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源迷霧 申遺風波
韓國文化遺產廳2025年6月正式遞交的申請,聽著就夠大膽的。他們直言不諱,說漢字的根在東夷族手里,東夷族據說是韓國人的直系老祖宗,商朝那會兒就已經在朝鮮半島上發明了這些方塊字,后來才輾轉傳到中原。擱平時,這話要是私下說說,還能當段子聽,可一上申遺申請,就得拿出真家伙來。
問題是,他們的依據呢?主要靠著前一年一位韓國作家在電視節目里拋出的幾點觀點:一是商朝其實是東夷政權,韓國人是其唯一正統后裔;二是漢字本該叫“殷字”,因為起源在殷商時期的朝鮮原住民;三是歷史長河里,朝鮮半島長期依附中國,導致文化歸屬被搞混了。
![]()
這套說辭一放出來,國際上立馬炸鍋。UNESCO那邊也沒客氣,收到申請沒幾天,就要求韓國在45天內補齊可靠證據。韓國文化廳呢?到期限結束,啥動靜都沒了,就這么悄無聲息地收場了。說白了,這事從頭到尾就沒站得住腳。
東夷族在古代文獻里,本來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族群,主要活動在今山東、江蘇一帶,跟朝鮮半島的聯系頂多是泛泛的鄰里關系。韓國把東夷直接拉成自家祖先,等于偷換概念,硬要把歷史拉郎配。商朝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那可是實打實的考古鐵證,碳14測年直指公元前14世紀,早于任何半島上的文字記錄。
![]()
再看韓國的文化政策史,這申請的底氣從哪兒來?1948年韓國剛建國,就推出《韓文專用法》,明令官方文件一律用諺文,漢字直接下崗。這政策在樸正熙執政的1970年代執行得更狠,學校教材、公共標牌全換成韓文,目的是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強調民族獨立。
結果呢?韓國年輕人讀不懂祖輩留下的漢字碑文,專業領域里同音詞一大堆,法律、醫學文件老出歧義。沒法子,韓國后來只能低調讓漢字“復活”:身份證上加漢字名,地鐵站雙語標識,中小學重開漢字課。
可他們呢,又不愿意承認漢字是中國貨,就想方設法“本土化”。這份申遺申請,說到底,就是這種矛盾心態的產物——想用漢字的便利,又不愿認賬起源。
![]()
證據鐵板 共識難撼
科學證據這塊兒,更是把韓國的主張給堵得死死的。河南安陽的殷墟,從1928年發掘開始,就出土了15萬多片甲骨,上面刻的符號就是漢字的最早形態。碳14測定反復驗證,時間鎖定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這比朝鮮半島最早的文字記錄晚了好幾百年。
甲骨文的演變軌跡明明白白:商周的金文鑄在青銅器上,秦代的篆書統一度量衡,漢代的隸書簡化實用,一步步變成今天的標準漢字。2017年,UNESCO就把甲骨文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是國際層面的蓋棺定論,認可漢字的中國起源。
![]()
韓國出土的文物,也在自己打臉。新羅時期的青瓷瓶底,常常刻著“大唐制造”的字樣;北宋越窯的瓷器,運到半島時箱子上印“御賜”,這些痕跡清楚顯示文化傳播的方向是從中國到朝鮮半島。
韓國古籍里,記載的也是從中原輸入漢字的過程,比如高麗王朝從宋朝求經,船隊滿載書籍過海。國際學術界呢?哈佛、劍橋這些頂尖機構的研究,全都指向中原起源,沒一個嚴肅學者站隊韓國的“東夷發明論”。人民日報在報道中也點明,東夷文化早就融入中華文明,跟半島沒直接血緣。
![]()
韓國的去漢字化運動,本意是求獨立,可實際效果適得其反。1948年的《韓文專用法》推行后,韓國社會花了幾十年才緩過勁來。1970年代的政策高峰期,漢字教育幾乎清零,年輕人連自家墓碑都認不全。等1980年代經濟起飛,K-pop、韓劇走向世界,韓國發現漢字的實用價值藏不住了。
身份證恢復漢字標注,公共場所雙語并用,學校課本里又塞進漢字課。可他們總覺得這是在“借用”中國文化,心理不平衡,就冒出這種申遺奇想。說實話,這不光是歷史認知問題,還牽扯文化焦慮。韓國經濟牛,文化輸出猛,但一到東亞文明定位,就總想拔高自家位置,結果越拔越滑稽。
![]()
從全球視角看,韓國的操作成了笑柄。網友們沒客氣,波蘭人調侃韓國是“宇宙起源”,俄羅斯人諷刺一個靠美軍基地起步的國家談千年文化。這些吐槽雖尖刻,卻點中要害:文化自信不是靠改寫歷史就能堆出來的。UNESCO的駁回,也不是針對韓國,而是維護事實底線。
45天期限一過,申請就這么黃了,韓國文化廳也沒再糾纏。這事鬧到這,等于給所有人上了一課:歷史不是想怎么編就怎么編的,得有考古、有文獻、有共識撐腰。韓國要是真想申遺自家東西,大把機會啊,比如韓文諺文,那可是世宗大王1443年創制的寶貝,UNESCO早認可了。何必盯著漢字不放呢?
傳承正道 自信前行
![]()
漢字的歸屬,早不是爭議事,而是鐵板釘釘的事實。中國作為東亞文明的源頭,漢字就是其中最閃亮的明珠,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數字輸入,它見證了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鏈條。韓國申遺的鬧劇,反倒凸顯了這個共識的穩固。
文化交流本該是好事,朝鮮半島歷史上就是中華文化圈的一員,漢字傳入后,推動了當地教育、科舉、文學發展。高麗青瓷、北宋瓷器,這些交流成果,現在還擺在博物館里,供人欣賞。韓國后來創諺文,也是在漢字基礎上創新,沒漢字的鋪墊,哪來諺文的靈感?
![]()
韓國現在的尷尬,就在于這種“用而不認”。一方面,漢字在法律、醫學、身份證上到處是;另一方面,又想把起源搶走。這心態,說白了,是發展太快帶來的副作用。
韓國從戰后廢墟爬起來,經濟奇跡全球聞名,文化產業K-wave席卷世界,可一到歷史根基,就有點飄。申遺漢字的沖動,暴露了這種不踏實。反觀中國,漢字保護搞得有聲有色,簡化字推行、書法教育普及、數字漢字標準輸出,全是實打實的行動。2017年甲骨文入世界記憶名錄后,中國還辦了全球巡展,讓更多人了解這寶貝的來龍去脈。
![]()
要說文化自信,怎么走正道?韓國完全可以多挖掘自家傳統,比如三國時代的新羅文化、朝鮮王朝的科舉制度,這些都有獨特價值。韓文諺文申遺成功,就是例子,UNESCO認可它為人類智慧結晶,沒沾半點爭議。
![]()
韓國經濟這么強,文化輸出這么猛,何不把精力放這兒?硬要改歷史,只會讓國際社會搖頭。想想看,全球網友的群嘲,不是因為韓國弱小,而是因為這操作太low。真正的自信,是正視過去,創新未來。中國在這點上做得好,漢字從古籍到Emoji,全世界用著都順手,這才是軟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