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國內玻尿酸三巨頭愛美客、華熙生物、昊海生科的財報,《大美界》觀察到該三巨頭除了玻尿酸業務,在重力發展其他新業務,且比重越來越大。
本來就做著玻尿酸暴利生意為什么花大成本切入到其他拖利潤的新業務?他們的新業務能成為其真正的“第二增長曲線”嗎?
本文為《大美界》原創
作者 | 張雨山
這半個月以來,愛美客、華熙生物、昊海生科三家國內玻尿酸巨頭陸續公布了2021年財報/快報。
從營收看,三家企業皆實現了不錯的上漲,但仔細看完財報后發現:這三巨頭集體不務正業了!
在收入結構上,當下眼科和骨科成為了昊海生科的營收大頭;以功效型護膚品為主的化妝品業務收入已經占到了華熙生物總營收的67.1%;在肉毒素等領域“買買買”,愛美客長期股權投資達到了10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為19%,一年時間增長了18個百分點。可以發現,三家企業各自都在非玻尿酸業務上不斷發力。
拓展新業務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但是,從目前的財務數據上看,這些新業務的布局直接拖累或影響了三家巨頭的盈利能力。
![]()
△《大美界》根據公開財報數據統計繪制
華熙生物近三年凈利潤率連年下降,目前只有2019年的一半;愛美客去年耗資8.78億收購肉毒素廠商Huons Bio帶來的收益為負,虧損111.6萬元;昊海生科的凈利率也較2019年降低5個百分點。 新業務增收不增利與拖累業績背后,三巨頭究竟在打怎樣的算盤?毛利高達90%的玻尿酸原料業務,究竟還香不香?各自的新業務到底有沒有未來? 接下來,《大美界》透過財報來解析一下。
1
靠玻尿酸發家的三巨頭“躺賺”
說玻尿酸成為了一門堪比“茅臺”的好生意,原因有三:一是每個人身體中都存在玻尿酸,求美者易于接受玻尿酸產品,且用戶粘性強,會不斷產生復購;
二是行業進入門檻較高,入局企業必須要拿到玻尿酸產品注冊證;
三是毛利高達90%以上,妥妥的賺錢利器。 其實在20世紀60年代行業發展初期,玻尿酸并不惹人矚目。主要原因在于技術不成熟:玻尿酸當時主要是在牛眼和雞冠中提取,量產困難,且成本極高。例如化妝品用的低純度玻尿酸價格為5000美元1公斤,醫用高純度玻尿酸為10萬美元1公斤。 這價格跟黃金有一拼。 轉機出現在90年代,山東省藥學科學院經過技術攻關,掌握了微生物發酵法生產透明玻尿酸技術,填補了我國該項技術空白。該發酵法使得原本只能在動物中提取的玻尿酸,也能夠通過鏈球菌發酵生產并量產,成本蹭蹭地往下降。這直接加速了我國玻尿酸產業化和規模化的步伐。 不過這個時候,玻尿酸主要還是進入的骨科、眼科,社會認知度依然不高。 直到2008年,顏值經濟東風大吹,玻尿酸迎來遍地是黃金的發展期。 在當年,來自瑞典的企業Q-Med AB旗下的玻尿酸注射產品瑞藍進入我國市場,一時之間刮起輕醫美小旋風。 2009年就有了大S喊出的那句名言,“沒有玻尿酸,明星怎么活?” 于是乎,我國醫美玻尿酸的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不到10億元飆升到2020年的逾50億元,預計2023年超過100億元。 面對仍在井噴的需求,我國醫美玻尿酸市場開始崛起,玻尿酸迎來百花齊放時代。 最先受益的,便是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就布局的企業們:愛美客在2009年國內首款透明質酸類填充產品EME逸美獲批上市;華熙生物在2012年推出了潤百顏注射用修飾透明質酸鈉凝膠,其是國內首家獲得批準文號的國產交聯透明質酸軟組織填充劑;昊海生科在2013年推出了海薇注射用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 由于整個市場供小于求,且競爭門檻較高,玻尿酸產品不愁賣,率先布局的三巨頭很快就站穩了腳跟。
![]()
△《大美界》根據公開數據統計繪制
來看2020年的數據,華熙生物的玻尿酸原料銷量為195.27噸,愛美客的溶液類注射產品銷量為124.19萬支,昊海生科原料銷售量58.05萬支,三者總量占據行業大頭。 更夸張的是,三者的盈利能力。2020年,昊海生科毛利率為74.91%,華熙生物毛利率81.41%,愛美客更是高達92%,說“躺賺”也不過。 再加上不斷擴容的醫美大市場,國內玻尿酸三巨頭的玻尿酸之路該是坦途。
2
不務正業背后,危機浮現
從此次發布的財報看,國內玻尿酸三巨頭都在不斷加大非玻尿酸業務的比重。特別是華熙生物和昊海生科,玻尿酸業務貢獻的營收已不到一半。 目前看,各家開展的新業務都對盈利能力造成了影響。 為什么不守著擁有超高毛利且市場還在不斷增長的玻尿酸生意呢?三家企業究竟在打什么算盤?
核心原因在于:行業“卷”。 盡管外界依然看好玻尿酸生意,但業內人士心知肚明:玻尿酸原料難以賣出高價,且競爭越來越激烈。 根據我國玻尿酸行業大佬凌沛學此前接受采訪時給出的數據,玻尿酸原料近十年一直在降價,平均每年降幅在5%左右,產能已開始過剩。 從華熙生物此前的招股書就可以看到,注射級原料產品的銷售單價由2017年的122.62元/克下降至2019年的111.69元/克,目前價格仍在下探。
所以,單靠玻尿酸生意已經無法支撐玻尿酸企業們的長期增長了。 需要知道,在二級市場,比盈利能力下降更可怕的是失去高成長性,這會直接宣判標的企業們缺少投資價值,股價就會長期穩定在一個低位上,從而乏人問津。 既然不前進就會退步,玻尿酸三巨頭索性豁出去,開始尋找業務的“第二春”。
3
第二增長曲線在“增長”嗎?
“第二增長曲線”一詞聽著很性感,落地其實很骨感。 每一家企業都有自身的“基因”,這既是優勢,也是其后續拓展的劣勢。 所以,企業要想迎來業務“第二春”實屬不易。玻尿酸三巨頭做得怎么樣了呢? 先看華熙生物。在收入構成上,2021年原料業務、醫療終端產品、功能性護膚品三大業務收入分別為9億元、7億元、33億元,各自占比18%、14%、68%。 可以發現,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是華熙生物的主要收入來源。
盡管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帶動華熙生物營收迅速上漲,但凈利被拉下8.8個百分點至15.7%。這里面,包括了銷售費用逐漸高企。 這是因為,護膚品業務其實是TO C的模式,一是客單價低,二是市場推廣費用高。從財報中可以看到,華熙生物2021年的銷售費用比2020年翻倍,由10.99億元上升到了24.36億元。 更關鍵的是,銷售費用率2021年達到了49.2%。也就是說華熙生物花了近一半收入用于推廣獲客。
![]()
△《大美界》根據歷年財報數據統計繪制
那能否在接下來改善呢?答案是:難。 原因除了化妝品本身這個賽道品牌營銷和產品驅動的屬性外,還在于這個市場其實比玻尿酸原料還卷:從超市零售來看,日美歐韓的大品牌和近年崛起的國貨護膚品數不勝數。 因此,從這個層面看,華熙生物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上還有很大挑戰。
再看昊海生科。業績快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眼科業務收入3.56億元,占營收41.82%,接近一半,而醫美業務收入占比已經低于20%。 具體來說,昊海生科在眼科主要發力的是人工晶狀體、角膜塑形鏡等業務,這些都是踩中國人近視率逐漸攀升的大趨勢的優質業務。
但需要注意的是,昊海生科進入眼科業務主要是靠“買買買”。 去年年中,昊海生科投資取得亨泰視覺55%股權,并通過亨泰視覺獲得亨泰光學旗下高端角膜塑形鏡產品“邁兒康myOK”、兒童近視管理及控制光學鏡片“貝視得”在中國市場的獨家經銷權。 同年12月,昊海生科全資子公司昊海發展將以7000萬元對價,獲得廈門南鵬光學有限公司51%股權,并將取得亨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OK鏡產品“亨泰Hiline”、硬性角膜接觸鏡(RGP)等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代理經銷權。
從這點看,昊海生科雖然切了眼科這個不錯的市場,但在自主研發能力上還稍顯薄弱。畢竟,靠代理這種方式沒有太大競爭壁壘。 另外,在玻尿酸業務上,昊海生科整體的營收體量在三巨頭中最小,且逐漸與華熙生物、愛美客拉大差距。 最后看愛美客。玻尿酸業務無疑是其強項:2021年,其營收凈利均實現100%以上的高增長,收入首次邁入10億元,為14.48億元。其中,玻尿酸產品嗨體貢獻了10.46億元。 凈利潤更有意思,為9.58億元。也就是說,每賺14元,就有約9元是凈利潤。從這個數字上看,愛美客的生意是真“美”。
當然,硬幣皆有兩面。過于依賴爆款用于填充頸紋的注射用透明質酸鈉復合溶液Hearty嗨體貢獻營收,使愛美客陷入了“一嗨撐起半邊天”的窘境,一旦用戶需求發生變化,市場上有替代嗨體的爆款產品出現,那愛美客就會受到打擊。 危機感下,愛美客要突圍。 年報顯示,2021年愛美客研發費用支出達1.02億元,主要用于第二代埋植線、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等項目。其中,用于中度至重度皺眉紋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仍處于III期臨床試驗階段。
![]()
△圖片來源:愛美客財報
除自研管線的推進外,公司還在2021年斥資8.56億元,即超2020年全年營收,來對韓國HuonsBio進行增資并收購部分股權,加碼肉毒市場的決心可見一斑。 但是,雖有大手筆的投資,還沒有給愛美客帶來預期收益,反產生虧損111.6萬元。 更重要的是,當下我國已經有4款“肉毒素”產品獲批,其中包括美國Allergan的“Botox”和中國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衡力”,以及韓國樂提葆和英國吉適。
愛美客的肉毒素獲批之后,勢必要與國際巨頭“廝殺”。這對產品力和渠道運營能力的考驗很大。
綜上,無論是華熙生物、昊海生科,還是愛美客,目前皆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各自都在尋求突圍之法,且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道阻且長。 那么,在接下來的醫美江湖里,華熙生物、昊海生科、愛美客誰家先迎來真正業務“第二春”我們拭目以待。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