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
村民正在種植冬菜。卓芊余攝
立冬將至,寒意漸濃。在港北區大圩鎮新建村的田間地頭,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11月3日,走進貴港市港北區益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看到金色的稻浪中,這邊收割機還在進行最后的搶收作業,那邊旋耕機已經開始耙田、起壟,工人緊隨其后平整土地、覆蓋薄膜、栽種菜苗,各環節銜接順暢、井然有序,一幅“稻收菜種”的秋冬農忙圖景正徐徐展開。
“今年我們將大肉芥菜的種植規模擴大到700多畝,現在已經種下100多畝。這批菜苗長勢很好,預計20多天后就能收獲第一批。”合作社負責人李鴻才介紹說。這種“稻—菜”無縫銜接的輪作模式,讓以往秋收后便進入“休眠”的冬閑田“活”了起來,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
![]()
航拍蔬菜基地。岑記華攝
土地“生金”的同時,也給周邊村民帶來了“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機會。該基地每天聘請20至30名當地工人參與種植作業,高峰期用工量可達50至70人,就業崗位覆蓋從種植、田間管理、采收、裝運等全流程。“在這里幫忙種菜,一天能掙100多元,離家近,方便照顧家里,挺好的。”正在田間覆膜的村民楊美蓮笑著說。秋冬種蔬菜產業有效盤活了當地冬閑期間的勞動力資源,讓村民實現了“農閑不閑、增收不停”。
據了解,大肉芥菜具有生長周期短、適應性強的特點,從栽種到采收僅需45至50天,畝產量最高可達1萬斤。若氣候適宜,天氣條件良好,冬季甚至可以輪作種植三批蔬菜。
從金黃的稻浪到翠綠的菜畦,港北區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秋冬種生產,巧妙利用時間差和空間差,積極引導農戶和合作社發展稻菜輪作種植模式,既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更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岑記華 陸遠培 卓芊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