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步伐,許多昔日的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正在逐漸消失。
時代的車輪滾滾前進,我們無法阻擋,也阻擋不了。但我們還有文字,從文字中回憶過去的風貌也算是一種慰藉。
《故園歸夢長》正是這樣一本書,作者用文字記錄了故鄉風俗,故鄉味道、故鄉趣事、故鄉農事。
這本書可以看做作者個人的故鄉回憶錄,也能從中了解到江南地區的人文習俗。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描繪了大量的江南地區美食,喜歡吃的伙伴有福了,這是一本有味道的書。
書名:《故園歸夢長》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朱學東
本文作者:團子的成長筆記
一,豬吊筋
“故鄉老一輩知道豬吊筋的人不少,但像我這般年紀的,知道豬吊筋是什么的人其實沒幾個。”
團子也不知道豬吊筋為何物,還是讀這本書才知道還有這種食物。
這豬吊筋,其實就是公豬的生殖器。
燒豬吊筋時腥臊味依然很重,這應當是沒多少人知道豬吊筋的一大原因,尤其現在條件比起以前好很多,更沒必要吃豬吊筋。
二,老黃瓜燉排骨
老黃瓜好像又叫旱黃瓜、本地黃瓜,和刺黃瓜最大區別就是顏色不同,老黃瓜顏色偏黃,刺黃瓜綠色。
刺黃瓜適合炒,老黃瓜適合燉湯。
團子以前讀初高中時,一到夏天我媽燉老黃瓜,加肉燉,燉熟的老黃瓜軟爛無比,湯也好喝。
那時候團子經常拿勺子舀幾勺湯到碗里,湯泡飯,一口米飯,一口老黃瓜,一頓飯吃得爽啊。
“吃飯的時候,把黃瓜排骨連湯盛大碗里,上桌。一湯匙下去,真正的解渴生津,滿嘴清香,還激發食欲。”
三,如意菜
這道菜的名字很好聽,事事如意,寓意好,其實就是豆芽菜。
豆芽單炒口感略顯寡淡,一般都是作為配菜而存在,比如韭菜炒豆芽,還有川菜毛血旺中也有豆芽。
團子比較喜歡吃韭菜炒豆芽,味道清爽,很適合配白米飯一起吃。
四,故鄉的魚凍
這個團子也沒吃過,更沒聽過,那就引用一段作者的文字吧。
“這些溝渠里,只要有一汪水,就有魚蝦,小鯽魚、竄條、鳑鲏、泥鰍、糠蝦什么都有,撈回家洗凈,用少許油一爆,然后加水,加入切碎的水腌菜,燒開即可盛碗里,擱廚房的竹櫥里。一夜之后,湯汁凝固,魚凍便成。
一夜之后,湯汁凝固,魚凍便成,面上是平滑的半透明的膠質狀魚凍,下面魚蝦和水腌菜末交雜。”
五,請圈頭
又漲知識了,原來舊時農村有這么多習俗啊。
請圈(方言音為“juān”)頭,是故鄉舊俗。請圈頭,其實就是祭祀豬之神,祈求養豬圈圈興旺。
“請圈頭時,家里要先焐好(燉好)一個豬頭。把焐好的豬頭盛放在大臉盆里,端到豬圈頭,擱放在地上。
另外,主家要備好生的豆腐、百葉,放在碗里,排在豬頭邊上。臉盆和碗前面,擺上三個或六個酒盅,里邊都要倒上酒。
點上香,然后在豬圈前燒化一些紙疊的元寶,以孝敬司掌養豬的神仙,祈求保佑,讓豬長得又快又好,千萬不要讓豬得病。”
六,割麥少年
經濟不那么發達的年代,農活基本靠人力,割麥子也是如此。
“割麥子跟插秧一樣,真的很苦,彎腰直腰,來回之間,一天下來,腰就像斷了一般。
第二天下床都困難,但還得咬牙起來下田。”
種地真的辛苦,以前種地更苦。我們家只有奶奶,爸媽種過地,到了團子這輩,進城在城里定居,我和我哥沒有種過地,也不會種地。
光是看書中描寫,團子都覺得種地苦。
團子小學時看過奶奶在田里插秧,團子是不敢下地的,田里有螞蟥,怕怕的,我就站在岸邊看著。
現在我們村基本上沒人種地,要不外出打工,要不去家附近石材廠打工,就是沒人種地,最多種點菜。
村里田地是什么樣也不知道,好幾年沒回老家。
七,饑餓的記憶
“我對饑餓的記憶,不是書上常常讀到的饑荒時能夠救命的觀音土(我至今不識觀音土),而是一種叫糠餅或糠團的食物。”
“糠餅或糠團,是用油樹葉焯熟后,和著細糠、米粉一起做的餅或團子。”
“吃糠餅和糠團,都是青黃不接時,度過饑餓難關的無奈選擇。父親說,通常在夏糧未下時。那個時候,油樹葉子還嫩。”
我們這代人,不說吃得多好,起碼沒怎么餓過肚子。糠餅和糠團我是沒聽過,更沒吃過的,我爸媽可能吃過。
大概是餓過肚子的緣故,父輩時代的人特別節約,也不怎么挑食。
從小到大,團子沒看過我爸媽挑食過,幾乎任何蔬菜都吃,到了團子和我哥,各有各的挑食。
我不愛吃芹菜、苦瓜、紫菜、南瓜,我哥不愛吃面條、父母那輩沒得挑食,有什么吃什么,我們這輩是條件好了。
還有三年自然災害,上個世紀的饑荒時期,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還是很幸福的。
八,寒冬里的鹽水瓶
萬萬沒想到,打點滴用的鹽水瓶還能這么用。
取下鹽水瓶的瓶塞,灌上熱水,安上瓶塞,睡覺時抱著鹽水瓶,這就是一個簡易的暖寶寶。
哈哈,之前在年代文小說看到這一情節,團子還以為是虛構的,沒想到居然是真的,看來現在的網文作者都很寫實啊,寫小說前認真鉆研過時代背景。
這種取暖方法應該流行于20世紀50-80年代吧,2024年的今天取暖方法很多,空調、地暖、小太陽、暖手寶……
九,吊水
吊水就是從井里提取水,提取水得有工具,吊桶是故鄉從井里吊水用的器具。
舊時農村幾乎每個村都有一口井,團子老家村子里也有井,井離我們家很近,走兩步就到了。
井水涼快,舊時沒有冰箱的話,就把食物放在桶中然后吊到井下,這也算是一種特殊的冰鎮方法。
自來水普及后,還在用水井的地方也慢慢少見了,不過有些地方仍保留有壓水井,下圖的壓水井是團子今年春節去舅舅家吃飯時看到的。
十,荸薺往事
荸薺又稱馬蹄,是一種水生植物,水中八仙之一。
荸薺可生吃,果肉白色,口感脆而甜,也可入菜。
比如團子吃過馬蹄小肉丸,加了荸薺的肉丸少了油膩感,多了一股清甜感。
荸薺常見于春季和秋冬季節,今年春天團子去菜市場買菜就經常看到菜攤上擺放著荸薺。
團子吃荸薺很粗糙,我懶得去皮,通常直接啃,先把皮啃下來,然后啃里面的果肉。
其實這本書有點長,總共18萬字,但書中寫的很多舊物和舊事團子完全沒聽過,沒見過,所以也很難理解,于是這篇讀書筆記就寫得很短。
團子后來上網查了下作者信息,生于1967年,確實比我大很多,難怪讀這本書有些地方讀不懂。
50,60后讀這本書應該更容易理解些,更能感同身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