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 穎
我小時候住北柵口,放學歸家做好作業后,經常到北面一里地左右的鐵路兩側田野玩耍,或騎自行車跨過錫澄路一號橋左拐,進入一條澆漿路往西,過一座水泥橋,去摷紅蟲和看黃昏時分的田園風光,暑寒假有時也會去玩。到了警校工作后,一位同事姓邵,一次有事去他家,他告知我住民豐村蘇巷及走的路線,當我再次經過水泥橋時,才知道這就是民豐橋,而橋西的村野即民豐村。
巧的是,我當前工作單位的大樓正是在原來蘇巷位置,有時值班散步遇附近當地人聊天,他們會說到這里原來叫高長岸,而近年《涇里顧氏宗譜》續修時也發現有一支宗親遷高長岸,但主編老華尋找時不知“高長岸”現在何處,幾經周折才弄清原來就是民豐村。所以民豐村和“高長岸”之間的關系引發了我的興趣,遂查找了一些檔案。
![]()
![]()
高長岸在民國地圖上標示為“教場岸”,民間傳說,此地附近曾有軍隊駐扎,故設有教場,因名。再結合地方史,可知此地西面緊鄰的楊木橋歷來為錫邑北面的一個軍事要點,一有戰事,攻守雙方駐守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教場之傳說可信度非常高。高長岸民國時屬天授下市,細分為前高長岸(即吳巷)、后高長岸(蘇巷)和東高長岸(丁巷),以種優質茭白,聞名四鄉。1930年唐文治兒媳、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教授兼研究實驗部主任俞慶棠曾在此地開設高長岸民眾教育館,因為此地離社橋其執教的江蘇省社會教育學院不過三里。當時高長岸村略小于黃巷,共有一百十余戶,約六百人。館設民校上課時間靈活,農閑多學,農忙不學,夏天早上學,冬天晚上學。教室借用小學或用寺廟祠堂,師生自己動手修建,課本免費供應,不收學費。上課前,先唱抗日歌曲,然后上課。實驗區的村頭巷尾,弦歌不輟,一時成風。到抗日前夕,民校中高級班已成為主要班級。高長岸民眾教育館指導成立茭白運銷合作社,自相運銷,不讓商人染指,村民獲利陡增,民眾教育館還設立信用合作社兼理社會儲蓄,并另有青年儲蓄會等組織,使鄉村各項事業均有改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高長岸改稱民豐村,轄吳巷、蘇巷、丁巷三個自然村,原來的永豐橋改稱民豐橋。民豐村屬黃巷鄉,仍以出產茭白等蔬菜為主。蘇巷除少數蘇姓人家外,以陳姓、邵姓、顧姓為多;吳巷以吳姓、彭姓居多;而丁巷以奚姓、陳姓為主。
![]()
高長岸現狀
本世紀初,民豐村整體開發,原有土地變為民豐家園、民豐西苑、民豐北苑、盛世家園等居民小區,原北塘區政府(目前為市人民檢察院)以及區公檢法大樓即建造在原來蘇巷的范圍,從此,高長岸徹底成為一個歷史地名,而我每天在位于后高長岸的辦公樓里辦公時,常常會憶起少時此地那迷人的田園黃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