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峽小微
![]()
浩渺汪洋,風起潮生。從我國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出發,近海5-50米水深范圍內,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約5億千瓦,深遠海風能資源可開發量超12億千瓦,體量接近我國當前總電力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是國家級戰略能源庫。
從“西電東送”到“海風東漸”
蜿蜒起鴨綠、漫過渤海灣、掠過長三角、環抱南海諸島,中國海岸線呈現出一個流暢的“S”形。
在“S”的下彎處,上海港成為全球首個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吊臂起降,折射出中國“藍色經濟”上揚曲線——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首次突破10萬億元,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
聯動西部經濟,拓展海外貿易,中東部地區承載著全國超七成的用電需求。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團隊預測,到2030年,我國中東部地區最大用電負荷將達9.7億千瓦,需從區外輸入電力超過3.6億千瓦。
追求經濟增長與滿足“雙碳”目標有無通解?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如何構建?
答案是:往東走,向海去。
海上風電場緊鄰東部負荷中心,具備“規模開發、就地消納”的區位優勢。據測算,海上平均風速比陸上高約20%,年平均利用小時數多25%;海上風電特性還能與西部水電形成季節性互補,構成了東西互濟、海陸協同的能源供應新格局。
需求側釋放巨大空間,供給側如何補足?
答案是:與其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開發邁入規模化、基地化的新階段。
福建福清興化灣,自灣向城形成一條“藍色產業帶”。在政府主導、企業開發的模式下,昔日灘涂成為海上風電“奧林匹克賽場”:從國內首臺8兆瓦海上風機下線,到全球領先的26兆瓦機組問世,僅用時不到6年。
![]()
▲三峽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三峽能源供圖)
放眼全國,江蘇鹽城、山東煙臺、廣東陽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基地串珠成鏈,沿海縣域經濟崛起“藍色增長極”。江蘇小城如東10多年向海攬風,建成亞洲最大的縣域海上風電場,送出“藍色電力”占江蘇四成。
曾幾何時,全球海上風電的舞臺由歐洲“唱主角”,其裝機規模占全球近九成。而今,憑借強大的裝備制造能力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截至2024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連續四年居世界第一,構建起覆蓋設計、制造、施工、運維的全產業鏈體系。
從“投石問海”到四海追風
“一切始于世博會”,這句名言同樣適用于海上風電。
三屆世博會,見證了我國海上風電“拾級而上”——
2010年上海世博會,東海大橋34臺風機迎風轉動,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增添清新海風注腳;
2017年阿斯塔納世博會,我國兆瓦級風電葉片技術亮相,以創新詮釋“未來的能源”;
2025年大阪世博會,“海洋能源一體化”概念與“構建未來社會,想象明日生活”的主題相得益彰。
“藍色能源”源于高瞻遠矚的戰略布局,成于持之以恒的創新攻堅——
2006年,國家賦予三峽集團重任,支持其依托自身在水利工程建設和水下施工的優勢,開展海上風電場建設的前期及施工技術研究試驗工作。從那時起,福建、江蘇、廣東、山東等沿海省份陸續出現三峽人測風、探海、建設的身影。
2018年,國家明確三峽集團要在促進清潔能源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帶動作用。截至2025年6月,三峽集團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超700萬千瓦,占國內總裝機17%,持續保持全國第一,帶動我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能力進入世界最前沿。
點滴匯聚,厚積薄發——
遼寧莊河,挑戰極寒。由三峽集團自主研發的抗冰錐技術,破解了東北嚴寒、海冰條件下的施工與運行難題,為我國北方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破冰”。
山東昌邑,海洋牧場。全球首個“風電+海水養殖”復合開發模式落地,為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探索出一條新路。
江蘇如東,“柔直”出海。亞洲容量最大、電壓等級最高的海上柔性直流換流站建成投運,為海上風電場配備了“電力高速公路”。
![]()
▲三峽江蘇如東海上風電場成功投運亞洲首座海上柔直換流站(三峽能源供圖)
福建漳浦,刷新紀錄。國內首臺16兆瓦超大容量風機并網發電,相關成果獲評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入選“央企十大國之重器”和“國家能源局十大科技創新成果”。
廣東陽江,挺進深藍。從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機“三峽引領號”,到全球首臺16兆瓦漂浮式海上風機“三峽領航號”,我國成功掌握了漂浮式風機從研發、設計、制造到安裝、運維的全流程技術。
“從‘引領號’到‘領航號’,兩臺漂浮式風機名字中的‘領’字遙相呼應,既是傳承也是創新,都是國家科研出題、產業鏈協同答題的實踐。”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副總經理呂鵬遠說。
![]()
▲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機——“三峽引領號”(資料圖片)
從渤海灣到北部灣,一條跨越冷暖氣候帶、抵御臺風嚴寒、適應復雜海床的風機陣列展臂于藍海。藍海之下,三峽集團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申報的“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獎成果應用于我國70%以上海上風電項目,支撐超過2400萬千瓦規模的海上風電建設。
從百川入海到挺進深藍
渤海承黃河,黃海連鴨綠江,東海接長江,南海納珠江、瀾滄江……我國近海“海納百川”的地理特質,恰如海上風電產業鏈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
“精”是海上風電機組的特質。風機高逾百米,精密零件以萬計。上游材料與零部件企業專注技術攻堅,中游整機制造企業聚焦集成創新,下游風電場開發及運維深耕安全保障……海上風電是典型的產業鏈整合型產業,各環節均是海上風電發展的關鍵力量,“單打獨斗”難以承受研發成本和擴產風險。
如何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答案是:共鏈。
“共”以協同共享為基,“鏈”以要素流動為要。
作為產業鏈牽頭建設單位,三峽集團以持續項目儲備和穩定市場需求,通過參股扶持、項目開發、首臺(套)產品試用和提供市場應用等方式,帶動發電機、葉片、齒輪箱、軸承等上中游企業協同發展,設立海上風電產業基金和海上風電產業鏈融通共建資金,為企業“抱團”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確定性。
放眼當下,我國海上風電正朝著“四個向”持續突破。
裝備向“精”,科技賦能。日前,我國四部門發布《關于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突破高性能長壽命海上風電葉片、高功率齒輪箱、高可靠低成本漂浮式基礎等關鍵裝備。2024年10月,東方電氣研制的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不僅單機容量與葉輪直徑全球領先,還實現了供應鏈自主。
海域向“遠”,戰略布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海科技”列為新興產業重點領域。深遠海環境惡劣,由三峽集團主導的風機“一體化”理念應運而生。從一體化理論突破,到風機、浮體、系泊系統等整體統籌設計建造,再到行業標準建立、入級船級社,漂浮式風機有了“穩固底盤”。
成本向“低”,普惠發展。在我國電價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下,行業正從“補貼驅動”轉向“市場主導”,倒逼產業鏈形成“技術突破—裝備升級—產業發展—成本下降”循環。“三峽領航號”在“陽江造、廣西裝、青洲用”全產業鏈深度協同下,單位兆瓦用鋼量下降近半。
效能向“優”,數字驅動。針對風電光伏的間歇性、波動性短板,精準的功率預測變得至關重要。三峽江蘇毛竹沙海上風電場率先落地功率預測算法優選應用,有效破解電網穩定難題。此外,由三峽集團主導建設的“REDaaS平臺”,通過標準化接口實現風光領域數據互通,搭建起可再生能源可信數據空間,為構建更智能的風光資源構筑數字基礎。
【記者手記】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海洋科技創新,鞏固提升海洋裝備制造業優勢,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創新是破局藍海的關鍵,也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核心。中國海上風電人將始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業鏈協同為抓手,構建安全可靠的現代化海上風電產業體系,讓“藍色國土”高質量發展好風正勁。
值總:王東紅
編輯:楊思恒
美編:羅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