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9日,海南儋州圍繞紅樹林保護開展系列活動,通過“現場實踐+征文接力”的模式,凝聚千余名志愿者力量,形成生態文化雙重保護合力。截至目前,后續征文活動已收到223份投稿,為海南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注入鮮活動能。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活動主辦方供圖)
作為海南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生動實踐,10月26日的現場活動由海南省林業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指導、儋州市級林長制辦公室主辦,在新英灣紅樹林市級自然保護區、周邊村落及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小學同步開展。千余名大中小學生志愿者在海南大學海衛士志愿服務隊指導教師饒穎芝帶領下參與,既通過“生態+文化”雙軌宣教深化認知,又以“凈灘護生態”實踐踐行綠色理念。在新英灣小學,海南大學學生杜世凱以“紅樹林:濕地生態的守護者與儋州歷史的見證者”宣講,結合海防古碑串聯生態與文化;保護區內,志愿者分組清理垃圾、學習垃圾分類,還走進村落宣傳護林理念、收集古碑傳說,讓“護海養海”落地見效。
現場活動結束后,10月27日至29日,海南省林業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執法監督處)隨即組織紅樹林保護征文活動,定向邀請參與26日現場實踐的志愿者投稿。志愿者們結合親身經歷,將凈灘護林的所見所感、對紅樹林生態價值的理解、對“生態+文化”保護模式的思考轉化為文字,進一步擴大了紅樹林保護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從現場動手護林到文字記錄思考,志愿者們對紅樹林保護的理解更深入了。”饒穎芝表示,海南大學海衛士志愿服務隊未來將持續聯合高校、企業,推動“志愿+生態+文化”模式常態化,吸引更多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此次系列活動不僅改善了新英灣紅樹林保護區沿岸環境、激活了古碑文化,更以“實踐+征文”的形式,為我國“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協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海南經驗,為海南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示范城市注入新活力。
(中國日報社海南記者站 陳博文)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