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生
2024年過去,踏入2025年,香港有什么最值得期待?答案相信是創科發展。可以說,經過長時間的規劃與鋪墊,香港創科堪已萬事俱備;配合政府努力煽起東風,創科生態圈的磁石效應加大,準備期已經順利過去,接下來就是踏入收成期了。
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啟用
河套港深創科園落成
趕于2024年底,香港首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終于落成啟用。
人工智能對算力的要求龐大,由學習過程到實際應用皆然,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出現更如是,包括要求從傳統的中央處理器(CPU)轉為圖形處理器(GPU)為核心。據政府委托進行的研究報告指,單單成功訓練這些大模型所需的高階圖形處理器,要求不少于1000 PFLOPS的算力(1 PFLOPS指每秒執行1000萬億次浮點運算),惟此前全港總算力只及60 PFLOPS,而且分布在各間大學及研究中心。
隨著香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投入服務,首階段的算力可達300 PFLOPS,已于現水平上大幅躍進,而一年后第二期設施投用,總算力還將提高到3000 PFLOPS。加上人工智能不單對算力要求高,對電力要求同樣地高,而香港電力供應一向穩定,特別是“一國兩制”下是個自由開放的經濟體,這在地緣動蕩下尤顯珍貴,凡此種種,都大大增強了本地以至海內外來港發展人工智能的吸引力。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報告》里,香港排名去年升至第七,在“科技”“知識”和“準備程度”三個因素里,排名分別為第三、第五、第十五;隨著超算中心運作,相信排名勢將進一步攀升。
![]()
趕于2024年底,河套區港深創科園也將陸續落成。
眾所周知,土地供應乃限制香港發展的最大制肘。由數碼港到科學園,河套不單是香港指定劃出的新一個創科園區,占地面積相當于前兩者合起來的兩倍,且是兩地合作的重大平臺,有利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確,香港與深圳各有強項,不必諱言也各有短板,憑借“一河兩岸”的地利方便與“一園兩區”的合作模式,正好可望爭取“1+1>2”的效果。
日前港府發布的《發展綱要》,正提出了香港園區的四大方向,即是:打造世界級產學研平臺、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營造全球創科資源匯聚點、開辟制度與政策創新的試驗田。可以看到,正是善用香港的人才、科研,以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自由開放的優勢,類似從昔日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前店+后廠”模式,演變為針對創科的“香港軟投入+深圳新工業”新合作。
![]()
各界一直引頸以待,看好河套區將成為新跳板,實現港深創科發展新飛躍。畢竟,河套區的創科定位,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施政報告,時任特首曾蔭權還列入為十大基建之一,到2017年則正式確認河套區為香港屬地,并將發展為港深創科園;時至今日,這個重大項目卒之逐步竣工,創科業界無疑早就望穿風水,以至磨拳擦掌準備投入。香港園區第一批次合共8幢大樓,首3座大樓將率先落成,2025年會正式進入營運,園方現正進行招租。
“搶人才”十萬到位
“搶企業”百億待發
李家超就任特首兩年,第一份施政報告所提出的“搶人才”“搶企業”策略,政策效果也在不斷積累發酵。
“搶人才”方面,截至2024年9月底,各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38萬宗申請,其中約24萬宗獲批,約16萬人才攜同家人抵港,超額完成最初訂下的于2023年至2025年內合共引才10.5萬的目標。有鑒“高才通”計劃自2022年底才正式接受申請,首年即2023年有約8萬名人才來港,簡單計算可知,即次年首三季再有約8萬名人才來港,顯見政策效果尚待發酵。畢竟,來港發展甚至舉家來港,是件人生大事,需時深思熟慮。隨著來港人才累積,對港貢獻亦將累積發酵。人才之中,除金融外,好大部分均是創科人員。
![]()
“搶企業”方面,自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相關策略,同時成立的引進辦已成功引進三批合共逾60家重點企業,料可帶來420億元的投資和1.7萬個就業崗位。今年底新公布的一批,更有九成已計劃于香港立立國際或區域總部,意味香港的總部經濟發展再添多位大員。不問可知,當中主要為創科企業,譬如新一批17間企業,便包括人工智能、數據科學、新能源和金融科技等。企業初來到步,之后開枝散葉,對港貢獻也勢逐漸浮現。
人才與企業可以相輔相成:愈多創科人才在港,愈容易吸引創科企業前來,進而再愈吸引創科人才來港;而在港創科人才愈多,自立門戶的創業條件亦會更強,亦即可望孕育更多本地創科企業,然后再可培育更多本地創科人才。換言之,“搶人才”“搶企業”與“育企業”“育人才”會形成良性循環,創科生態圈也會由此茁壯。
事實上,以上循環已正發酵。作為內地創科龍頭之一的百度,旗下百度智能云便跟香港創科企業連手成立人工智能培育中心——培育中心主要目的,當然是親手培育人才,特別是最適合本身所需的人才,但過程里,香港的創科人才庫亦必受惠,特別是培育出更適合商業化的人才;培育中心主要原因,當然是看好香港創科發展,所以才作長期深耕部署,投入時間、心力與金錢,而過程里,肯定亦會惠及香港創科生態圈。
政策持續播種施肥
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齊升
政府的持續大力支持,形同不斷對創科發展播種施肥,包括再推新的“百億”基金。新一份施政報告再加碼投資創科,包括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半導體與智能設備、先進材料和新能源等,系統性建設創科產業生態圈;優化“創科創投基金”,調撥15億元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投資策略性產業的初創企業;發揮港投公司“耐心資本”力量,繼續引導和杠桿市場的資金,合力吸引創科企業落戶和扎根香港。此外,亦會推動成立“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以促進“政、產、學、研、投”緊密協作,亦已開展籌備建設第三個InnoHK研發平臺,在現時約2500名科研人員的基礎上進一步匯聚人才,等等。
過去每一份施政報告,創科發展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都有新措加碼投資,足證港府對此的高度重視。查李家超之前發表的兩份施政報告,也分別提出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及設立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以推動下游的新型工發展發展等。畢竟,創科作為未來勢之所向,而且各行各業均涉創科應用,香港于此落后就等于全面落后。香港不能在創科上缺席,乃是社會共識,也是政府必須有效推動實現的。“十四五”規劃里,中央除了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等傳統支柱外,“八大中心”的其余中心便以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排在首位。
經過多年努力,香港創科發展已經準備就緒、蓄勢待發。展望未來,昔日創科投資將會迎來回報,這不單限于經濟增長之量,更包含著經濟發展之質,以至遍及整個社會各個環節的高質量發展。香港的創科未來,絕對令人期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