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一下這幾天爭論比較兇的一個問題,央行下場購買國債。
近期,部分知名經濟學家開始炒作中國版QE(大規模貨幣政策寬松),認為央行將破例直接買入國債,仿照西方的大水漫灌模式。
他們會這么認為,是本月公開的一本關于金融工作的論述摘編中,有一段去年10月30日中央工作會議中的講話,指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
話雖然是這么說,但是這些鼓吹QE的經濟學家們犯了他們的一個通病,聽風就是雨,不太花心思進行系統的政治研究。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是五年一度召開的中國最高級別金融會議,每次召集五大班子的最高領導,部署下一個五年的金融工作。
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和藍圖,各大機構將系統性的工作拆解后,分別去部署落實和執行。
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行是不是奉命要搞大水漫灌的QE,我們也可以通過其他部門在這場重磅會議后的動作來判斷。
譬如國務院重磅的國發辦【2023】47號文,要求從2024年開始,嚴禁十二個省份新建政府投資項目,近期這個名單又被進一步的擴大。
同樣,中紀委也發布了重磅的《關于堅決糾治部分地方基層搞“新形象工程”問題的工作提示》,要求各地嚴禁搞非必要項目,各地紀委書記近期紛紛撰文表示要對“新形象工程”嚴查。
從近期幾個最重要的文件能夠看出,國務院牽頭在壓縮各地的投資,中紀委牽頭對各地壓縮投資監督落實。
央行這個正部級的機構,不可能受命搞出相悖的大規模貨幣政策寬松,經濟學家們所謂中國版QE,跟去年中央經濟工作的思路南轅北轍。
當然,政事堂只是否認經濟學家們借機炒作的QE,并不否認“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這句話本身,
政事堂認為,央行的確被賦予更多參與購買國債的責任,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會看到。
其原因是從今年開始,財政系統取代金融機構,成為經濟的主要發動機。
參考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想要加速取代燃油車,最關鍵的就是在募集海量資金的同時,還能把成本降下來,
財政政策想要加速取代貨幣政策,并發揮出效果,也必須在募集大量資金的同時,把資金成本給打下來。
今年,無論是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還是地方政府專項債新增限額提高3.9萬億,亦或者中央推動的地方政府大規模化債,甚至即將開啟的以舊換新和設備升級,都有著大量的債務發行壓力。
由于這些債務的本息,都是要中央政府承擔或者兜底,也就是全國人民承擔,中央需要把債務的利息壓低,以降低全民的債務利息支出,為人民負責。
參考近期證監系統在公開市場買股票和ETF,不是為了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而是為了穩股指;
參考外管系統在公開市場買人民幣,不是為了賣美元和美債,而是為了穩匯率。
同理,未來央行下場買國債的任務,也不是歐美那種把財政賣的國債買到央行的兜里,
而是在財政大規模發債期間,通過市場干預,將國債的市場利率維系在一個較為有利的低位置,讓國家能夠用較低的資金成本撬動更大的杠桿,從市場上募集到更多廉價的錢,投入到發展“新質生產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