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
![]()
負責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工作以來,我對約稿的第一反應是拒絕,一是本能態度,二也是身份職責要求。2024年底,當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黨領導下的百年文藝》文獻片之際,“央視劇評”約我寫評論之際,起初,我也是這么想。結果,對方說,“這個重大題材的評論非你莫屬”——這句話觸動了我。作為一名黨員、一個評論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中國文藝評論事業具體負責人,此時理應有所擔當。三天后,如期交稿,評論文章名為《歷史真理與藝術真理的統一》。
![]()
文章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引用了社會公轉律與文藝自轉律的理論,即文藝跟社會間有公轉律存在,同時文藝本身也有文藝自己的發展法則,也就是文藝自轉律。文章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文藝,就是遵循社會公轉律與文藝自轉律,實現了歷史真理與藝術真理的統一,才取得了無與倫比的輝煌成就。文獻片很好地反映了這條主線。
評論發出后取得很好的反響,在央視新媒體有上百萬的閱讀量,許多讀者留言表達對評論文章的贊賞,對公轉自轉理論的認同。評論與文獻片一樣,很好地宣傳了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宣傳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我為不辱使命感到高興。本人深知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魅力,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成功。評論所做的工作只是把蒙蓋在真理表面的塵埃拭去,讓其本身內蘊的光華向世人綻放。
![]()
這些年我一直在做這樣的工作,一直把黨的文藝創新理論在文藝評論界的學習、宣傳、研究和闡釋作為首責。文藝評論家都是高知分子,他們都是在專業上有多年積累、很高造詣的專家。“無片面不深刻”,這在學術研究中似乎是個悖論。專家在專業焦點上深入掘進,會取得深刻洞見,但與此同時,有可能囿于學科范疇和專業視野,忽略了專業領域之外的系統影響。作為專業研究的學術探尋是沒有問題,但作為面向大眾的文藝評論,可能有失真實、有失全面。
因此,不能只就文藝談文藝,還要研究制約文藝的政治、經濟、科技、法律、倫理、傳媒、教育等等社會各方面,把文藝的自轉與公轉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價作品。


理論是評論的基礎,談評論,離不開談理論。理論系統本身是有結構的,基礎理論、一般理論、部門理論、應用理論、關聯理論等等構成理論世界,這些都是我們開展文藝評論的依托,專業理論僅僅是理論系統中的一部分。不同層面的理論視野中,評論的景觀是不一樣的,合適的理論應用會產生有價值的評論發現。
理論產自時代,實踐不止,理論創新不停。我們黨的創新理論,來自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人民的創造,是新時代思想理論的精華,是回答時代之問、歷史之問、實踐之問的自主知識體系。評論家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掌握新時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再與專業理論融合應用,這樣的評論才全面精準。
![]()
![]()
需要點出的是,全面精準是對整體評論生態的期許,并非對每一篇文藝評論的要求。任何一篇文章有它自身的性情、味道、風格、面容,個性是它的生命,不能要求四平八穩面面俱到,我們期待整個評論生態健康繁榮、生機盎然,呈現滿目蔥蘢、雜花生樹的多樣與平衡。
文藝本身是人的精神感性的外化和凝結,它抒發個體情感,表達生命體驗,而文藝評論是對文藝的回應,它兼具理性與感性,是兩者之間的言說方式,具有鮮明的間性特點。評論本身也是作品,也要講求可讀性,我們喜歡深刻睿智、生氣靈動的評論,不喜歡寡淡膚淺、面若槁木的評論。文藝評論家置身現場,在與作品的對話和感應中創造出評論,這也是一種生命的創造。
![]()
原標題:《新民藝評|徐粵春:社會公轉律與文藝自轉律》
欄目編輯:蔡瑾 文字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徐粵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