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為網易汽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易汽車10月31日報道
2025年10月28日下午,杭州舉辦的“智駕科普講堂 華汽研究院公益沙龍”上,吉利控股集團首席智駕科學家、極氪科技副總裁陳奇圍繞智駕技術現狀、市場趨勢、安全責任及成本盈利等核心議題,分享了兼具行業深度與務實視角的觀點,為當前智駕產業發展提供了一線參考。
![]()
在陳奇看來,智能駕駛正由多線并進,核心在于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的“好貓”式落地,而非盲目追逐前沿。體驗連續性由從L2到L3/L4的逐步提升轉為關注小場景的精細打磨。安全與責任將成為關鍵驅動,車企需在L3/L4的安全承擔上發力,同時探索具身智能或AI智慧生命體的長期可能性,推動從輔助駕駛向更廣義的智慧生命體演進。在談到用戶信任培養和科普價值時,他強調:“讓更多用戶理解與信任智駕,是企業的共同責任,也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石。”
談及智駕技術的演進路徑,陳奇首先梳理了當前行業的技術方向——從人工智能基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到特斯拉引領的BEV+Transformer架構,再到端到端、VLA(向量級架構)、世界模型、強化學習及云端基座大模型。他強調,技術發展不應被“先進與否”的標簽束縛,“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給用戶帶來最好的體驗才是最好的技術”。
在體驗連續性維度,陳奇將智駕發展劃分為“從碎片到完整,再到精細打磨”的過程:早期ADAS功能體驗斷裂,需頻繁人工接管;隨后高速場景實現“可用級”連續性,再延伸至城區場景,疊加園區、地庫輔助駕駛,基本覆蓋用戶核心使用場景。“如今大的連續性已完成,行業轉而聚焦小場景的打磨——比如MPI(每千公里接管次數)中那些尚未解決的細節問題,這是當前技術優化的重點。”
他同時提及智駕的長期演進方向:“目前智駕還停留在‘輔助人開車’的階段,未來可能向具身智能、AI智慧生命體發展,這是更宏大的技術想象空間。”
針對用戶關心的智駕產品價位與市場占有率,陳奇直言當前行業存在“價位偏低、普遍虧損”的現狀。他分析,價位受三大因素制約:研發與硬件成本、市場競爭中的價格戰、產品競爭力——“若真能實現L4級全場景安全負責,產品定價才有自主空間,否則仍需在成本與競爭間妥協”。
從市場占有率來看,他給出了個人判斷:當前L2輔助駕駛市場占有率或超60%,但“體驗連續性差,略顯雞肋”;L2+因大幅降低駕駛疲勞(“以前開兩三百公里就累,現在一天開一千公里也不覺得累”),已接近用戶依賴的“引爆點”,未來占有率將大幅提升,“類似微信的普及路徑,一旦突破應用臨界點,會快速滲透”。
對于L3,陳奇明確表示“全場景普及仍需較長時間,個人持保守態度”。他指出,當前L3多局限于特定場景(如德國奔馳的高速50公里/小時以下、有前車、不可變道模式),體驗仍不連續,“先在高速等特定場景推進,再逐步擴大ODD(設計運行域)范圍,是更現實的路徑,等到ODD覆蓋足夠廣,L3才可能成為主流”。
當被問及L3事故后的責任承擔問題,陳奇表示,L3的核心是“車企需承擔部分安全責任”。
當前行業的應對思路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技術層面增加冗余,“包括域控冗余、傳感器冗余、算法冗余,通過多維度保障降低風險”;二是機制層面依賴智駕險,“用保險工具覆蓋安全風險,同時倒逼主機廠、供應商提升技術安全性”。
他以自身經歷舉例說明智駕安全的進步:“2014年底剛做智駕時,領先友商的車型雖驚艷,但安全性差——斷頭路、白車、靜止車、三角錐都會撞;現在高階智駕已基本解決這些問題,長三角地區跑上海、杭州、寧波,我幾乎不用接管。”
陳奇同時強調“不可過度依賴智駕”:“即使技術再成熟,也會有極端場景(如緊急加塞),人必須在環,不能睡著。” 他提出“人駕+智駕=1+1>1.5”的安全理念:“我開智駕15萬公里無事故,而人駕時近三年有三四次碰擦。人機協同的安全性,遠大于單獨人駕或機駕,核心是不盲目信任智駕,保持必要的注意力。”
在智駕盈利與成本控制問題上,陳奇從研發視角分析:當前成本主要集中在研發(人力、算力、存儲)和單車BOM(如域控、芯片),“研發成本占大頭,但只要通用化、標準化做好,比如傳感器、硬件采用統一規格,規模上去后成本會快速下降——若年銷300萬輛,研發成本攤銷后,很容易實現盈虧平衡甚至盈利”。
他特別提到國內芯片的作用:“地平線等國內芯片企業的加入,正在快速拉低芯片成本,BOM成本的下降趨勢已‘肉眼可見’。”而盈利的關鍵,最終落在用戶價值上,“只要產品能真正解決用戶痛點(如降低疲勞、提升安全),用戶就愿意為價值付費,價格便不再是核心障礙”。
對于智駕的“能力邊界”宣傳問題,陳奇坦言“邊界難以明確定義”:“智駕場景無窮盡,時空不可復制,很多場景只發生一次,無法用統一標準界定邊界。安全標準更應是‘底線思維’,比如不允許橫向操作直接撞護欄這類致命錯誤,這是必須守住的紅線。”
此外,他闡述了目前行業對AEB(自動緊急制動)“參數內卷”現象的看法:“現在行業都在比AEB的觸發速度(120、130甚至150公里/小時),但我親自測試過——碼頭上前面是海,AEB觸發時人早已經踩剎車了,除非昏迷,60公里/小時的速度足夠。”他認為,AEB的核心指標是“誤觸發率”和“漏觸發率”,“誤觸發會被后車追尾,漏觸發會撞前車,這些用戶看不到的指標,才是安全關鍵,而非單純追求速度參數”。
陳奇進一步解釋:“AEB的維度很復雜——除了速度,還要看能否識別椅子、桌子、礦泉水,能否剎停雞鴨狗,這些都無法用單一參數衡量,過度宣傳某一項指標,容易誤導用戶。”
縱觀陳奇的分享,其核心邏輯始終圍繞“務實”——技術不追熱點,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市場不冒進,按場景逐步推進;安全不松懈,依賴人機協同與技術冗余;成本不盲目壓縮,靠規模效應與價值驅動。在智駕行業仍處于“快速迭代但尚未成熟”的階段,這樣的務實視角,或許正是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