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呼和浩特10月9日消息(記者魏全民 見習記者邵玉琴)丁蒸、炸、汆、炒、烙……武川人簡單平靜的生活從熱騰騰的莜面早餐開始。清早,可鎮大街小巷的莜面館熱鬧起來,人們圍坐桌前,唇齒留香間,品地道美味,話家長里短。
北緯41°—43°,是莜麥的“黃金生長帶”,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正好處于這個區域。
![]()
有著千年種植歷史的莜麥(央廣網發 受訪單位供圖)
武川莜麥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據當地人說,早在元朝時期,武川地區就開始種植莜麥。如今,武川人將莜麥磨成面粉,制作成各種美食。
“三十里的莜面,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蕎面餓斷腰。”這是說莜面耐饑餓,能量大。因此,便攜耐餓的莜面成為歷代戍邊將士們的軍糧。
如今,在倡導綠色健康粗糧的時代,莜面成為北方地區大眾餐桌上的熱門面食。
武川縣地理位置獨特,北望草原,南臨陰山,俗稱“后山”。
“后山三件寶,莜面、山藥、羊皮襖。”在眾多特產中,莜麥位列三寶之首,足見其在當地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008年11月,“武川莜面制作技藝”列入呼和浩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經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準,正式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又是一年莜麥收獲季,武川縣的廣袤田野,莜麥飄香。
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莜面飲食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賈銀鳳家里,感受她的莜面制作技藝及莜面手工藝品的精致與美妙。
![]()
制作精美的莜面工藝品(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賈銀鳳出生于武川縣哈拉合少鄉的一個小村莊里,她說,自有記憶起,家里就一直種莜麥、吃莜面。
“村里人一日三餐離不開莜面,早上窩窩,中午魚魚,晚上丸丸……”賈銀鳳從8歲起就跟著母親學做莜面,并將童年記憶中的味道一直沿襲至今。
在賈銀鳳看來,莜面不僅僅是后山人的一日三餐,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溫暖記憶。它記錄了農耕文明的時代變遷,承載著莜面傳承人的文化使命。
當天,賈銀鳳向記者演示了她制作莜面的全過程。
泛著麥香的莜面粉、澤蒙花味撲鼻的涼湯、五顏六色的蔬菜輔料……小小灶臺成了武川莜面制作非遺傳承人展示技藝的“陣地”。
近年來莜面制作種類五花八門,賈銀鳳掌握了窩窩、魚魚、山藥魚子、山藥糕、圪團、餃餃、山藥條條、煮魚子、塊壘等上百種武川莜面的制作方法。
談及莜面的營養價值以及制作工藝,賈銀鳳專業而細致。她說,莜面好吃卻工序復雜。做莜面講究三生三熟,炒熟后的莜麥研磨成莜麥粉,用1:1的開水燙熟和面,然后制作成人們喜愛的形狀后,再上鍋蒸熟。
![]()
和莜面是一門基本功(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將莜面倒進光滑的盆里,開水燙面、和面,和面時面揉至手光、盆光、面光。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和面是個基本功夫,相對簡單。
但是搓莜面可不一樣,它講究的是手、眼、心的協調力。莜面窩窩是人們喜愛的一款莜面種類,搓窩窩需要一塊光滑的石板,將莜面團置于石板間,用手掌心向前推。這一推一卷間,是手與面的對話,更是匠心的展現。
“手掌的力度不太好拿捏,用力過了太薄不易成型,力小了窩窩太厚,口感不佳。”
今天,賈銀鳳要挑戰的是左右手同時開搓10根莜面。這不僅考驗制作者手上的功夫,還有力道。她表示,之前她最多一次搓8根莜面。
將莜面捏成團,雙手同時運力,細細的條條慢慢在手掌間延伸。首次挑戰,雖然速度沒那么快,但是搓出來的莜面均勻而光滑。
“要知莜面有多好,且看開籠十里香”。剛剛出籠的莜面嫩滑筋道,軟糯香甜,配上濃香的肉湯或冷調的蔬菜涼湯,叫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采訪當天,盡管沒來得及品嘗賈銀鳳親手制作的現蒸莜面,但是那一碗鮮香四溢的涼湯足以讓人解饞。
![]()
五根莜面同時開搓(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在這位莜面制作傳承人的眼里,優質的原料、嫻熟的制作技藝以及創新多變的莜面產品進一步擦亮了武川莜面的“金字招牌”。
常年做莜面,賈銀鳳早已摸透了莜面的特質。
“現和的莜面柔軟有韌勁,一旦干了堅硬如泥。”掌握了“面性”后的她開始琢磨用莜面捏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手工藝品。
經常外出參加莜面制作展示的賈銀鳳從面塑中受到啟發,她嘗試在莜面里加各種顏色的蔬菜汁,經揉捏刻畫,制作莜面藝術品。
小鹿漫步、鴛鴦戲水、祥龍舞動、石榴花開……惟妙惟肖的花鳥蟲魚,細膩精巧、鮮艷奪目。
她表示,作為傳承人,讓人們在品味塞外百變莜面美食的同時,也能領略到莜面的創新發展活力和匠人匠心。
賈銀鳳的小孫子韓镕澤是奶奶的“鐵桿粉絲”。九歲的他已經能熟練捏莜面窩窩,搓莜面魚魚。
“奶奶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以后也會傳承莜麥文化。”采訪當天,韓镕澤帶著兩位同學和奶奶學習莜面工藝品制作。
![]()
賈銀鳳帶著小孫子(左二)和兩名小學生一起搓莜面(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精巧地揉捏,娓娓道來地講解,制作的是面食,傳承的是文化。
如今,在武川縣,賈銀鳳早已是家喻戶曉的“莜面匠人”。這不僅源于她地道精湛的莜面技藝,也因她對武川莜面制作及莜面文化傳承所作出的默默奉獻。
近年來,賈銀鳳帶著“武川莜面制作技藝”走進學校、進鄉鎮、進社區,參加縣、市、區各類主題的技能大賽、文化節慶活動,讓武川地標莜面走出縣市,走出自治區,向全國食客展示北方美味莜面悠遠厚重的鄉土文化內涵。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