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山有著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有些古老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和文化風貌,承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內涵,是錫山重要的地方文化遺產。
7月25日,根據市民政局、市地方志辦公室等六部門《關于公布2023年無錫市地名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錫山區錫滬路、迎福橋、新塘橋、萬善橋、柏橋、翰林橋、鴨城橋等7處地名入選2023年無錫市地名文化遺產名錄。
錫滬路
錫滬路呈東西走向,全長約13公里。該路興建于民國21年(1932年)10月,建成于民國24年(1935年)7月,是連接無錫與上海的重要公路。當時,錫滬公路自無錫經常熟、太倉、嘉定至上海,時稱“江南第一大干道”,也是一條戰備公路,便于向上海輸送軍隊和物資。如今因交通變化已不具長途功能,而無錫城中段仍保留錫滬路舊稱至今。
![]()
迎福橋
迎福橋位于錫山區東亭老街東側,東西走向,跨迎福浜。因處大西橋(迎祥橋)之東,居民又稱大東橋。古語有云,富、貴、壽、考齊備為“福”,迎福亦有招福、納福之意,該橋取其禎祥如意的寓意,故名“迎福橋”。迎福橋最早可溯至明朝嘉靖年間,華察退居故鄉后,以家財出資,為地方新建重建了多座橋梁以濟眾渡,其中就包括迎福橋。后因水路便利,人口聚集,在橋兩側逐漸形成了繁榮的集市和村落,民國時至解放初期,此地一度為無錫東蠶種產業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
新塘橋
新塘橋坐落于新屯、長大廈的交界處,橫跨南興塘河。最早的新塘橋建于宋代,華察重建為石級拱形橋。新塘橋村在清朝時的無錫縣、金匱縣遠近聞名,清朝初年,安徽鳳陽地區遭受嚴重水災,有陳思溪率眾避災在此落戶,因地處新塘橋南側,以橋名為村名。1975年為適應道路建設拆除老橋向東200米移地重建。1978年又因河床改道而向南移地重建為鋼架拱橋。1998年又因云林路拓寬改建為混凝土平板橋。
![]()
萬善橋
萬善橋,清咸豐十年(1860年),唐懋勛父子在橋堍開辦春源布莊,因生意興隆,木橋被往來頻繁的客戶擠塌。唐氏在每件土布貿易中提取一枚銅錢,準備積聚3年后用這筆錢重建石橋,后由唐家出資補足費用,重建此橋,因造橋資金出于群眾捐款,故取名萬善橋,但人們仍習稱雙板橋,此橋因唐氏春源布莊,曾名聞大江南北。
![]()
柏橋
柏橋,古石橋,地處彩橋村柏橋自然村內,南北向,跨柏橋港河面。此橋始建于宋代,年代久遠,經過多次修補。有傳說造此橋的工匠已造橋百座,故取名百橋,方言“百”與“柏”諧音,后演變為柏橋。元代王仁甫所著《無錫縣志》,已有“栢橋”的記載。“栢”,通假字,同“柏”。故此橋建于元代甚至更早時期,柏橋的歷史,可追溯到宋朝。柏橋建好后,河因橋得名:柏橋港。此河東起后塘河和月溪河北,西至南北走向的濠河,也稱濠橋河(河東岸從前稱上馬壩),濠河北起白米蕩向南至黃塘河再東入鵝湖。
![]()
翰林橋
翰林橋原為古石橋,明朝時原名北市橋,后年久失修,于嘉靖年間由華太師(華察)個人出資重修北市橋,《華鴻山傳》、明萬歷邑志均有記載。此橋數百年后年久失修,瀕臨坍塌。1907年開智小學開辦后,為便利學生上學,鄉紳薛蔚蓀等集資重修此橋,并改橋名為翰林橋,寓意開智小學學子學業有成,金榜題名,也為紀念華太師修橋功績(華察為明翰林院學士)。1966年更名反帝橋,1973年翻建水泥雙曲拱橋橋名取北市橋。
![]()
鴨城橋
鴨城橋,位于東亭街道之東,錫滬路北側,橫跨南興塘河(今更名為九里河)。鴨城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愛鴨,特筑城垣以豢養之,鴨城就是夫差放牧水鴨的地方。鴨城橋古為渡口,在元朝之前建橋。明嘉靖年間,由邑人華啟元募建鴨城新橋,隆慶年間又由華察修建,為石拱橋。1976年,無錫縣交通局在鴨城橋橋西三、四十米處改建一座跨徑45米、寬4米的鋼架混凝土拱橋(石橋在新橋改建后拆除)。1993年,隨鳳威路拓寬而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板橋。2006年,建筑二泉東路,南興塘河改道,河東是錫滬路,河西是二泉東路。2009年舊橋拆除,新橋建在二泉路上。
![]()
來源:錫山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