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游走,碎屑紛飛,4月15日下午,一堂別開生面的“非遺技藝實踐課”在宜豐中專工藝美術專業教室內進行。“四個100”非遺導師縣級配套人才、省級非遺名錄“宜春竹木雕刻(宜豐)”代表性傳承人劉四喜走進校園,親自指導學生竹木雕刻技法,標志著“非遺進課堂”產教融合項目正式拉開帷幕。
![]()
“四個100”非遺導師縣級配套人才劉四喜走進宜豐中專創新課堂
傳統技藝嫁接現代職教
“手腕要穩,下刀需準,竹片上的紋路就是天然的創作語言。”劉四喜一邊熟練地演示,一邊耐心地講解,二十余名學生圍在一起專注觀摩。作為宜豐本土竹木雕刻行業的領軍人物,劉老師曾多次前往學校、社區開展非遺傳承活動。此次活動,劉老師首次以縣級非遺導師的嶄新身份走進職業教育課堂,更是第一次把竹木雕刻這項絕技系統化融入校本課程。值得一提的是,為助力學生探索全新技藝路徑,校方還將同步配備激光雕刻機等數字化工具,讓學生們在學習傳統刀工技法的同時,嘗試探索“傳統刀工+智能設計”的創新路徑,實現傳統技藝與現代職教的完美嫁接。
![]()
劉四喜老師現場演示設計圖案
雙向賦能破解傳承困局
“過去師傅帶徒弟,三年才入門,現在通過課程分解技藝模塊,配合VR虛擬實操系統,能大幅縮短學習周期。”宜豐中專負責人盧迪生介紹道。在本次活動中,宜豐中專與宜豐竹木雕刻協會成功簽訂了戰略協議,攜手構建“基礎課——項目課——頂崗課”三級培養體系,成績優異的學生將有機會直接進入大師工作室,接受更為專業的深造。這種學校與協會深度合作、雙向賦能的模式,有效破解了非遺傳承困局,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
![]()
劉四喜老師現場演示利用工具雕刻
文化基因激活產業動能
宜豐縣素有“中國竹工藝之鄉”的美譽,縣域內擁有20余家相關企業,然而,長期以來飽受人才斷層問題的困擾,嚴重制約產業發展。縣文廣旅局負責人表示,這類校企合作,既為非遺活態傳承注入了青春力量,又為地方特色產業輸送實用人才。據悉,宜豐中專計劃在年度內增設竹材處理、非遺IP設計等延伸課程,打造“技藝傳承+產品開發+電商運營”全鏈條人才孵化基地。
當古老刻刀遇見青春校園,非遺導師助力,宜豐中專以職業教育為支點,撬動的不僅是非遺技藝的代際傳遞,更是鄉村振興與文化產業升級的深層共振。這堂“會呼吸的課”,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范例。
來源:宜豐縣政府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