齡的慫恿,蔣介石終于還是求得美齡歸,而他付出的代價主要有兩個,一是服從倪桂珍、宋美齡的要求,終身皈依基督教;二是刊發聲明,與原配發妻毛福梅離婚,與陳潔如、姚冶誠脫離關系。
![]()
東京密會,蔣介石謀求日本支持
在日本期間,蔣介石還有一項重要議程,密會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等日本軍政首腦。
當時國內北伐的主要阻礙是張作霖,張作霖背后有日本支持,如果日本堅定支持張作霖,北伐將遇到極大阻力,勢必要付出重大犧牲,而如果日本轉而支持蔣介石,非但有助于蔣介石重奪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領導權,還可以助力其完成國內統一大業。
蔣介石的算盤很精明,可日本人不傻,甚至比蔣介石更有野心。
此時的日本已經制定征服中國的大戰略,田中義一不久前剛向日本天皇上奏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奏折中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_那;欲征服支_那,必先征服滿蒙”,他絕不可能允許中國國內統一,給日本的侵華陰謀制造障礙。
田中義一試圖說服蔣介石,將重點放在反共,而非北伐上,他說:
“竊以為北伐軍不應急于北上,當務之急乃解決赤黨(共產黨),以南京為目標,統一長江為宗旨控制南方,否則赤黨重新崛起,日本絕不會袖手旁觀。一旦赤黨崛起,并在中國蔓延,將會有礙日本在華利益,影響日本國內政治傾向,進而危及我大日本之國體!”
蔣介石雖以共產黨為敵,對田中義一這番說辭卻不以為然。共產黨對我國民黨造成威脅也就罷了,怎能還能危及你日本國體?你們不過是擔心北伐威脅你們在東北地區的既得利益吧!
此時的蔣介石以完成統一為己任,絕不可能放棄北伐,他堅稱:
“中國如不能統一,則東亞不能安定……非從速完成北伐不可……日本不可再以腐敗軍閥(意指張作霖)為對象,應以求自由平等之國民黨為支持對象。”
從國家而言,張作霖作為奉系軍閥,是日本在中國扶植的代言人;從私人而言,田中義一與張作霖淵源極深,田中義一曾救過張作霖的命,兩人私交甚篤,田中義一甚至稱“張作霖如我弟弟”,當然不會改變立場支持蔣介石。
這次秘密會見不歡而散,蔣介石未能如愿以償博取到日本支持。
![]()
東山再起,蔣介石二次北伐
此次東渡日本,雖求取日本支持失敗,卻迎娶了宋美齡,蔣介石借此轉而尋求英美兩國支持,英美也看好蔣介石的實力,為抑制日本勢力在中國的發展,便重點扶持蔣介石。
汪精衛雖然把蔣介石趕下臺,但他的能力差的太遠,根本Hold不住局面,很快也跟著下野,并于1927年底宣布退出政壇,前往法國,國民黨陷入缺少領袖的局面。
得到強大外援的蔣介石很快東山再起,1928年1月復任國民黨革命軍總司令。
4月,蔣介石發布《告全黨同志及全國同胞書》,在徐州誓師北伐:
誓竭全力,冊勵軍心,會師前線,重申北伐,擁護中央,以固根本,震懾紛亂,以蘇民生。
國共合作破裂后,各自為戰的北伐軍終于有了新的統一領導,北伐戰火重燃,史稱“二次北伐”。
此時此刻,蔣介石的目標是結束軍閥混戰,統一中國,他是團結、進步、統一力量的代表。
![]()
求援日本,張宗昌引狼入室
4月9日,各路北伐軍發起全線總攻。
北伐軍的第一個目標是盤踞在山東的奉系軍閥張宗昌。
二次北伐如同北伐一樣,北伐軍進入山東后,一路攻城略地,勢不可擋。
張宗昌十分驚恐,趕緊派人向駐扎青島的日軍求援。
田中義一堅持強硬外交,此前曾為保護日本在華利益,尋找各種借口向山東增兵。
1927年5月28日北伐期間,因出現北伐軍毆打日本駐南京領事館官員現象,日本借口保護在華僑民,出兵4000人,占領了濟南,后來雖然撤兵,卻視濟南為戰略要地,時刻關注。
此次北伐軍進占濟南前的4月19日,日本又故技重施,田中義一以保護其在山東的僑民,再度派出第六師團5000士兵在青島登陸,隨時準備發動軍事行動。
日軍第六師團長福田彥助正愁沒有借口進入濟南,張宗昌卻送上門來讓他喜出望外,滿口答應幫忙,但要求將青島、濟南、龍口、煙臺等要地全部交給日軍負責“防守”。
張宗昌是出了名的“狗肉將軍”,哪知日軍的心思,狗急跳墻之下,全部答應了日軍要求。
福田彥助就這樣被“引狼入室”,率兵堂而皇之進入濟南。
北伐軍迅速迫近濟南,張宗昌向日軍求助,沒想到福田彥助卻當場食言,宣稱:
“日軍只管駐地防御,不便干涉中國內政,以免引發兩國外交爭端。”
張宗昌無計可施,倉皇逃跑,5月1日,北伐軍進入濟南。
![]()
擦槍走火,蔣介石步步退讓
5月2日,蔣介石進入濟南城。
蔣介石在城內視察軍情,發現日軍在城內到處布兵設防,還四處散發傳單,聲稱為保護日本在濟僑民安全,中國軍民不得靠近日軍駐地區域,否則一律槍殺。
蔣介石是一個堅決的愛國者,對日軍的蠻橫十分憤怒,他派人把日本駐濟南總領事請來總司令部談判,當面提出要求日軍撤除在濟南城內的一切防御工事,而日軍也確實很聽話,當晚便撤去鐵絲網、沙袋等軍事設施,一些日本僑民也陸續回到住處。
日軍的配合,形勢趨于緩和,讓蔣介石感到滿意,同時也放松了警惕。
但蔣介石也知道,日軍在濟南城內駐扎4000多人,誰也難以保證雙方不會擦槍走火,引發沖突,最好的局面還是讓日軍撤除濟南,因此他決定隱忍,派人與日軍秘密聯絡,表示愿意承擔日軍此次出兵濟南的軍費,條件是駐濟日軍撤回青島。
蔣介石當然知道日本人此次出兵濟南的目的,不是什么保護僑民,而是要阻止自己北伐,但他不想與日軍公開發生軍事沖突,畢竟當前首要目標是奉系軍閥張作霖,如果北伐軍貿然和日軍開戰,張作霖必定和日軍夾攻,屆時北伐軍腹背受敵,北伐事業很可能功虧一簣。
我們很難苛責蔣介石的選擇,畢竟在當時形勢下,換做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經外交斡旋,直接做出和日軍開戰的決定——至少無論是誰,都不能主動挑起中日雙方的軍事沖突。
![]()
但形勢不饒人,濟南的主動權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5月3日清晨,濟南城內熙熙攘攘,一片太平景象。
就在這片太平景象下,大變猝發。
上午9時許,北伐軍一名士兵經過日軍警戒區,被日軍射殺——事后查明,該士兵無槍械,無危險舉動,日軍無開槍事由;
上午10時,北伐軍某部奉命移防,途經日軍防區,遭遇日軍突然開槍攻擊;
與此同時,日軍直接攻擊北伐軍第40軍第3師第7團下屬兩個營,北伐軍被迫反擊;
日軍蓄意挑戰,北伐軍奮起反擊,雙方激烈交戰,各有損失,但北伐軍損失更重。
蔣介石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為避免兩國全面開戰,蔣介石傳令停止還擊,隨后派外交部長黃郛到日軍司令部交涉。
![]()
黃郛曾在日本留學,畢業于東京振武學校,跟蔣介石是同校同學,兩人曾結拜為兄弟,他在北洋年間曾任外交總長等職,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外交官。
1928年初,黃郛在蔣介石推薦下出任外交部長,剛一上任,他就秉承蔣介石之意,對發表了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和廢除以往與各國簽訂的不平條約等對外交往“六大原則”,頗有愛國獨立之氣。
黃郛來到日營,要見福田彥助,但福田根本不出面,他只見到日軍參謀長黑田。
黑田接見了黃郛,卻閉口不提日軍責任,蠻橫要求北伐軍停火,退出日軍警戒區。
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黃郛無計可施,只得回來后向蔣介石匯報。
蔣介石為顧全大局,嚴令北伐軍不許還擊,盡量避免沖突升級。
蔣介石不斷退讓,日軍卻得寸進尺,以武力迫使部分商埠區的北伐軍繳械,甚至直接派兵占領了外交部長辦公處,黃郛及其衛隊也被日軍繳械,不得不跑去北伐軍總部辦公。
蔣介石始終堅定一心求和,把目標放在北伐上,他認為“小不忍則亂大謀”,眼下的屈辱是為了換取北伐的成功和國內的統一,因此仍寄希望于外交交涉。
![]()
外交交涉,日軍步步緊逼
但蔣介石低估了日軍的野心,也低估了他們的無恥。
就在雙方停火交涉時,兩個日本士兵被北伐軍流彈擊中身亡,日軍立刻向北伐軍駐地大舉進攻。
當天深夜,日軍包圍山東省交涉公署,不由分說便綁了公署的工作人員,特派交涉員蔡公時與日軍據理力爭,提出與日本領事館交涉,也被日軍捆綁起來,勒令其下跪道歉。
蔡公時忍無可忍,破口大罵,怒斥日軍野蠻行徑,日軍惱羞成怒,殘忍地割掉蔡公時的耳朵、鼻子和舌頭,其他外交官員也爭相痛罵日軍,殘暴的日軍竟將蔡公時在內的18名外交人員全部槍殺!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日軍在我中華大地公然橫行,挑起戰事,殺戮軍民,甚至違反國際法,殘殺我國外交人員,其罪惡行徑人神共憤!
但蔣介石仍嚴令拒不還擊,還派外交部長黃郛前去交涉,而日軍方面卻并不下令停火。
![]()
蔣介石的步步退讓,顯然只能讓日軍氣焰更加囂張,更不把這個所謂“外交部長”放在眼里,黃郛到了日軍司令部,日軍拿給他一份所謂“調查報告”讓他簽字。
黃郛一看,報告里只講中國軍隊槍殺了一位日本軍曹,對日軍槍殺中國外交官一事只字未提,便拒絕簽字,但在日軍黑洞洞的槍口之下,黃郛不得已簽字了一個“閱”字后,才得以返回。
蔣介石仍不放棄外交斡旋,先后派出多名外交官前去談判,卻都吃了閉門羹,他又讓黃郛致電日本首相兼外務大臣田中義一,提出嚴正抗議,要求日軍停火并立刻撤退。
蔣介石這些所謂“努力”不過是自欺欺人,聊以自慰的手段,他很明白日軍的一些行動都出自日本政府的授權,甚至是出自田中義一的謀劃,此時向田中提出抗議無異于“與虎謀皮”。
果然,田中義一公然顛倒黑白,對外宣稱日軍在濟南的行動是對中國軍隊的還擊,是為了對中國軍隊挑戰的懲處,并決定從國內派陸軍第三師團迅速開往山東,為進一步的軍事行動作出準備。
此時傻子都知道日軍的真實意圖,他們既不向中國軍隊宣戰,也不與中國政府談判,無非是想借機將中國軍隊牽制在濟南動彈不得,無力繼續北伐,從而解除對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威脅。
![]()
五三慘案,濟南百姓慘遭殺戮
蔣介石陷入了真正的兩難境地。
自從政從軍以來,他還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困境。面對日軍步步緊逼,到底如何抉擇?
戰,一旦張作霖和日軍聯手,北伐軍毫無勝算;
和,日軍或堅持不許,或簽訂城下之盟,北伐大業均將受阻。
蔣介石思考了3天,也糾結了3天。
5月7日,蔣介石決定忍辱負重,不理會日本糾纏,率主力撤出濟南,繼續北伐,只留下幾千人的衛戍部隊,繼續與日軍對峙。
蔣介石出城后,才派人送給福田一封信,稱:
“自本月3日之不幸事件發生,本總司令以和平為重,嚴令所屬撤離貴軍所占區域。現在我各軍已一律離濟,繼續北伐,僅于城內留相當部隊,借維秩序。本總司令亦于本日出發,用特通知貴師團長查照,并盼嚴令貴軍立即停止2日以來一切特殊行動,俾得維持兩國固有之睦誼。”
![]()
從這封書信內容看,蔣介石的意圖是把精力放在北伐和統一上,不與日軍糾纏,但并非很多人想象那樣是放棄濟南,因為他仍留下數千部隊,濟南也并未被日軍占領。
蔣介石這招“釜底抽薪”讓日軍阻止其北伐的陰謀破產,日軍十分惱火,福田彥助跳腳道:
“糟了!北伐軍繼續北上,以后的事更難辦了!”
福田不甘失敗,向蔣介石發出最后通牒,提出“中國軍隊陣前繳械、撤出濟南及膠濟路沿線兩側20里外、嚴禁中國一切反日宣傳”等事項,并要求“12小時以內答復”。
這個所謂“最后通牒”,簡直無理之極,遭到北伐軍將領激烈抵制,但蔣介石仍然堅持“小不忍而亂大謀”那一套,除“中國軍隊陣前繳械”條,準備全部接受其他條款。
但蔣介石想不到“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日軍是頭喂不飽的餓狼,他們存心挑釁,壓根沒有西方的“契約精神”,也不講國際法,所謂“最后通牒”根本就是一紙空文,隨時可以撕毀。
5月8日,日軍趕走蔣介石派去的使者,悍然向濟南城內的中國軍隊發動攻擊。
濟南駐軍在衛戍副司令蘇宗轍指揮下,與日軍展開奮戰,連續激戰三晝夜,仍然堅守不退。
5月10日,李延年等人接到蔣介石密電,撤出濟南,濟南全城落入日軍手中。
如果說此前的退讓只是“忍辱負重”,這次全軍撤退,就是名副其實的放棄了。
![]()
蔣介石以為自己“忍辱負重”,選擇撤退,中日雙方自然停火,但日軍顯然不能滿足這一點點“戰果”,反而更加變本加厲,于5月11日在濟南城內開始了一場大屠殺。
屠殺持續了整整一個上午,瘋狂的日軍見人就開槍射殺,見到女人不是當眾強奸,就是割去雙乳,亂刀刺死。整個濟南城血流成河,尸橫遍地,慘不忍睹,變成一座人間地獄!
據統計,在這場屠殺中,濟南死傷軍民1.7萬有余,史稱“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
北伐奏凱,中日終有一戰
與此同時,日軍阻止北伐的陰謀破產,蔣介石統領的北伐節節勝利。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蔣介石完成形式上的統一。
濟南城內的步步退讓,無辜死傷的1.7萬軍民,成為蔣介石畢生最大的屈辱,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在蔣介石的日記中,留下了這樣一段記載:
“如有一毫人心,其能忘此恥辱乎?忘之乎?雪之乎?何以雪之?在自強而已!……身受之恥,以五三為第一,倭寇與中華民族結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
![]()
由于早年留日經歷,蔣介石以往外交政策是親日——至少是高度重視日本的,但濟南慘案后,蔣介石及國民政府認識到日本才是中國最面目可憎的頭號敵人,完全放棄了以日本為外交中心的取向,中國國內反日情緒也進一步高漲,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日必將有全面一戰。”
究竟該如何評價蔣介石在“濟南慘案”前后的表現,歡迎讀者們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