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有一些人他們總是舍不得給自己花錢,不能對自己好一點,對自己好一點,給自己花錢,就會特別內疚。
就會覺得對不起家里人,特別是對不起自己的父母,或者他會覺得給自己花錢,是不太道德的,會心里不安,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是一種“心病”。
這樣的人,絕大多數并不是窮,并不是沒有錢,而是舍不得,這要是從道德方面去分析,結論肯定會是他們道德素質高,懂得節約。
但是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就不能再這么簡單地看問題了,因為這個結論過于普遍,普通大眾都會分析,我沒有必要再去重復。
除此之外,心理學不是道德學,給大家提供一個偏向心理學的視角,幫助大家更全面地去認識自己和他人,讓大家活得更好,這也許才是我的最大價值。
那下面我們就言歸正傳,正式論述一下,為什么舍不得給自己花錢,是一種“心病”,為什么這樣的人會越來越窮。
1、舍不得給自己花錢,是因為內心的匱乏,這是一種“心病”
物質上的匱乏,是可以通過改善物質基礎,從而等到解決的,但是心理上的匱乏,改變起來就不太容易了。
我們經常見到的情況就是心理上的匱乏,也就是內心的匱乏,導致一個人總是舍不得給自己花錢。
比如來訪者吳女士,她是一位全職的家庭主婦,丈夫經營著一家企業,平常工作比較忙,所以家里的經濟開銷都是她主導,但是她從來都舍不得給自己花錢。
她給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買的東西都是品質很好,價格比較昂貴的,但是給自己很少買東西,幾乎不會給自己花錢,她說她舍不得給自己花錢。
吳女士成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小時候嚴重缺愛,為了等到父母的關愛,她聽話、懂事,從小就會做各種家務。
現在她在和丈夫的關系里,也在沿襲這種關系模式,她懂得持家,會照別人,她的丈夫也非常看重這一點。
因為她內心匱乏,她缺愛,所以她懂事,她不給自己花錢,也許她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討好丈夫,期望丈夫給予自己關愛,承認自己的價值。
這樣的心理和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心病”,因為她物質上比較富裕,她這樣做純粹是心理上的原因,所以最終她把所有人都照顧好了,唯獨沒有照顧好自己。
![]()
2、舍不得給自己花錢,是因為道德感太強,這也是一種“心病”
當然舍不得給自己花錢,也會是因為道德感比較強的緣故,道德感比較強,自我就會被壓抑,自我就會變得虛弱。
在道德感的壓迫下,虛弱的自我經常會感到內疚、自責和不安,比如下面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一些人的潛意識里,給自己花錢,意味著墮落和奢靡,是貪圖享樂的象征,而這些顯然是不道德的,所以當給自己花錢的時候,就會受到譴責,心里就會不舒服。
當然這樣的感知在意識層面不會那么強烈,因為潛意識層面的級別比意識層面的級別高多了,意識層面只是潛意識層面的一點點滲透,正如那句話說的,潛意識層面波濤洶涌,意識層面只是微風吹過。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些人給自己花錢的時候,就會想到父母,有一個來訪者,他告訴咨詢師每次吃好吃的,他就會想到家里的老母親。
盡管他的母親生活生很有保障,過得很不錯,但是他依然會感覺到母親在受苦,自己享福是不應該的,因此他會內疚、自責。
這一種情況就跟他的成長狀況,跟他和母親的關系有關,例如這個來訪者,母親從小就對他說,你就是我的唯一,離開了你,我活不下去。
在他的心里,母親是虛弱的,是需要被照顧的,自己不能離開,去有自己的生活,母親和自己必須在一塊,但是實際上,母親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
以上兩種情況下,舍不得給自己花錢,可以說都是“心病”,需要先在意識層面去覺知,意識到這一心理問題的存在。
![]()
3、舍不得給自己花錢,賺錢的欲望會被減弱,最終會越來越窮
我們經常會聽到經濟學家說要刺激消費,拉動內需,這個規律就是人們愿意消費了,賺錢的熱情就會高漲,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這個規律在心理學上,在今天的觀點上也是成立的,舍不得給自己花錢,這樣的人,賺錢的欲望就會減弱,就會越賺不到錢。
就算理性上想賺錢,但是潛意識里也不會這樣想,潛意識里也會是相反的,在潛意識的指引下,最終就會變得越來越窮。
人的身體和心靈是一體的,相互影響的,給自己花錢,其實就是一種獎勵機制,通過獎勵身體,讓自己的心靈進行沐浴。
也許這時候有的人會說,那獎勵不一定是要花錢的啊,這是對的,但是人作為一個社會性動物,加上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物質上的絕大多數享受確實是需要花錢的。
衣食住行,這些東西絕大多數是需要花錢的,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我想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自己好的,要舍得給自己花錢,讓自己“嘗點甜頭”,你會更有勁,會更好地去奮斗,更好地去賺錢,讓自己活得更好!
讓自己活得更好,你才會有能力去滋養和感染身邊的人,我經常做的一個比喻就是,你想成為一片土地,長出茂盛的植物,你首先得肥沃,不能太貧瘠。
舍得給自己花錢,就是在照顧好自己,就是在豐富自己的內心,就是在肥沃自己的心靈土壤,當你自己的心靈土壤變得肥沃的時候,你自己,以及你關系中的他人,才會活得更好!
作者|相先生:心理咨詢師,心理作家,出版有暢銷書《原生家庭的羈絆:用心理學改寫人生腳本》
聯系相先生,請加微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