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阿姨,家里的冷凍饅頭放了一周,還能吃嗎?”60歲的李阿姨剛把早餐端上桌,就聽鄰居在廚房門口小聲嘀咕。
自從她刷到“冷凍饅頭有致癌物”的短視頻,這幾天居然整夜都睡不好,滿腦子都是各種安全擔憂。
張大爺不以為意:“我家凍一個月都吃得好好的,哪有那么邪乎!”可李阿姨越想越怕,連閨女送來的包子都沒舍得解凍,生怕誤吃了“砒霜”一樣的毒物。
![]()
冷凍饅頭真的會致癌嗎?最近浙大發布權威科普,徹底擊碎謠言。但暗藏在某些不當保存和加工中的“真毒素”,卻遠比誤傳的“砒霜”更可怕。
你以為安心囤饅頭,就高枕無憂了嗎?真正需要當心的健康隱患,很多人還在忽視。到底哪些饅頭風險比你想象的要大,“砒霜一樣”的致癌陷阱又藏在哪里?
很多人覺得“饅頭冷凍后會變質”“反復解凍再加熱容易產生致癌物”,這些說法是真是假?浙江大學食品安全團隊的研究明確指出:合規制作、密封保存的冷凍饅頭,并不存在所謂嚴重食物安全風險。
![]()
正規流程下,“冷凍”反而能延長饅頭的新鮮度,抑制細菌繁殖,使其口感和營養最大限度保留。
但如果“冷凍-解凍”循環太頻繁,或因包裝破損,導致水分蒸發和細菌污染,可能影響風味,但絕不會在常規冷凍條件下產生致癌物。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19295-2011)要求,-18℃以下冷凍儲存的面點產品,微生物指標和安全性都有嚴控。
即便存放2-3個月,其致癌物(如丙烯酰胺)含量基本不升高。所以,“冷凍饅頭含砒霜”的謠言,純屬無稽之談,是不實信息。
![]()
真正需要警覺的,不是普通的冷凍饅頭,而是某些反復烘烤、火候過重的面類食品,產生的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認定為2A類可能致癌物,其毒性可致神經損傷和基因突變。
令人震驚的是,過度加熱(如烘烤、油炸過度發黃變焦)后的饅頭表皮,丙烯酰胺檢測值最高能達到每千克上百微克,遠遠高于正常清蒸饅頭。
![]()
有研究顯示,饅頭反復加熱3次,每次溫度超200℃,其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可升高140%-180%。
而長期攝入超過歐盟建議的每日攝入量(每公斤體重0.5微克),相比“砒霜”(急性毒性,0.5毫克/公斤)的慢性、隱匿危害更難察覺,它在生活中更易被忽略、更難第一時間發現。
誰最易“中招”?愛吃“烤焦”、二次加熱饅頭、追求焦脆口感的家庭,往往最易攝入丙烯酰胺超標。
尤其是給孩子當早餐、老年人喜歡吃“鍋巴皮”那一口,如果長期如此,風險可能悄悄積累。
![]()
避免丙烯酰胺風險其實很簡單,關鍵在于科學加工和食用:
盡量避免二次高溫烹調。冷凍饅頭解凍后,用蒸鍋加熱最安全,時間以熱透為宜,避免鍋底煎烤、明火烤焦。
切勿反復冷凍、解凍。每次只取食用量,剩余密封保存,不要讓饅頭在室溫下反復回溫,預防細菌滋生。
留意顏色變化。饅頭出現較深的焦黃、發黑部分,說明烹調溫度過高,建議直接去掉,避免食用。
儲存不超兩三個月。家庭冷凍條件有限,不建議長期囤放冷凍饅頭,最好2個月內吃完,口感和安全性更有保障。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