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墨子巷口的炒面攤前已經排起了長隊。堿水面在鐵鍋中翻騰,隨著鹵汁“滋啦”一聲澆下,香氣瞬間彌漫整條街巷。炒面上桌,慕名而來的食客們立刻大快朵頤起來,邊吃邊感嘆:“香!”
這樣的場景,如今在安慶的大街小巷已不鮮見。近年來,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和“地方美食熱”的持續發酵,“安慶炒面”這道承載著無數人童年記憶的特色街頭小吃,正以驚人的速度“出圈”,從一條老街走向全國,從市井煙火升騰為城市“味覺名片”。
流量賦能
網紅效應激活市井煙火
“刷到烏啦啦的視頻,就把‘吃安慶炒面’列進了旅行清單,這次特意來安慶打卡炒面。”排隊間隙,來自武漢的游客陳萌萌舉著手機拍店里的顛勺場景,語氣里滿是期待。等面上桌,她夾起一筷子嘗了嘗,立刻笑著補充:“和我們那兒的炒面不一樣,安慶炒面的面條特別勁道,醬汁裹得特別勻,一口下去全是鍋氣,難怪這么多人來打卡。”
![]()
市民在墨子巷郵局炒面店外排隊等餐
今年4月,美食網紅烏啦啦專程來安慶打卡,花128元連吃12碗炒面,直言“中辣剛剛好,每根面條都裹著醬汁”。這段視頻在抖音收獲47萬點贊,讓安慶炒面瞬間突破地域圈層,不少外地游客拿著手機找攻略,專門來打卡“烏啦啦同款”。
網紅效應帶來的熱度在節假日尤為明顯。今年十一假期,墨子巷、吳越街等老牌小吃聚集地的炒面店日均接待量較平日翻倍,不少店鋪從清晨四五點就開始營業。“以前都是街坊鄰居光顧,點單不用多問,‘老樣子’就懂了。現在經常能碰到說普通話的游客,還會主動問‘是不是安慶最正宗的炒面’。”墨子巷一家炒面店老板說。
口碑筑基
抱團闖市場的鄉愁力量
“說起來也巧,有個安慶小伙子,在上海念了四年大學,幾乎每周都來我店里吃炒面,現在我回安慶開店,他五一、十一放假必來。”在“小齊炒面”店的操作臺旁,店主陳華珍一邊炒面一邊笑著說起這段讓她印象深刻的往事,她身材瘦小,雙手布滿老繭,是常年握鏟顛鍋的印記。
“在上海,一個人單打獨斗很難。我們一合計,為什么不把咱們安慶最拿手的東西做成品牌,集中力量干大事?”陳華珍向記者坦言,早年她跟隨親戚子侄闖上海,他們統一技術標準,保留了安慶炒面的核心工藝,認準了“安慶炒面的魂在堿水面”,每一家店都堅持用家鄉堿水面,筋道爽滑、口味地道,同時,又根據上海食客的偏好,在炒制工藝上做了調整,就這樣,他們把“小齊炒面”在上海做到了“一區一店”,生意火爆,每家店日均能賣出三、四百單。這種“遍地開花”的模式,不僅降低了單個店鋪的運營風險,更在無形中構筑了一個強大的品牌矩陣,烙印在上海食客的心中。
“我們沒做過什么推廣,全靠口口相傳。你把味道做正了,大家自然愿意來,還會幫你推薦給朋友。”陳華珍說,在上海五年,他們靠“抱團守味”,讓“安慶炒面”的招牌在競爭激烈的上海餐飲市場站穩了腳跟,也讓更多異鄉人通過一碗面,知道了“安慶”這個城市。
創新破圈
預制包裝打通千里餐桌
“今年九月底才開始做真空包裝炒面,一開始是真沒琢磨過這事兒,都是外地粉絲天天問,‘能不能寄點炒面過來’。”走進“大樹炒面”門店,除了熱氣騰騰的現炒檔口,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袋袋真空包裝的炒面。老板劉少中擦了擦操作臺,說起做預制炒面的初衷,他坦言是“應需而為”,“炒好的面不好寄,路上容易變質,就算沒壞,口感也坨得沒法吃,所以我就想著,能不能做個類似方便面的組合裝,讓在外的安慶人和外地朋友,不用來安慶,也能吃到正宗的安慶炒面。”
![]()
劉少中在制作預制炒面
這一琢磨,就試了十幾天——面條要煮到幾分熟真空包裝才不坨,鹵汁分裝多少量剛好裹滿每根面,調料包怎么配才夠味,劉少中一點點調整,終于摸索出合適的方案:面條選250克的安慶堿水面,煮到八分熟用油拌好再真空包裝,既能保證筋道,復熱后也不會坨;鹵汁、醬油、調料包和辣椒面,都按他日常炒制的比例分裝,確保顧客在家也能調出“店里的味道”。對于儲存方法,他也做了細致的標注:“真空包裝未開封時,面條冷藏保存、鹵汁冷凍保存,到貨五天內吃完。”
這種創新服務,精準擊中了“鄉愁需求”,如今預制炒面每天能出三十單左右,顧客基本都是三袋起發,最遠的訂單寄到了新疆。“郵費比面錢還貴,我一開始都勸過顧客,說‘不值當’,可人家說‘就想嘗嘗安慶炒面的正宗味’。”劉少中想起新疆顧客發來的反饋,語氣里滿是欣慰,“后來顧客反饋說,味道跟在安慶家里吃的一模一樣,那一刻覺得再麻煩也值得。”
為了讓顧客少走彎路,劉少中還會在每個包裹里附贈一段炒面視頻,從開火倒油,到面條下鍋翻炒,再到淋鹵汁拌勻,每一步都講得細致。“怕有些人第一次做沒經驗,視頻里特意說‘小火慢炒,別著急加調料’,不少顧客看完還會在微信上跟我反饋‘一次就成功,口感和剛炒好的幾乎沒差別’。”劉少中笑著說。
![]()
安慶炒面
越來越多的炒面店,也跟著加入了創新的隊伍。有的炒面店,不僅做預制炒面,還搭配了安慶素雞、藕圓子等配菜,讓外地顧客能一站式品嘗家鄉風味。這種“標準化+個性化”的創新,讓安慶炒面突破了時空限制,香飄到了更遠的地方。
記者手記
藏在“守”與“變”里的用心
這碗炒面,沒有復雜的食材,沒有精致的擺盤,火起來的原因,或許正是藏在“守”與“變”里的用心:守著手工揉面的勁道、現炒現賣的鍋氣,不丟安慶人的口味記憶;變著抱團闖市場的思路、預制鎖鮮的方法,讓家鄉味能走得更遠。
其實,一座城市的溫度,往往就藏在這樣的街頭小吃里。它是本地人早餐桌上的習慣,是游客眼里的城市符號,更是在外游子心中的牽掛。如今,安慶炒面正一步步走出宜城,相信未來,這縷從鐵鍋里飄出的香氣,會帶著安慶的煙火氣,飄進更多人的生活里,成為一張更鮮活的“城市名片”。
信息來源:精彩安慶綜合安慶晚報、掌上安慶
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并注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